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报道:系统支撑与策略应对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9年09月21日 16:29:50

 

  (二)直播常态化呼唤新闻应急系统

  1997年,中央电视台首次触及大型电视直播。此后,直播报道逐步增多,直播形态和内容也逐步从以"脚本"直播和演播室直播为主,向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方向发展,专业化水平大幅提高。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报道,深刻改变了突发灾难的直播报道方式和屏幕状态,深刻地触及和引导了应急报道的理念、流程和架构的转变;同时,电视直播报道也加深、加强了媒体、社会和政府部门对电视直播报道的认识,以及媒体和媒体、媒体和社会、媒体和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直播报道中的协作关系。概括起来,变化主要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变化一:新闻频道在"汶川特大地震"报道后,成功变脸为"全开放直播态平台"。在这之前,新闻频道2005年全年直播300余小时,曾创频道开播以来最高纪录,2008年,频道直播规模已超过2000小时,堪称新闻频道的"直播年"。与之对应的是,直播报道作业方式由以往的"重装备、重投入"向"小型化、机动化"实现了过渡,屏幕状态也由"栏目化"向"大时段、主播制"实现转型。

  变化二:在"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突发事件报道理念推动下,2008年至今,新闻频道中非预知类突发事件题材比重较往年增长近30%,直播手段的应用已经常态化。2003年,新闻频道非典期间在卫生部设置的直播点,是媒体第一次将直播设备嵌入国家部委核心区域。2008年过后,我们已经建成了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所有部委、军区、武警、公安系统的应急信息网络。

  变化三:应急报道正确处理引发的正面效应,改变了地方政府、宣传主管部门和地方台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态度与速度。例如,发生在今年的"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屯兰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黑龙江鸡西煤矿透水事故"等突发事件报道都得到了当地第一时间的信息提供和报道支持。

  直播报道常态化对新闻采集力和新闻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空前高的要求。新闻应急报道系统正是在这样的直播报道中培育、成长起来的。

  二、应急报道系统建设的环境动因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电视新闻报道目前面临的外部环境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环境和舆论形成方式;二是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越来越深,我国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大大拓宽了媒体话语权争夺的广度和深度。这构成了中央电视台新闻应急报道系统加快建设步伐的外部推动力。

  首先,以互联网和手机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媒介生态和传播环境。网络论坛、即时通信群如QQ、MSN、博客、播客、短信、手机上网等传播渠道的开通和普及,成几何倍数地放大了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效应,对大众传媒形成极大的挑战,从而使个人媒体成为现实。去年到今年,从瓮安等群体性事件,许霆案、邓玉娇案等普通刑事案件,到周久耕等以不当言论深陷舆论漩涡的官员,互联网的舆论助推功能愈发显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新闻线索发现功能、热点设定功能和评论功能,也都越来越大地影响着舆论的生成和走向;突发事件发生后,又是社会热点舆论的主要策源地之一,甚至成为新闻事件的始作俑者和新闻源。

  其次,我们面对一个更加开放的、全球化的信息传播竞争环境,面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如果不能在国际上占据话语主动权,就不能在国内占据舆论主导权,这是全球化时代我们对国际信息传播竞争的一个基本认识。

  长期以来,西方四大通讯社(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法新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发稿量4/5;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并借此操纵世界舆论。这种情况对我国改善国际环境、树立国家形象、争取良好的发展条件不利,也与我国国力不断提升的现状不适应。因此,纵观眼下和未来,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终归需要依靠中国媒体自身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提高。

作者:    来源: 中国记协网     编辑: 刘华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