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情话意 新鞋子·旧鞋子
一个家庭也能折射出一段历史,就拿我们家三代人所穿的鞋来说吧!如今,女儿赶上了好时候,在她还不会走路时,就已穿上了鞋。现在她的鞋数都数不清,旅游鞋、保暖鞋、跑步鞋、休闲鞋、长筒鞋、防滑鞋等等。今天,爷爷买了带灯鞋,走起路来,闪闪发光挺神气;明天,奶奶又买来带哨鞋,踩到地上“吱吱”作响有节奏。现在鞋子多了虽说穿着方便,可存放鞋子又成了问题。 20世纪60年代,我在农村度过了童年。那时几乎没有人穿得起皮鞋,就连球鞋之类也很少,我是穿妈妈做的布鞋长大的。而纳鞋底则是做布鞋过程中一道最主要、最劳神的工序。先用浆糊把破衣服拆掉的碎布片糊在一起,在阳光下晒干,再找来鞋底的样子照着剪下来,大约有二三十层,然后便开始一针一线地纳。纳鞋底这活儿大多是由姑娘们干的,我至今仍记得村里姑姑们那会儿纳鞋底的情景。后来,我该上初中了,为了穿得体面些,父亲下决心给我买一双解放鞋。为了那双解放鞋,我和父亲上山砍了两天柴,将这些柴全卖掉,还差几角钱。母亲一狠心,将家里的八个鸡蛋也卖了。记得那天中午,刚下过雨,父亲将鞋子买了回来。我兴奋地拿起鞋子,里里外外看了好几遍,还用鼻子闻闻。那鞋上的橡胶味至今还让我回味无穷。当天我没舍得穿,因为刚下过雨,路上有泥。晚上睡觉时,我怕把鞋放在床下被老鼠拉走,就把鞋压在枕头下面。时代在前进,鞋也在变迁,我想,我们的后人决不会再有像我父母那样创造特殊“鞋子”的历史。我们的后人将会穿上更加美观、舒适的鞋,生活会更加绚丽多彩,社会会更加五彩缤纷。
毡疙瘩上世纪60年代,哈尔滨的市民在严寒的日子里,都穿戴着笨重的棉衣、棉鞋、狗皮帽子、皮手套等等。还有一种叫“毡疙瘩”的鞋,它的样子像皮靴,只是用毡子做成的,没有棱角。里面垫着厚厚的乌拉草,这种草很暖和。有道是“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这种毡疙瘩是那些从远东地区来哈尔滨侨居的俄国人传过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