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端午节-端午本是祭龙的日子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9年05月25日 22:34:01

  刘石林,副研究馆员,普任汨罗市屈原纪念馆馆长兼党支部书记近20年,致力于屈原在汨罗的研究。

  刘老先生认为端午节随中华5000年文明起源,它本是“祭龙的日子”。因为在占代,五月江河涨水,人们不能解释这种自然现象,就以为是龙在操纵,而农作物的丰收与否主要取决于天气,于是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龙的身上,在五月来祭奠龙,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和行舟安全。开始并不是定于五月初五进行祭奠,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当初有5个以龙为图腾的部落就统一了五月的第五个日子为祭祀日;当初还有一个数字崇拜的原固在里面,人们崇拜“1、3、5、7、 9”如“正月正(春节)、三月三、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就像现在有些人崇拜“6、8”一样。

  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被秦扣留,后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不愿屈服的屈原再次被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自己的政治理想。刘老认为,屈原选择这一天投江,是有几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因为端午是古代水乡祭龙的节日,也是楚人最看重的一个节日,是一个吉日。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摄提贞于盂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他为自己生于寅年寅月寅日的吉日而终生自豪,当然也要选择—个言日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圆满而辉煌的句号(乘龙升于天国)。

  节日习俗献给屈原

  屈原投江以后,原来端午节庆丰收、祭祖先(龙)等最初的意义和挂艾叶、划龙舟的古俗,都渐渐让位于对他的悼念。也就是说,人们把这个节日和节日里所有的习俗献给了屈原,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从而使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赋予了人文的底蕴;也使一个带有强烈原始章味的节日,从此附载了一份沉重的心思。

  古文献中最早有龙舟记载的是公元前318年一296年,相当于战国中期的《穆天子传》所记载时期。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传说纷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源于纪念屈原。刘老先生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认为:在此之前,龙舟只局限于水上交通工具。屈原含恨抱石自沉汨罗江后,楚人怜之,纷纷驾船争逐于江上相救,从而形成于帆竞发的场面。随着历史推移,龙舟竞渡逐渐从民间地方习俗演变成具有官方色彩的专业竞技活动,形成有章法、有规范的龙舟体育文化,并蔓延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

  至于端午挂艾叶、菖蒲、喝雄黄酒的来历,刘老先生认为,古代医药不发达,全靠一些中草药治病救人,而五月刚好是中草药最茂盛、药力最佳的时期,捣艾叶、挂菖蒲、唱雄黄酒又是其中比较普通的,所以一直沿用下来,寄托人们希望一年无病无灾平平安安的美好心愿。后来之所以与屈原联系起来就得赞叹前人的想象力了,他们把艾叶想象成屈原的打妖鞭、菖蒲想象成屈原的斩妖剑,可以除妖辟邪,说明屈原是正气的化身。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还把端年节吃粽子的习俗与屈原联系起来。粽子本是先民举行祭龙典礼的主要祭品。人们将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棕叶)里,往水里扔,给龙吃,自己也吃。传说屈原投江以后,汩罗江两岸的乡民,为了防止蚊龙和鱼虾吞吃屈原的尸体,便把粽子大量抛入汩罗江中。固传说屈原不愿粽子被蚊龙所食遂托梦提示,人们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作者:    来源:     编辑: 田稼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