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伊春市嘉荫县城西南,中俄界河黑龙江中游南岸太平沟河口与二号亮子之间的嘉荫龙骨山,地形地貌属台地类型。长约11km,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山势平缓,依江而立,总面积38.44平方公里。嘉荫是中国最早发现并经科学记录的恐龙化石挖掘地。1902年,俄罗斯人将在此挖掘的恐龙化石组装成一具高4.5米,长8米的完整恐龙化石骨架,定名为“黑龙江满洲龙”,至今陈列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地质博物馆内,这具恐龙化石骨架被世人称为“神州第一龙。
公园内出土的恐龙化石属平头鸭嘴龙亚科,是晚白垩世大型鸭嘴龙的典型代表,同时又是恐龙接近灭绝时期的产物,对研究恐龙灭绝这一千古之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恐龙化石伴生的鱼、龟、鳄等动动物化石的发现为当时恐龙生活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1981年嘉荫龙骨山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重点保护,1998年4月再次被省政府确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同时,颁布实施《嘉荫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01年12月,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9月成立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隶属县政府。2004年修建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并于2005年8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是我国自四川自贡、云南禄丰、江苏常州、内蒙二连浩特四家后第五家恐龙博物馆,也是我国唯一一座集保护区和展览馆于一身的园中馆。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的形状呈锐角三角形和圆穹形结合的几何体,平面倾斜,锐角直指苍穹;一边平行垂向大地,延伸到地层深处。这种设计理念象征着神秘的恐龙文化孕育于天地之间,从遥远的远古时代走来,抖落尘封的尘土,向现代的文明社会展示它们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和几乎瞬间的衰败,给人类以无限的启迪和遐想。特殊的现代几何造型建筑与这片古老苍茫的“神州第一龙”发祥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碰撞、进发出激烈的智慧火花,激励着人们去探索那未知的领域。
馆内共分八大展厅,分别为地球厅、综合厅、环形厅、动态厅、植物厅、岩石厅、人文厅、影视厅。展厅内共有8架恐龙骨架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公园出土的各种恐龙骨骼化石,如牙齿化石、恐龙足迹和皮肤的印记化石以及嘉荫地区晚白垩世及第三纪动植物化石等;公园内还建有一座长120米,高9米的大型恐龙骨架艺术长廊。
2002年神州第一龙化石发现100周年之际,来自中、美、韩、英、日、德、俄七国古生物专家和地质专家在我县展开了《黑龙江流域K/T界线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野外科学考察活动。并在我县的乌拉嘎镇又发现了大规模的恐龙化石群,这里面不仅有鸭嘴龙、霸王龙、虚骨龙、甲龙的骨骼化石,在黑龙江省内还首次发现了恐龙皮肤和足迹化石印记。黑龙江电视台对此进行了3个小时的现场直播报道。
目前嘉荫恐龙山挖掘出土的化石已组装成13架恐龙骨架,分别陈列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地质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省地质博物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吉林大学博物馆,伊春小兴安岭恐龙博物馆、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其中馆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内的一架长1l.24米,高6.48米的恐龙骨架,曾在国内外多次展出,起到了很大的轰动效应,极大的促进了嘉荫恐龙化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据专家考证,这里埋藏的恐龙化石多达数百具,是一座大型恐龙墓葬群。经研究,这里的出土的恐龙化石大部分属于鸭嘴龙亚科,是恐龙家族中一个新属种,其繁衍时代为白垩纪中晚期。它是6500万年前最后一批在地球上生存的恐龙之一,目前仅在我国的黑龙江流域内发现。
主要基本陈列有:
地球厅展示:银杏树叶片、湖底生物、火山岩石等展品。加之半圆形墙体设计和水蓝色的装饰以及六个地球模型,介绍大陆板块六次漂移过程。
嘉荫鸭嘴龙——陈列于馆内主展区环形厅,这是嘉荫自恐龙化石发掘以来组装成的第十二、第十三架恐龙化石骨架。被誉为是母子二龙。此展主要运用实物、立体图板配以文字说明,来展示嘉荫地貌特征和围绕中国神州第一龙发掘和整理作为介绍。
恐龙演化设于综合大厅,按照地质年代分三部分,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三叠纪——鹦鹉嘴龙,侏罗纪——原角龙长约2—3米,疾走龙是恐龙中兽脚类的驰龙类,体长约2米,肉食恐龙。白垩纪——甲龙,俗称“坦克”龙,因为它们的头和身体被一个甲胄的盒子包围着。
嘉荫龙骨山出土了霸王龙的部分骨骼化石,是嘉荫发掘到的恐龙属种之一。这说明霸王龙是同鸭嘴龙、甲龙、疾走龙等恐龙一样,6500万年前最后一批在地球上生活的恐龙之一。白垩纪晚期是霸王龙最繁盛的时期,生存地点为世界各地,在北美和蒙古产出化石最多。
古植物展厅展示的是均为嘉荫地区发掘到的古植物化石。这些古植物对于研究我国古气候、古地理、古环境提供了有利证据。
矿物岩石厅展示的是嘉荫矿物岩石种类,分别为黄金、褐煤、麦饭石、玛瑙、等百余件展品。
人文展厅:运用文字、图片、模型等方式阐述了嘉荫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城镇风貌以及物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