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1日讯 题:现代农业最瑰丽的风景
9月的龙江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浓绿的大豆挂满秧苗,高高的玉米结下穗棒,齐整的稻田正扬花结实……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龙江人对自己肩负的使命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松懈。在新形势下,这种努力更被赋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的深刻内涵。正是在这个崇高的使命引领下,黑龙江正在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崭新篇章,他们要在黑土地上书写新的辉煌。
省政府在年初确定的8项重点工作中,将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列为首位。
农业丰则基础强。在旱涝威胁严重、农资价格偏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要取得高速增长,关键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做深、做足、做透现代农业这篇大文章。发展现代农业,垦区是先行者,也是示范区。黑龙江垦区经过60年、三代北大荒人的开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为全省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出了路子,积累了宝贵经验。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
垦区依靠规模化的粮食和肉、蛋、奶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了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等一批大型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垦区从原料产区向加工基地的转变。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优质粮食生产、畜牧业、绿色食品的产业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特别是垦地双方产业联结更加紧密,形成了共壮龙头,互建基地,你中有我,相互交融的产业格局。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七星农场,人们可以见识能使直径600米范围内的耕地地面误差不超过2厘米的美国产激光平地机,看到日作业千亩的甜菜复合收割作业机,领略配置空调操作间的450马力拖拉机松翻耙平一条龙整地的风采,目睹飞机航化作业喷施叶面肥的高效快捷……垦区通过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和农田林网化,不断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从1978年开始,通过引进世界先进农机装备,形成了从田间到场院、从地面到空中的中国最大的农业机械群,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4%。围绕建设旱涝保收田,不断完善防洪、除涝、灌溉和水土保持四大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建立起排、灌、蓄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万亩以上灌区发展到44处, 60%以上耕地得到水利设施保护。
高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引擎。
垦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以上。在建三江,高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几乎随处可见。在水稻育秧智能大棚,其控制室墙壁的电子大屏幕上,显示着各个大棚的温度、湿度、地温的指标,一旦哪一个指标报警,立即可以得到调整。这项国内领先的技术只是其高科技应用的一个缩影。而创业农场每台价值18万元的日本进口的仿手仿地形的高速水稻插秧机,更是令人吃惊。据介绍,这种机械插秧既快又好,可将原来5到7天的插秧时间缩短到两天。难怪一位了解全国农业的人士到建三江考察后感叹:中国农业看农垦,现代农业看三江。
正是有了这些雄厚的基础,一个宏大的蓝图正在龙江大地描绘:依托垦区领先全国的现代农业基础装备和先进技术,辐射带动农场周边县乡,充分发挥我省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巨大潜力和现实优势,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
粮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对于我国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既是我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履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大政治责任。龙江人再次将千斤重担压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们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不遗余力地探索着,奋斗着。
省领导明确表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垦区示范带动作用,认真学习和借鉴垦区的成功经验,立足现有发展基础,最大限度地挖掘发展潜力,切实走出一条体现我省优势与特点的现代农业建设之路,率先在全国建成现代农业基地。
这既是一个农业大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心与力度,也是一个商品粮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的郑重承诺。
美好蓝图靠辛勤工作一笔笔绘就。有关部门表示,为了建设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我省今后要重点在推进“六化”上花气力,下功夫,求突破,上水平。“六化”亦即:推进生产机械化,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推进农田水利化,提高抗灾减灾能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技术到位率;推进经营规模化,提高比较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推进服务社会化,提高农业服务保障水平。
脚踏实地的龙江人又迈上了新的征程。也许用不了多久,人们就会看到,今朝的“北大仓”在万众瞩目中续写新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