东北网22日讯(见习记者岳云雪)22日,全国网络媒体记者一行来到呼伦贝尔扎兰屯市公路养护站进行采访,汽车行驶在通村路上,却丝毫没有感觉到颠簸。扎兰屯市在通村公路建设中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村民“一事一议”形式,用“农民打底子,政府给面子”方式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升级。
呼伦贝尔扎兰屯市公路养护站讲解员为记者讲解护路情况 东北网见习记者岳云雪摄 |
记得以前曾听过这样的说法:“要想富,先修路”如果把路修好了,各方面的经济都会被带动,落后的山区和农村就会有致富的机会,先进的城市将会因为道路的畅通变得更繁华。呼伦贝尔正是这样一个城市,它紧紧抓住了国家鼓励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的机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能快就不要慢的原则,早规划、早部署、早动手,狠抓工程进度、质量和前期工作,全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扎兰屯市委书记任福生告诉记者说,“农村公路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需要建设的项目较多,如果仅仅依靠国家投资,必然会经历一个缓慢发展的时间,那样就会丧失加快发展的机遇。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关键,就必须首先解决“为谁修路”的问题,真正使上到政府部门,下到乡村百姓从思想上彻底转变传统观念,形成不等不靠,共同促进发展的共识。”
一种全新的农村公路建设方式在扎兰屯市展开。2007年,交通局选择群众要求修路积极性较高的南木乡白桦猎村,规划建设5公里通村水泥路,条件是项目前期占地、拆迁等全部工作由乡村解决,并由农民负责路基填料的运输和机械燃料的购买,交通局则给予装载机、压路机等施工设备支持完成路基。路面施工费用除农民按所经营的土地面积集资外,政府再给予水泥补贴的办法,仅用20天的时间工程顺利完成。通过对这条路建设中“农民群众‘一事一议’集资一块、政府财政补贴一块、行业部门提供机械设备和技术人员帮助一块”的建设模式的认真总结,形成了一套切实符合农村实际的“交通帮助农民一事一议‘打底子’,政府给予补贴资金‘给面子’”的农村公路建设办法。从“为”到“帮”的一字之变,使农村公路建设的天空一片阳光。
截至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达19580公里,路网密度达7.50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97.5%的乡镇苏木通了油路,97.6%行政村嘎查通了公路。并依托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其公路主骨架的通行能力和路网微循环状况,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第一、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娱乐体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