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国
祖国始终像磁石一般,吸引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投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辉煌六十年成就展”于9月19日在北京展览馆开幕。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照片前,许多人想到邓稼先。
人称“娃娃博士”、前程似锦的他,拿到博士学位9天后就毅然回到新生的共和国。为了给祖国放一个“大炮仗”,他28年隐姓埋名,抛妻别子,离开公众视线,消失在茫茫大漠戈壁。
1964年10月16日,当“大炮仗”的冲击波震动各国地震监测站之际,领衔“燃放”的邓稼先仍鲜为人知。而远隔重洋的老同学杨振宁,却从美国媒体的零星信息中敏锐感到:一定是邓稼先!
一次,航投试验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摔裂。邓稼先摒开众人抢上前去,把原子弹碎片拿在手里检验,不惜受到致命的辐射伤害。1987年临终前,他最后的愿望是看一眼天安门,最后的话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让邓稼先们九死无悔的,是中华民族绵延百余年的强国梦,在社会主义中国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新中国成立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爱国主义最深刻的时代内涵。
祖国,始终像磁石一般,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投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这是数学家华罗庚在1950年回国途中,向全美中国留学生发出的一封公开信。
华罗庚的学生陈景润追随老师足迹,为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倾尽毕生心血。在1991年的一次采访中,记者问他:“人生的目的是什么?”陈景润平静地回答:“是奉献,不是索取。”
这是朴素而真实的感情流露。这样的故事,在共和国的一页页篇章中从未中断。光学家蒋筑英曾说“生育我者父母,教养我者党”。他和他的研究小组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的分色特性和镀膜要求,先后解决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最后,积劳成疾,病逝在出差路上。
被称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刚,呕心沥血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病榻之上,仍坚持辅导研究生。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这句质朴的话,道出了多少优秀中华儿女的大爱!
经济建设急需石油,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喊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给新中国工业建设注入不竭的血液。
当百年不遇的长江、嫩江、松花江洪水同时发难,洪水溃破九江大堤,武汉告急、哈尔滨告急、大庆告急之际,子弟兵舍生忘死,与灾区人民团结奋战。严防死守的“九八抗洪精神”,为改革奋进中的共和国提振了勇气。
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它们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通,深深熔铸在这个古老民族重新焕发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比一千颗太阳还亮”。
娱乐体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