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冰壶男队获2010冬奥入场券返回哈尔滨 女队车站迎接 |
· | 黑龙江启动能繁母猪奶牛补贴保险 最高保险金额为8千 |
· | 胡润财富报告:黑龙江有9000千万富豪 每万人中有2个 |
· | 哈尔滨商品房预售款将约束开发商滥用 二手房热销排行 |
· | 手足口病疫情明显上升 专家称预防是关键 尚无疫苗 |
当发现9岁的儿子不知道“清明节”时,在北京一家外企任职的陈燕晴感叹“失职”,于是,上周末她和丈夫带着儿子回河北老家扫墓,给孩子补上“孝道”的一课。
“说是给孩子补课,其实也是给自己补课。由于在外地工作,我们已经五年清明没回家给孩子的爷爷上坟了。”陈燕晴说,“看着儿子在墓前念着写给爷爷的信,我落泪了。”
清明是秋春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在危难中舍身相救的臣子介子推而设立的纪念日,几经演变,这个原本推崇“忠义”的纪念日已成为全球华人慎终追远、纪念先人的节日。
同陈燕晴家一样,许多中国人在清明前后前往墓地,祭拜先人。北京最大的陵园八宝山公墓在上周末迎来了扫墓的人潮,各种车辆一度使通往八宝山的道路出现拥堵,交管部门不得不专门拨出人力进行疏通。公墓的管理者预计,清明期间将有180万市民前来扫墓,人数比去年增加近三成,而5日清明节当天这一数字将达到40万。
然而,迎着络绎不绝进入八宝山公墓的扫墓人群,刚同两个妹妹一起祭拜完父亲的北京市民徐向春却感觉“重视清明节的人不如从前多了,尤其是年轻人”。这位64岁的退休工人说:“现在没法跟我们小时候比,那时清明是除了大年最重要的节日,是整个家族的大事,全家老少都要参加。而现在扫墓的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都忙自己的去了。”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万建中认为,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四海为家”的情况增多是人们对清明节的观念日渐淡漠的主要原因;同时,清明节包含的“崇孝敬祖,尊重生命”的核心价值观也将失去一个重要的传播平台。
近年来,海内外人士在清明节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已成惯例。在今年公祭典礼前夕,著名学者张岂之说,祭祀祖先不是祭祀鬼神,而是追思先民们创造文明、造福子孙,它是人文精神的陶冶和传统文化的普及,而且“心祭应当重于形祭”。
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在的资讯社会,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清明节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形式——纪念对象从传统的家人和为国为民牺牲的英烈拓展到劳模和遗体捐献者,甚至是生前给主人带来欢乐的宠物;而用鲜花、“家书”和网上留言来代替焚香、烧纸的新型祭祀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万建中说:“问题的关键是,面对日益多元的社会需求,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提升清明这样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让一代一代的人自觉接受这些传统节日中渗透的文化精髓,从而使这些节日所承载的传统道德观念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