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研究走向世界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8年10月16日 16:27:03
鄱阳湖沿湖共11个县(区),人口近660万,占全省人口的15.8%。湖区生态环境优良,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盛产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为了对鄱阳湖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我省于1985年启动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工程实施20年来,我省通过发展经济、培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实施了“灭荒”造林、“山上再造”和“跨世纪绿色工程”三大战役,使森林覆盖率增长近1倍,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近三分之二,鄱阳湖湖体面积增加40%多,直接带动40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昔日“山光、田瘦、人穷”的荒凉地区,初步出现了“山青、水绿、人富”的喜人景象。

  近年来,随着湖区人口急剧增加和工业迅速发展,很多环境问题初见端倪。为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探讨鄱阳湖流域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6月27日,江西师大、省山江湖委办、省科协等单位联系主办“鄱阳湖水文水资源和复杂生态环境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由政府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组成的“鄱阳湖研究国际合作体”。 
国内外专家汇聚一堂:为鄱湖可持续发展绘蓝图



中外专家考察鄱湖

 

  6月27日,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园内,140余名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和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参加“鄱阳湖水文水资源和复杂生态环境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同为鄱阳湖开发治理建言献策,为鄱阳湖流域可持续发展描绘蓝图。

  鄱阳湖被国内学者称之为“我国仅剩的一盆清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国家计委支持下,我省组织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鄱阳湖及主要河流和赣南山区进行了系统考察、综合研究,并借鉴国内外有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经验,制订了《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总体规划(纲要)》,开展了大规模的以小流域治理为基本单元的治山、治水、治穷工作,鄱阳湖开发治理取得成效。

  2003年10月24日,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与江西师大携手共建“鄱阳湖研究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库”,成为我省引进国外智力,为鄱阳湖研究提供智力支持的具体行动。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共同组建人才管理专家组,根据江西经济建设发展和江西师大学科建设要求,制定鄱阳湖研究规划。另外,由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科学协会具体负责建设双方共享的高水平人才库,由江西师大设立向人才库所有人员开放的鄱阳湖研究开放课题并提供经费资助,研究成果由江西师大和研究人员共享。

  也就在这一年,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落户江西师大,为国内外学者共同研究鄱阳湖生态提供了一个平台,更为鄱阳湖作为江西乃至中国的环保品牌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引得国外研究环境问题的知名学者纷至沓来。2004年下半年以来,仅美国就来了密西根州立大学、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西切斯特大学、宾州西彻斯特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今年6月2日,美国环境系统研究院高级研究工程师、亚太地区经理陈子坦博士来到南昌,与江西师大就教学培训、项目研究、产品开发进行了磋商,并向实验室赠送一套价值25万美元的地理信息系统管理软件。

  在这次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经过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包括政府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共同组成的“鄱阳湖研究国际合作体”,为鄱阳湖复杂环境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打造一个国际水平的研究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鄱湖流域森林资源结构亟待调整

  在为期3天的研讨会上,140多位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专家学者,为解决鄱阳湖开发治理所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新办法、新观点。他们在“大湖流域模拟和评估”、“鄱阳湖研究合作”、“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流域水文”、“环境与公共卫生”、“GIS和遥感应用”等专题的学术交流中形成了共识,认为鄱阳湖流域治理工程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与气象变迁、与山河治理、与长江三峡的治理以及人类活动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应当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来进行研究。

  美国密西根大学的专家介绍了美国治理某湖水污染的经验。该湖曾经因为周边建有发电站、实施能源工程,引发了严重的水资源污染,鱼类大量减少。密西根大学的专家利用集成生态管理系统方法,对该湖实施治理工程并取得了成效。该湖与鄱阳湖水环境十分相似,他们的治理经验和方法受到了中国学者的欢迎和赞同。

  地理信息系统是研究水质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可以广泛用于河流水质问题的分析、建模和水环境信息管理。针对我省地理信息资源十分有限的现状,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者带来了新的研究成果:通过建立虚拟鄱阳湖系统,利用现代集成系统分析方法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鄱阳湖流域“五河”的水质变化进行分析。

  十几年来,我省森林覆盖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鄱阳湖流域的水土流失仍然比较严重。专家们认为,这是由于森林资源的质量不高,森林生态防护功能较低,生态效益没有充分发挥造成的。据统计,我省种植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所占比例高达95.5%,而公益性的防护林、特用林仅占4.5%。防护林比例偏小,林种结构不合理,不利于鄱阳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专家们也提醒人们注意,在实施“退田还湖”工程中,个别移民建镇点人口居住集中,工业、生活“三废”未得到处理,必将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新的观点,新的想法,闪动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在交流与探讨中,在聆听与争辩中,专家学者形成了共同的声音:增强危机意识,保护生命之湖,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和谐发展。

建立有利湖区环保的长效补偿机制迫在眉睫

  在国际研讨会上,中外学者普遍认为,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山江湖工程的实施分不开,是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典范。

  山江湖工程实施20年来,我省通过发展经济、培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系列重大举措,实施了“灭荒”造林、“山上再造”和“跨世纪绿色工程”三大战役,穷山恶水换了新颜。山江湖工程的成功实施,在于倡导了一种能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满足农民意愿和需要的“参与式”工作方法。比如,崇义县杨眉江下游的茅店桥,从发起到筹建、从施工到管理,整个过程完全由三个村民小组村民自发组织实施,农户义务劳动1.7万个工日。受茅店桥建成和管理成功模式的影响,崇义县又先后建起了良田坝背大桥、大岸大桥、朱坊龙口大桥和刘屋大桥四座大桥。

  省山江湖委办主任王晓鸿说,尽管山江湖工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总体来说,还处在探索阶段,实践中也存在不少偏差需要纠正。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单位环境保护观念淡薄,至今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其次是生态补偿机制缺乏政策保障,一些地方投入不到位的现象严重;最重要的是全民的环境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此,省山江湖委办学术委员会陶海南教授说,江西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需要赣鄱人民薪火相传、永远奋斗的事业,彻底改善这里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需要几代人付出努力。因此,在山江湖工程实施中,必须树立全局一盘棋的观念,舍得牺牲局部利益;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行循环型经济,完善“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制度,推广生态意识,切实体现生态环境的价值。

  据了解,下一阶段,山江湖工程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开发治理成果,大力开展生态经济建设,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具体可概括为“一五一”工程,即“做好一个规划、建设五个体系、搭建一个平台”,做好具有综合性和前瞻性的《新时期山江湖工程总体规划纲要》和山江湖工程“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并将之纳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建设江西生态大省、经济强省。

作者:    来源:     编辑: 张喜艳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