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闫丽:女,51岁,中共党员,哈市儿童医院ICU护士长,ICU病房党支部书记,内科总护士长
生命中常有奇迹“妈妈”从不轻言放弃
东北网4月11日讯 “好了好了,宝宝不哭了,妈妈看看怎么了?是不是饿了啊,马上就喂宝宝吃了啊。”儿童医院重症ICU监护室里,一位发际隐约斑白的护士在柔声地哄着一个躺在保温箱里的小BB。一名年轻的护士推着一个小平车走了进来,车上放着几十个小奶瓶,里面装着不同容量的奶水,“开饭了。”话音未落,五六个护士围了上来,一人拿起几瓶奶走向了躺在病床上的小家伙们……这是每天清晨都要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重症ICU病房中上演的普通画面,画面中那位年龄稍长的护士就是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这里的护士长,今年52岁已经做了28年护士的闫丽。3月29日9时,记者在儿童医院重症ICU病房采访了她。
“抽吧,救人要紧”
1992年的一天,有一对双胞胎患儿在ICU病房抢救,因治疗需要,患儿急需输血,可血库里却找不到和孩子血型相同的血液,能为孩子输血的亲人一时又赶不到医院,当时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的闫丽知道了自己的血型和孩子相同后毫不犹豫地挽起了袖子,旁边的小护士急了,“护士长,你不要命了。我们再想别的办法吧。”看着孩子越发惨白的小脸,闫丽甚至有些严厉地冲护士说:“罗嗦什么,抽!救人要紧。”就这样,血液带着她的体温缓缓地流进了患儿的体内,孩子得救了。500CC的鲜血挽救了一个小小的生命,没有掌声,没有回报,可闫丽无怨无悔。
想准点下班很难
因为工作太忙,我们简短交谈后闫丽便匆匆返回了监护室。为了体验一下她们的工作状态,我也换上了护士服走进了重症ICU病房。
一进门就看到许多小小的孩子,有的身上插着无数的管子,有的躺在保温箱里……五六个护士正在跑前跑后地忙着,一会儿给孩子喂奶、一会儿换块尿布、一会看看输液袋,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里进来了一个陌生人。监护室里此起彼伏的啼哭声和监测仪器传出的滴滴声夹杂在一起,让人感觉到无比的紧张。闫丽告诉我,她们的护士从没有准点下班的时候,拖后一两个小时简直太正常了。
在这里白天每名护士要负责五六个BB的全部护理,到了晚上一个人就要照看十几个。每个BB一天要喂8次奶,换10次尿布,没有“妈妈”的耐心怎么行。这里的小病人多为早产儿和罹患重症的新生儿,生命极其脆弱,就连护士们穿的工作服都是特别的“粉红色”。
在一片雪白中,这抹淡淡的粉色特别醒目,这不仅意味着最高程度的耐心和细心,还意味着最高水平的护理技术。
患了“上班强迫症”总会半夜惊醒
“有一天我半夜一点钟下班回到家,躺下没多久,忽然惊醒了。坐起来我一下急了,对爱人喊道,你怎么不叫我呢,我上班迟到了,班上的事情那么多,万一出事怎么办?爱人愣愣地看着我说,闫丽你睡糊涂了吧,你不是刚下班吗?过了好一会我才醒过神,是呀我刚下班,不用上班了。”今年已经52岁的哈市儿童医院重症ICU病房护士长闫丽提起这件事时泪水划过了脸颊。
闫丽说,这是所有ICU病房的护士们常有的经历,长期紧张高负荷的工作,让她们的神经高度紧张,“每次听到科里的小护士说,‘护士长,昨晚我又醒了’我都忍不住的心疼。”
妈妈从不轻言放弃
闫丽告诉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共有22位护士,其中大多数是闫丽一样的“妈妈级”护士。
新生儿血管细,甚至比头发丝还细,进行静脉注射要难得多。尤其是很多危重症婴儿,血管已经看不见,单靠眼睛无法准确判断血管的位置。怎么办?“凭经验”!长年累月,工多技熟,全科室22名女护士,现在个个都是“神枪手”,能做到“一针见血”。
现在静脉滴注早不是什么难题,她们最大的挑战,就是危重症抢救,抢救时间控制得越短,BB将来出现后遗症的几率越小,生命质量越高。
“在这里做护士最有成就感的,不仅是把小BB救活,还要看到健康地成长!”闫丽说,有些BB长到几岁,甚至十几岁还回医院探望救治过自己的医生、护士们,这是闫丽最快乐的时候。 “那你最不快乐的是什么呢?”我问。“每年我们这都会收治不少被家长遗弃的孩子,他们大多数是残疾儿,我们不该轻易的放弃,只要坚持,生命中常常会出现奇迹。”闫丽说。
记者 侯文琰
主要事迹:阎丽同志在儿科护理岗位上已工作28年,在“人道、博爱、奉献”这面旗帜的指引下,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她热爱这个岗位,热爱这个集体,把挽救孩子的生命当作责任和使命。她克尽职守,勇于奉献,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她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并赢得了许多赞誉:曾获得第二十七、二十八、三十、三十一届市劳动模范,二十九届市特等劳动模范,黑龙江省第九届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爱这里的孩子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我愿献出自己的知识、技术和爱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