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是连续20年来沉重的历史社会问题,又恰逢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使全国的就业难雪上加霜。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难中之难。举办专场讲座为破解女大学生就业难探索思路和出路,具有深远意义。讲座将分我国宏观就业形势、成因、今后走势,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政府、社会、高校的责任三个方面。
一、就业形势分析、成因、责任
当前就业难是历史、社会、经济、国际原因结合的综合症。金融危机凸显并加剧了难度。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性、必然性、长期性。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五个原因: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就业难。带来经济衰退,从金融业到实体经济,收到重挫和影响。订单减少,江浙地区倒闭11万家中小企业,2000万农民工春节前提前返乡,隐性失业。失业人员增加→收入降低→购买力下降→企业库存增加→企业裁员,恶性循环,连锁反应。就业问题是链条中的关键环节。金融危机造成全球增加失业人员2.8亿。中国是人口大国,就业难题更加凸显。
二是国情决定。我国长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经济发展程度制约就业岗位的提供。我国存在“一大”“三多”“一少”现象: “一大”是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1000万人口。“三多”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多,18亿亩土地需要1.8亿劳动力耕作,我国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人地矛盾突出,近3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使城市人口就业难度增加。二是国企下岗职工多,全国累计1200万,等待再就业。三是大学毕业生多。今年毕业大学生610多万,去年毕业尚未就业大学生还有115万,73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在就业低谷年就业。这种情况要持续8年,每年以30-50万速度递增。2017年就业难会出现转机,2013年高考生锐减。大学生人数多凸显就业压力。“一少”是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少。供求矛盾大。正常情况下,每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是1000万,每年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力是1700万,逐年累计,雪球越滚越大。今年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受到影响,今年社会可提供的岗位800万,新增的劳动力越来越多,供求矛盾加剧。三是大学扩招,增加了向社会的供应量,相对加剧了就业难。在校生与80年代相比增加15倍。
四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大学生相对过剩。目前的培养模式是应试教育、灌输教育,官本位教育、精英教育。市场变化快,专业调整慢,白领过剩,蓝领短缺,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多科研型人才。大学生出口难,应反思课程专业设定如何与市场挂钩,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新格局。不能以评估为导向。高校改革的滞后,培养模式的脱节加剧了就业难度,就业率要成为对高校的最好评估办法。
五是二元结构导致就业呈现倒金字塔格局。大学生毕业不想回城市,飘在城市。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待遇和生活水平越来越大,大学生不愿倒基层就业。宁肯飘在城市待业,也不愿去基层创业。只有缩小城乡差距,这个问题才能根治。只靠号召不能解决大学生下基层的问题。
可见,大学生过剩有绝对性过剩、相对性过剩、结构性过剩、机制性过剩。治理起来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政府、高校、大学生要承担责任。就业问题政府是主宰,政府责任首当其冲。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办学,反弹琵琶,逆向思维。校育理念向市场靠近,与市场接轨,解决高分低能。大学生个人要承担责任,就业岗位尽管少,但机会是均等的,机遇偏好有准备的人。大学生重就业,轻创业。调整知识结构,做复合型人才;调整能力结构,调整心态,放下架子,应对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