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节的创新重构孝文化
在建华区第三届“十大孝星”评选中,有一位皮毛厂退休工人李长萍值得一提。她与丈夫、儿子一家三口人,原住平房,长期与老工人杨大爷为邻。一年冬季,杨大爷患脑溢血突然离世,身下无子女的杨大妈一下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自己父母早丧的李长萍动了心,即刻帮老人劈柴生火取暖,买菜买米做饭,长年如是。后来,长萍在本市异地买套楼房。杨大妈闻讯慌了神,深恐小萍远离,自己身陷绝境。长萍会意,跟丈夫、儿子商量,接老人上了新楼,溶为家庭的新成员。夫妇改嘴叫妈妈,孩子直呼其奶奶。因经济条件限制,买下的楼房为一大一小两室一厅。老妈妈年高体弱,被安排住阳面大屋,长萍和丈夫居阴面小室,依据儿子的意见,在方厅隔出一“小屋”,供他学习和睡觉。一家三代四口人,和谐相依,其乐融融。儿子就读于黑龙江大学,他给家挂电话时,从不忘向80岁的奶奶问安。
李长萍的孝敬事迹足以说明建华区的孝行不仅在骨肉亲情之间传承,而在向孝敬社会老人延伸。四年来,象李长萍这样的区级“孝星”达40人,街道社区级“孝子(女)”300多人,“支持敬老事业先进工作者”40多人。2007年全省“十佳和谐之星”评选中,区委书记杨亚森以最高票数当选为全省“十佳和谐之星”,全区形成了以区领导带头的一大批奉亲敬孝的典型群体。
天道酬勤。建华区在各街道社区中邻居节开展快三年了,它之所以长盛不衰,之所以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喜爱和支持并受到社会的认可,在于它满足了现代社会以及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广大居民的需要;在于孝文化赋予了邻居节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深刻的内涵。
时代在进步,孝文化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丰富多彩、生活多样化的现代社会。所以,必须在保持尊老传统,弘扬中华孝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要像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的,吸取发扬其精华,抛弃其糟粕,以弘扬社会主义时代尊老敬老新的道德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赋予孝文化以时代的特征。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邻居节是和谐社会永恒不变的主题;孝文化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在当代弘扬孝文化,不能只停留孝观念和孝规范形成的内涵之中,应在孝文化的外延上下功夫。孝文化的外延,是指由精神性孝文化、制度性孝文化、器物性孝文化以及孝的原则和精神渗透到多种亚文化中形成的孝文化的体系和群落。下步,我们将以精神性、制度性、器物性三类孝文化协调发展,基础性与先进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进的原则。广辟路径,在和谐文化、制度文化、社区文化、习俗文化、旅游文化、网络文化的建设发展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升华和弘扬孝文化,使当代孝文化深入人心,为邻居节不断创新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