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2日讯 小时候,除了盼过年,就是盼来客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盼望能吃顿好的。
到底是七几年的“正月十五”,我有点记不清了。那天父亲从外边领回来两个客人,家里没有什么招待的,就把唯一一只下蛋的老母鸡给炖了;原计划全家人分着吃的二斤元宵也全都端上了桌。
我母亲是满族人出身,礼数多;父亲和爷爷都是山东孔老夫子故乡出来的,爷爷还读过私塾、国高,规矩大。只要家里一来客人,女人和孩子是不准上桌的。
这两位客人都是从农村来的,很“实在”。他俩端坐在炕桌正中,爷爷、父亲两边陪着。这两位客人大概也是一年当中吃不到什么荤腥,毫不客气的把一只炖鸡和二斤炸元宵造个精光,连点汤渣都没剩。这下把一直扒窗户看着的小弟弟气得哇哇大哭,嚷着、叫着……
父亲生怕在客人跟前丢面子,出来把小弟抱出院子外,扒掉小弟的裤子,照着屁股猛打了两大巴掌,顿时把小弟打“哑”声了。
客人走后,爷爷把父亲数落了一顿,埋怨父亲领的什么客人,连点谦让的礼数都不讲,也不替主人家想想。那顿饭,爷爷和父亲也没吃上几筷子,我们姐弟几个和母亲连点味都没闻着,还害得小弟挨了一顿冤枉打。那个正月十五,我们就是这么过的。
如今生活好了,别说是元宵和小鸡,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也可能有吃不着的,但是没有买不起的。现在人们早已不再盼望过年过节,随着经济的发展,热爱生活的人们把生活的每一天都精心打扮成了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