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7日电题:农民兄弟生命的守望者--塔河县依西肯乡卫生院院长祁月英
|
祁月英 |
“一抹绿,只有融入森林才不会孤单;一个共产党员,只有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才会受到拥戴。”这是上海知青、塔河县依西肯乡卫生院院长祁月英下乡35年来对人生价值的深切感悟。
已54岁的祁月英,35年如一日扎根兴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以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农民兄弟满腔热情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生动形象、令人信服的诠释。2004年12月17日,祁月英的事迹在哈市举行的全省卫生系统先进模范事迹报告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称她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日前,大兴安岭行署卫生局党组做出了《关于在全区卫生系统开展向祁月英学习的决定》。
“是乡亲们认可我,我才走进大学的殿堂,我能做的只有回报”
1969年祁月英随大批知青来到偏远的黑龙江畔依西肯乡插队。上海和大兴安岭,一个是繁华大都市,一个被称为“高寒禁区”,谁都明白两地的差别。然而,她却认为:“苦地方,险地方,正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她给乡亲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孩子不娇气、脏活累活抢着干。
1972年春天,村民一致推荐祁月英到哈尔滨医科大学读书,成为哈医大第17期学员。“是乡亲们认可我,我才走进大学的殿堂,我能做的只有回报。”祁月英能吃苦、肯钻研,象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医学知识。
1975年冬,祁月英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当时摆在她面前的有三种选择:留校、去大庆、返乡。她的男友在来信中告诉她,乡里一个产妇因大出血而母子双亡。她仿佛看到了产妇那双无助和绝望的眼神,缺医少药和乡亲们的期盼,她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返乡路。
祁月英先被分配到呼玛县医院,分别在妇产科、外科工作过。1979年5月,她主动申请到200多公里外的依西肯乡工作,得到同意后,没同家人商量便抱着刚刚出生15天的女儿,搭船从呼玛沿黑龙江逆水而上,历时3天回到了阔别7年的依西肯乡。乡亲们看到自己送出去的大学生回来了。高兴和亲情被一筐筐土豆、一捆捆大葱……代替,一起下乡的战友们抱在了一起笑啊、跳啊,泪水溢出了眼角。
“当患者把命都交给你的时候,你还在那里算计个人得失,就不配当医生”
“医之处世,非为利已,唯以救人,乃业之本旨。”是祁月英的座右铭。
一天下午,一名孕产妇被送到乡卫生院,经查为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已处于抽搐昏迷状态。救命要紧,马上手术。祁月英不顾当时有人“把她转院吧”的提醒,实施了剖腹产手术,母子平安。事后有人说祁月英胆子可够大的。她说:“当患者把命都交给你的时候,你还在那里算计那些患得患失的东西,就不配当医生”。1983至1984年间,国家号召为二孩已婚育龄妇女做节育手术。手术好做,农民的思想工作难做。祁月英主动下到离乡最远的五村,与农民吃住在一起,讲计划生育的好处,节育手术对今后身体和生活没有影响等等。节育手术做了上百例,没有一例留下后遗症的。
依西肯乡二村有名患者叫刘秀婷,是个“老病秧子”,甲状腺切除后甲状旁腺受损,致使体内缺钙,每天靠静脉推注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维持。祁月英义务为她推钙十几年。刘秀婷逢人便说:“要不是祁院长,我恐怕早没命了。”
依西肯乡卫生院仅有6名医护人员,除正常医疗工作外,还负责计划免疫、计划生育、卫生防疫等多项工作。他们都身兼数职是多面手,打针、点滴、缝合样样做得来。
2004年8月,祁月英晋正高职称到哈市答辩,考官问她,“从哈医大毕业这30多年你一直在乡卫生院工作?” “是的”“你负责产科?”“不仅仅负责妇科,内科、外科、儿科都干。”主考官接着问道:“你都做过什么手术?”祁月英胸有成竹地回答:“剖腹产、截肢、阑尾炎……”“你们卫生院具备手术条件吗?”她十分诚恳地说:“不具备,但为了抢救病人,一些手术都是硬撑着做的。乡里没有电,就打着三节手电筒做手术,有的手术是在老百姓家炕上做的,不做肯定死人。”三位考官听了她的叙述,十分惊愕地交换了一下眼神,异口同声地说:“你及格了。”祁月英的眼睛湿润了,35年的风风雨雨,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咱这儿的老百姓趁啥呀,要他们的东西,这个手我是真的伸不出来”
祁月英律己极严,从不接受患者的钱物。1995年8月的一天,一村民干活时不小心右脚踩到锋利的钐刀上。刀口很深,肌肉、肌腱断裂,大血管也有损伤,被人抬来时,因失血过多,面色苍白。值班医生说:“祁院长,咱院从未作过这样大的手术,赶快让他转院吧。”从乡到县医院得四五个小时,病人失血过多会有生命危险。祁月英果断地决定对其进行手术,经过两个多小时紧张抢救,手术成功了。
事后,患者的父亲拿来500元钱对祁月英说:“祁院长,您救了我儿子的命,这点钱买不来他的命,实实在在是我们全家的一点心意,你一定得收下。”她说:“你老土里刨食,全家攒点钱不容易,我上班挣工资,生活比你宽裕,给你儿子治病是我应该做的工作,心意我领了,钱我不能收。”感动得老人含着眼泪不知说啥好。祁月英说:“咱这儿的老百姓趁啥呀,要他们的东西,这个手我是真的伸不出来”。
到村屯出诊按规定应收往诊费,30多年来祁月英从未收过一分钱。一次往诊接生,是妊娠足月巨大儿,臀位难产,母子生命垂危。产妇的婆婆哭着向祁月英说:“家里太穷了,媳妇从怀孕到现在一次医院没去过,死马当成活马医,你就救救她们娘俩吧。”送卫生院来不及了,没有埋怨推脱,她抛开个人杂念,在产妇家的炕上进行了剖腹产。当听到婴儿那第一声的哭泣,她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祁月英为人治病能省的一定要省下,少收点,老百姓就宽松点。价格便宜、效果好、老百姓认的青霉素、阿斯匹林等是卫生院的常备药。许多药务代理找她推销高价药品都碰了壁,有的甚至打着领导和亲戚的招牌来找她,她回答的也干脆:“省长也不行”。
“咱就在这干吧,乡亲们看病实在是太难了,咱不能今天走,明天走的”
祁月英回上海的机会很多,大批知青返城时她没走;1988年哥哥在上海托人联系好一家大医院调她回去,她拒绝了;1993年上海的亲人又一次联系好将她调回上海,房子都帮助解决了,又被她放弃了。气得她嫂子连声说:“傻子、真是个傻子。”
她跟爱人说:“咱就在这儿干吧,这儿艰苦谁愿意来呀,来了几个又都调走了。咱在这呆惯了,也有了感情,乡亲们看病实在是太难了,咱不能今天走,明天走的”。
听到祁月英的感人事迹,省卫生厅领导2004年夏曾专程到乡里看望她,并深切地说:“大师姐啊,35年扎根边疆不言悔,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祁月英的哈医大同学、省医院骨外科主任杨建说:“有两件事我没想到。一是她毕业后能回上海,能留哈尔滨,能去大庆,可她竟然选择了依西肯;二是没想到她在缺医少药连电都没有的穷乡僻壤一干就是35年,等她的新卫生院建成庆典时,我要带医疗队去那里义诊,给老祁助阵。”
30多年来,祁月英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医学经验,特别是在妇产科领域有着独到建树,《中国妇科与产科》、《中国地方病防治》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她多篇论文。荣获过“省级卫生先进工作者”、“大兴安岭地区各界人士为四化建功立业先进个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