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的历史上,一位伟人的足迹曾7次留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就是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从1958年到1983年,邓小平同志7次视察黑龙江,足迹遍布工厂、油田、农村、学校,关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解放。
当年,全程采访邓小平同志视察黑龙江工作的黑龙江日报摄影记者万继耀,如今已是古稀老人。31年过去了,他仍然感念邓小平同志的平易——
日前,记者专程拜访了万继耀老人,退休后的他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翻看珍藏多年的珍贵照片,而31年前与小平同志的那次见面令他终身难忘。
他最关心职工的生活
距1978年9月邓小平同志视察黑龙江已31年了,万继耀说,至今回忆起小平同志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
他说:“1978年9月14日一大早儿,报社领导安排我去采访当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同志视察黑龙江的整个过程。我非常兴奋,早就想亲眼目睹小平同志的风采,这回我通过镜头把小平同志的状况告诉给全省的读者。”
接到采访任务后,万继耀马上到花园邨宾馆报到。他回忆说:“小平同志下榻在第一栋楼。当天,小平同志一行就赶赴大庆视察工作。我们都是坐专列去的,一共有四五节车厢。在大庆,小平同志视察了采油工地,参观了农业成果展示,还到田间地头看了看。他最关心的是职工的生活,看到大庆职工家属生产的苞米、高粱等粮食,他拿起来拈了又拈;看到那些干打垒的房子时说,干打垒的房子得换,要改善住房,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还问职工能否吃上新鲜蔬菜。”
万继耀说,来黑龙江时小平同志74岁,看得出他是一位平和而寡言的老人。虽然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但他的神情总是若有所思的样子,眼神中更多的是深沉和凝重。无论是听汇报还是看工程,他总是听得多,说得少。他不停地看,不时地凝思,心中装着治国兴邦的韬略。
没有“特权”的家人
在跟随视察组采访的两天中,万继耀一共拍了20多个胶卷,留下了400多幅画面。
万继耀告诉记者,“我用的是一套‘哈斯’120机器,可随意更换的胶卷暗仓,解决了因一卷仅拍十二张片儿而不得不频繁换卷的问题。
万继耀又补充说:“小平同志不但平和而且细心,对跑前跑后的这些记者十分配合,逢拍照他就放慢动作,有时我拍完片,他还笑着向我致意。”
跟随采访时,万继耀因为拍摄专业,在小平同志听省委汇报时,省里为其家属安排了游览等活动内容,小平同志亲自选万继耀来为他们拍照。
说到这儿,万老笑着回忆说:“记得他的老伴卓琳和女儿、外孙儿玩得很高兴。在儿童公园坐小火车时,他们都感到很新奇,从‘北京站’出发,竟很快就开到了‘哈尔滨’,都感觉距离太短了,于是他们没下车,又乘小火车回到了‘北京站’。有趣的是,他们祖孙三代每人都握着小火车票,经过小小的检票口,体现出了浓浓的平民味儿。少年铁路‘员工’一丝不苟,根本没给他们任何‘特权’。
放弃午休与陪同人员亲切合影
万继耀告诉记者,小平同志本来有午睡的习惯,但1978年9月15日那天,在省里开会的四五百名厅局级以上干部都想与小平同志合影,得知此事后,他放弃了午休,拍了一拨又一拨,老人家十分耐心。最后,随行的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说,记者同志很辛苦,请邓副主席和记者同志合个影吧,小平同志欣然接受。于是他们这些记者也围在小平同志身边,留下了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照。
照片洗出之后,万继耀等人发现,许多官员也站在了记者的行列中,想必,他们也非常珍视和小平同志在一起的机会。
回忆起31年前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万继耀说:“跟随采访的两天里,我感觉又忙碌又充实,白天工作,晚上当别人休息时,我又赶回报社冲洗放大相片,然后再将洗好的片子送回花园邨宾馆。当我送片时,小平同志知道了,让秘书转达谢意,还让秘书留下了在北京的地址,秘书说,‘到北京时,小平同志邀请你去做客。’”
万继耀说,“小平同志离开哈尔滨三个月后,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了。这位伟大的老人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创了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尽管此后无数次地往返北京,但我始终没有打扰老人家。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无数次感念小平同志的平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