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的乐业胡同呈“回”字型,太古街、新道街各有一个出入口,胡同里居住着100多户居民。早在上世纪50年代,这个胡同里驻扎着六七支马车队,他们都是从外地农村来哈市收粪肥的。如今,胡同里低矮的民房年久失修,有的民房只能靠铁架支撑,狭窄的胡同堆放着木板、草筐等杂物,虽然马车队早就在这里消失了,但住在胡同里的老户们仿佛还能听到马匹的嘶鸣声。
|
亲情温暖着狭小、凌乱的家 |
61岁的崔鸿荣一家在乐业胡同7号的小屋里住了40多年。上世纪50年代,崔鸿荣的岳父在乐业胡同花了100多元钱买了间七八平方米的小草房,随后,崔鸿荣和妻子也紧随其后,在这里与其相邻买了同样大小房子。草房内的地面较室外低半米多,每次进屋就像是“跳窖”。
崔鸿荣回忆说,这个胡同当年非常宽敞,可以并排跑两辆马车。其中一支最大的马车队离崔鸿荣家不远,这支专往肇东运送积肥的马车队一共有11个小分队,一个分队有4匹马、2辆板车和6名车夫组成,一年四季往来于哈市与肇东之间。
|
脏水结冰的胡同留下了无尽的欢乐 |
一辆辆的马车从胡同出发运输积肥,日积月累地面被碾压出了两道一尺多深的车辙。闲暇时,车夫们躺在大屋的火炕上打扑克、唠嗑、抽烟,聊着聊着就闹成了一团。车夫里多数都是和崔鸿荣年龄相仿的老爷们,其中给崔鸿荣印象最深的还是车队60多岁的老厨师——“老王头”。老王头的大锅饭在胡同里那可算得上是一绝,贴大饼子的香味整个胡同都能闻到。常到车队和车夫们打交道的崔鸿荣,也时常有口福品尝到老王头地道的东北大锅饭。
随着城市环境改造、农业发展,积肥逐渐淘汰了,运送积肥的车队也解散了。车队迁出胡同后,很多住房都转卖给了附近的居民。1980年崔鸿荣所在的工厂提倡“私建公住”,给每个职工发放了1000多元的施工款修建住房。崔鸿荣将自家房屋、岳父所在的小屋及两家间的小院拆掉后盖起了使用面积40余平方米的住房。如今,胡同里的居民从原来的二三十家发展到了百余户,胡同狭窄难行,破败不堪。
崔鸿荣说,盘腿坐在床上,细数着胡同里的老户,老金家、老路家、老高家……留下的老户只剩下五六家。老邻居感情深,前两年对门的两口子到南方打工,便将房门钥匙交给崔鸿荣,托他帮忙照看。崔鸿荣每天都要到邻居家打扫卫生、喂喂鱼。听说这片儿要动迁了,崔鸿荣高兴地忙着联系那些已经搬走的老邻居,让他们再回来看看,重新走走胡同里的小道,否则会留有遗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