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与艾滋病患走得最近
东北网4月11日讯 传染病院的病区和其他综合医院的不同,这里静悄悄的,走廊里没有病床,连病人家属都很少见到。当我戴着16层纱布的口罩走在这里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郭长萍护士长告诉我,这是传染病院特有的规定: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病区走廊不允许加床,家属也不能在走廊多逗留。
白大褂里套隔离服
2日,我来到哈尔滨市传染病院准备采访该院一病房的护士长郭长萍。刚到医院,该院的刘书记已经通知吩咐郭护士长到办公区来了,“别去病房了,现在呼吸系统传染病特别多。别再传染上。”刘书记关切地说。
大约9时,郭护士长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办公室。进屋坐下解开了身上的白大褂,里面还有一身淡蓝色的隔离服。她告诉我我,传染病院病房里的护士都是这么穿的,里面的隔离服不透气,挺热的。到了病房里还必须带上厚厚的口罩,是用16层纱布特制的,“非典时期我们就戴这种,只不过那时要戴两个才能进病房。”
每天洗手上百次
对于这些特殊的“天使”们,我最大的疑惑就是,你们不会被感染吗?不怕吗?
面对我的问题,郭护士长笑笑说,“我们怎么能怕呢?这是我们的工作啊,而且我们有严格的隔离消毒制度。”说着,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
这时旁边一位党办的同志告诉我,她也曾经在一病房做过护士,“在病房时,我们每天要洗无数次手。上班后换衣服之前要洗,给病人做处置之前要洗,做处置之后要洗、戴口罩之前要洗、吃饭前要洗、吃饭后还要洗。”
听了她的话,郭护士长告诉我,洗手是她们必须做的基础消毒程序,每天都要洗无数遍也是第一道防传染关口。经常一天忙下来,手被洗得的惨白惨白的。而且她们洗手是不允许用香皂的,只能用最普通的肥皂,“因为肥皂的杀菌效果是最好的。我们每个月都得用掉几箱。”
为艾滋病人送终
说一病房的工作,就不能不说到艾滋病。因为这里是哈市目前惟一一个“艾滋病、性传播疾病防治中心”,从2002年成立至今,该病房已经收治了25个艾滋病患者。但让郭长萍最难忘的还是2002年她们送走的下面的那这位患者。
2002年11月,郭长萍刚刚休完产假重返岗位不久,病房就收进了一位晚期艾滋病患者。这位患者入院时已经出现多种并发症,肺部感染咳出大量脓痰,出现咯血、便血,臀部伴有大面积的褥疮、大量的血性、脓性分泌物,气味十分难闻。家属见此干脆弃之不理。郭长萍带着全科护士担负起护士、家属的双重身份,为其打水、喂饭、洗洗涮涮、,换药、处理伤口……“患者临终前,是我们联系了殡葬部门,为他穿好了衣服,洗擦干净,包好送走的。家属当时也来了,可一直远远地站在病区外面看着,怎么叫都不过来。”
不能让病人心里不舒服
郭长萍经常和护士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别刺激到病人。这在其他医院的护士和患者眼中或许没什么,可在传染病院却能给患者们带来别样的温暖。
“其实按照我们的规定,我们在给病人注射应该戴上胶皮手套,防止注射扎手出血后被感染。可现实中我们不能这么做,因为那样很容易扎不准给患者带来伤害,同时也会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郭护士长说,传染病人尤其敏感,你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可能都会伤害到他。“所以我们必须做到和病人说话时既要保持距离又不能让他察觉,随时帮助他们缓解紧张的情绪。”
和郭护士长聊过之后,我说想和她一起去病房看看。她犹豫了一下同意了,先让人找了一件白大褂给我穿上,又拿过来一沓厚厚的口罩。我戴上口罩和她们一起来到病房后,没过多大一会就感觉闷得够戗。她笑笑说,“先摘下来也行,这边基本都是肝炎病人,呼吸道不会传染的。”我有些不放心,坚持戴着和她们走完了所有的病房。
郭长萍护士长告诉我,传染病院的患者实行集中病种分类管理,一病区内一半是各种肝炎、出血热、猩红热等不通过呼吸道传染的患者,另一侧则是麻疹、风疹等呼吸道传染的患者。
“我们每天和各种传染源打交道,病区里最多时住过90多个病人,我们都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郭长萍直率地说。记者侯文琰
主要事迹:作为传染病院医疗任务最繁重、感染风险最大、医疗技术水平要求最高的科室,一病房护理小组在重大疫情面前,不畏艰难、锐意进取,担负起哈尔滨地区乃至全省传染病的救治任务。在与艾滋病患者“零距离”的护理过程中,她们扮演着妻子、妈妈、女儿的不同角色,为患者树起了生命的风帆;在麻疹会战中,短短两个月内救治了600余例麻疹病人,成功抢救了数十名危重患儿;面对被家人嫌弃的性病患者,她们给予亲人般的照料。一病房护理小组先后获得“省级青年文明号”、“省巾帼文明示范岗”、“市三十一届劳动模范集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