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哈鱼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9年12月07日 15:26:03
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分布在北纬35o以北的太平洋水域,亚洲和美洲沿岸均有分布。此鱼属于溯河性回游鱼类,群众谓:“江里生,海里长”。在海岸生活3—5年,成熟时回江河产卵。其中一支回游进入我国境内的黑龙江、绥芬河和图门江等水系。进入绥芬河、图门江的数量极少,以进入黑龙江支流的乌苏里江最多,其次为呼玛河等支流。另有一定数量的大马哈鱼通过松花江进入牡丹江,偶尔在松花江中游也能捕获。

每年的9、10月份是捕捞大马哈鱼的季节

  大马哈鱼体型呈纺缍形,嘴在端痊,口裂很大,上颌骨延长到眼的后缘,斜向下方,似鸟啄状。上、下颌不相愈合,上、下颌各有一列齿,此齿形状尖锐向内弯斜,除下颌前端四对齿较大外,其余的均细小。大马哈鱼除象其他鱼一样有胸鳍、腹鳍、背、尾鳍外,还有脂鳍。

  每年当秋季来临时,成熟的大马哈鱼成群结队地由鄂霍茨克海回游进入黑龙江,来到它们原来的繁殖场地产卵。大马哈鱼具有顽强的意志,在归途中不论遇到多猛的水势都能冲过去,不论遇到什么障碍都能克服,一种奋力前进。它们顾不得吃、也顾不得休息,急急忙忙地赶路。它们沿江上溯的速度相当惊人,每昼夜可上溯30—50公里,不愧为鱼类“长游比赛”的冠军。

  在入河回游途中,大马哈鱼的体色也变化很大,开始色彩非常鲜艳,背部和体侧呈黄绿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暗,呈现青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桔红色的婚姻纹斑,约10—12条,雌鱼的颜色较浓,雄鱼的较大。待到产卵场时,身体的颜色更为黑暗。

  大马哈鱼要选择水流澈,砂砾底质而又有泉水的河段做为产卵场。当江河水温2℃左右时,产卵场水温由盏有涌泉,水温可达到5o—7℃,大马哈鱼便开始产卵,时间在9月中下旬。固麻哈鱼产卵也是很有趣的,它们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把卵产出来,而是要进行一番准备工作。到达产卵场时,雌鱼侧扁游动,并不断地用尾鳍拍打砂砾,借水流的冲击,形成一个直径为100厘米左右,深约20厘米的坑——产卵卧子,然后将晶莹的桔红色的、直径为5.6—6.5毫米的卵产在卧子内。在雌鱼排卵时,雄鱼象卫士一燕形影不离地伴随着雌鱼,并不断与雌鱼身体相摩擦,当发现有别的雄鱼企图靠近自己寻找的“伴侣”时,便立即进行驱逐。雄鱼在雌鱼排卵时,也将精子排于产卵卧子中,卵子、精子在卧子内受精。排卵排精后,雌鱼又反复用尾鳍拔动砂砾,将受精卵埋好。雌、雄鱼仍不离去,而是互相徘徊在产卵场周围。大马哈鱼由于长途艰辛的回游,加之产卵,体力耗尽,完成了繁衍后代任务后不久即死去。

  受精卵经过一冬的低温培育,到来年春天孵出仔鱼,约30天后卵黄囊消失,幼鱼重又踏上长途旅程,随江河进入大海去生长。

  大马哈鱼属肉食性鱼类,仔鱼主要食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进入海洋后摄取小型鱼类为食。

  黑龙江大马哈鱼盛产季节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渔期较集中。鱼的体重大的10多斤,小的也有四、五斤,大部分为七、八斤,比较均匀。大马哈鱼为黑龙江省特产,其肉质鲜美,是珍贵食品之一。一般为冷冻和盐渍。其卵盐渍成“大马哈鱼籽”,富于营养。鱼及鱼籽不仅供应国内市场,也畅销国外。

作者:    来源:     编辑: 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