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一位家庭农场主的繁忙国庆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9年10月03日 10:34:10

  新华社哈尔滨10月2日电(记者 孙英威)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年大庆,也是我们兄弟的家庭农场成立20年‘小庆’。是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们一定要多打粮食,多为国家作贡献!”黑龙江省五九七农场47岁的家庭农场主吴敏兴奋地说。

  金秋十月,被称为“北大荒”的黑龙江垦区正是秋收大忙的季节。对于经营着3000亩耕地的吴敏和他的家庭农场来说,今年的国庆节注定又要在忙碌的秋收中度过。

  “今年我种了1200亩玉米、1000亩小麦、600亩大豆、200亩水稻,今年收成不错,总产大约1600吨吧”,吴敏乐呵呵地说,“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把丰收的粮食全部收到手中。”

  上世纪80年代,黑龙江垦区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1989年,吴敏与4位弟弟一起凑了1.5万元,买下了生产队一台老式链轨拖拉机,兄弟5人开始兴办家庭农场。

  20年间,从最初的一台老式拖拉机、经营几百亩地起家,如今的吴敏家庭农场已经拥有各类农机具18台套,其中包括4台现代大马力拖拉机,每年耕种的土地面积在三四千亩。同时,还搞起了基建工程,办起了面粉厂,建起了畜牧基地,开始多业并举。

  家庭农场规模扩大了,吴敏对几位弟弟进行了分工。吴敏和二弟吴建各自还在工作岗位上,两人负责把握农场建设的“大政方针”;三弟吴建华负责农场的种植业及加工;四弟吴江负责农场养殖业;五弟吴军负责基建工程。

  负责种植业的吴建华告诉记者,他们的机械作业能力现在已经出现富余。仅那一台375马力拖拉机,一天就可作业1200亩。加上其他机械,一天作业量可达1800亩,自己家的地两天就干完了。“这两年我们把一些机械派出去搞代耕作业,既发挥了剩余机械的作用,又为家庭农场增加了收入。”

  当记者询问他们家庭农场的年收入时,吴敏笑着说:“我们大家都商量好了。每年的收入中首先要留出几百万元保证明年再生产,其次是供子女上学,第三位才会用于自己改善生活,这两年各家每年能分红二三十万元吧。”

  秋收结束后,吴敏兄弟按惯例要开一个碰头会,总结全年生产,发表各自意见,共同商定明年家庭农场的生产和发展计划。

  吴敏对记者说:“现在国家的‘三农’政策好,垦区农场在生产等各方面的管理、服务都很到位,想承包土地的人越来越多了。今年的碰头会上我们要商量,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机械和产业基础,继续挖掘粮食增产和家庭增收的潜力。”

作者: 孙英威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