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哈尔滨文庙)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9年11月14日 16:04:54

  哈尔滨文庙地处哈尔滨市繁华的中心地带——南岗区军工院内文庙街上。它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落成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现存部分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74平方米,是我国东北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哈尔滨文庙的建筑为仿清式古建筑群,坐北朝南,东西对称,体现了正统古建筑规范严整、庄严肃穆的风格。从南向北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万仞宫墙、泮池和泮桥、棂星门、孔子行教铜像、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着坛门、牌楼、掖门、石碑、两庑等建筑,层层递进,起伏有致,一气贯通,充分体现了建筑物的空间之美,是孔庙建筑的典范。哈尔滨文庙的建筑最显著的特色是规格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崇,将孔子的祭祀规格由中祀升为大祀,孔子享受到只有帝王才能享有的最高级别的礼遇:中轴线上的建筑一律采用庑殿顶式,黄琉璃瓦,即所谓“皇顶”,屋顶彩绘则使用布局繁密,大面积沥粉贴金的“金龙和玺”彩绘。主殿大成殿更将这种规格推向极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九堂二夹室共十一开间,金龙和玺彩绘,其规格堪与皇宫正殿相比,在全国孔庙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在配殿和苍松的映衬下,显得无比尊贵、华美。哈尔滨文庙这种规格上的僭越,反映出民国时期封建制度瓦解后,人们思想得到极大的解放。哈尔滨文庙建成后,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兴衰变化。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在为文庙落成题写的《文庙碑记碑》中,阐明了文庙创建的历史背景和初衷。民国时期的哈尔滨是殖民者的乐园,殖民文化十分猖獗,为了抵制列强的文化侵略,恢复中华文化元气,纠正风俗,使国民在文化上认祖归宗,由当时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焕相、张景惠倡导实施,中外人士集资73万银元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孔庙。1931年3月23日,哈尔滨文庙举行了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由国人主持的祭孔典礼。此后不到半年,日本侵略者侵占了东北,他们虽然每年在文庙举行“祀孔”活动,推行的却是麻痹人民斗志的奴化教育,这一片净土横遭蹂躏,完全背离了创建的初衷。

  1946年,哈尔滨解放,文庙也从帝国主义的铁蹄下解放出来。它先后被用作哈尔滨医专、医科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单位的图书馆,后改作省军区仓库。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作为破四旧的对象,文庙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此后,文庙被弃置在那里,荒草丛生,瓦砾遍地,几成废墟。

  改革开放后,文物工作和文化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历经磨难,饱受摧残的哈尔滨文庙终于迎来了新时期的曙光。

  1985年,省文物部门将文庙收回,投入大量资金精心修缮。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同年在这里成立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1996年,这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省级的民族博物馆,现隶属于省文化厅,在册职工40余人,下设研究部、保管部、资料部、群教部、办公室、行政科、保卫科等部门,拥有众多专业人员,科研力量强,藏品丰富,是一个集收藏、研究、展示、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益型事业单位。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现有藏品2000余件,涵盖了满、蒙、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朝鲜、柯尔克孜、回等十个少数民族,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展示各个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建馆至今我馆已举办各类展览十余个,现有的重要展览包括:

  1、《黑龙江少数民族文物展》是一个长期的固定展览,主要展示我省十个少数民族的精美文物,再现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场面和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2、《孔子圣迹展》用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详尽记录孔子一生的坎坷经历和儒学发展概况,使人们能够领略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3、《中国孔庙专题展》介绍我国及世界各地孔庙建筑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及祭孔乐舞的生动场景。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哈尔滨文庙)自1988年全面对外开放以来,已成为哈尔滨市最具特色的旅游定点单位之一,年均接待观众约六万人次,成为进行民族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强锐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