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7日电 题:根植黑土情系百姓--宁安市沙兰镇和盛村卫生所所长王福宝
|
王福宝 |
王福宝,男,1968年4月出生,39岁,中共党员,宁安市沙兰镇和盛村卫生所所长。这位普通的乡村医生,是和盛村及周边村屯百姓健康生命的保护神;这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是和盛村村民生活中的贴心人。王福宝从医十四年,扎根农村,用炽热的心温暖了患病受苦的群众,感动着全村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黑土地上情为真满怀赤子之心
沙兰镇所在地北10公里有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子,它就是和盛村,宁安市第一大行政村,901户人家,3000多口人。1968年4月,王福宝出生在和盛村。38年里,他每天接触的是朴实的农民,耳濡目染着纯朴的民风。他一直坚守着朴素的理想:这里生我养我,我要用所学的知识来帮助父老乡亲。1993年7月,王福宝毕业于牡丹江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他没有四处去找工作,而是回到了家乡和盛村。看到百姓们缺医少药,就决心为群众看病。筹建卫生所之初,困难重重。没有医疗场所,他就用岳父家一间40平方米的小草房;没钱购药,新婚的妻子就回娘家借钱进药。诊所规模虽然不大,但却凝结了王福宝夫妇的全部心血。
“我看着你长大的,你能有什么本事”。这是建所之初王福宝听到最多的话。“我一定要让大伙儿信任我”,王福宝暗下决心,不断钻研,努力提高自己临床诊断治疗水平。他利用一切可以进修的机会外出学习,先后于1994年、1997年和2002年分别到牡丹江市口腔医院,宁安市人民医院进修口腔科、普通及泌尿外科、放射线科,很快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科医生”。1993年王福宝获得乡村医生资格,1995年晋升为医士,1997年晋升医师,2001年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同时,他每年还创造条件安排卫生所的其他3人外出学习,不断提高卫生所的整体医疗和服务水平。
1994年,王福宝在宁安市卫生局组织的医学论文答辩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局领导推荐他到市第二人民医院任外科医生。王福宝看着自己苦心经营、日渐起色的卫生所,望着乡亲们那充满了信任的眼神,又一次做出了留在和盛村的选择。要扩大卫生所的规模但手里没有钱,他就和妻子向亲朋借,请乡亲们帮。“我永远不会忘记帮助过我的人,我要尽我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是王福宝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他没有忘记,一位乡亲为了帮自己凑上500块钱,东挪西凑之后,还要去卖掉新碾出的小米;他不会忘记,是乡亲们帮助他,把一座180平方米的新诊所建起来的。几年来,王福宝的卫生所陆续购置了心电仪、理疗器、雾化器、洗胃机、电脑血压机、X光机、牙科台椅、B超等基础检验治疗设备,使卫生所建设逐步走上了科学化管理的轨道。现在村民们小病不用出村,常规检查不用出村。为加强急诊急救能力,王福宝开通了急救电话,又筹资8万元购置了伊维柯救护车。目前的和盛村卫生所已成为布局合理、环境整洁、设备齐全、人员配套、服务规范的标准化乡村卫生所,被省卫生厅命名为省级文明卫生所。
为农民患者解除病痛是王福宝无悔的选择,为农民患者盖一座现代化的新医院,也是王福宝最大的追求和心愿。2006年,王福宝夫妇动工新建了一座400平方米的卫生所,并在所内开设卫生保健课堂,为乡亲们提供科学的卫生保健服务。
从医路上德为本牢记仁术之宗
作为医生,王福宝始终秉承“医乃仁术、以德为本”的古训,始终以“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宗旨,忠实地履行着医生的职责。他把患者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尽己所能满足患者的医疗需要,用强烈的责任心感动了每一位病人,被当地百姓称为“信得过”的模范乡村医生。十几年来,他和卫生所的其他3名医护人员从来没有离开过病人,一年365天,从来没有节假日。4个人的小卫生所平均每天接诊静点人员20余人次,询诊买药者百余人次,年出车200余台次。王福宝把每一个病人都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待,无论白天夜里,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有急诊,他都会及时出现在患者面前。
在和盛村及周围村屯,一提起王福宝大夫,乡亲们没有不竖大拇指的。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是王福宝多年来一直恪守的信念,也是卫生所全体医护人员共同恪守的服务宗旨。程占余是村里的五保户,生活困难,双腿截肢,身患多种疾病。王福宝主动承担,为老人医疗,从1993年起至1999年老人去世,每年都要为老人提供上千元的药品,并给老人定期体检。程占余生前常说:“村里的6家诊所里,我就爱上王福宝这儿。我用的药他这儿要是没有的话,他给我出去买!”1998年程占余卧床后,王福宝夫妇便上门为老人服务。老人胃切除手术时王福宝更是帮助联系大夫,多次前往医院探望。逢年过节,他们都要把老人接到家里吃上一顿团圆饭。1999年老人去世了,他又忙前忙后帮着操办后事。
“不是王大夫,俺那口子早就没了。福宝是好人啊。”这是村民姜凤香的肺腑之言。2000年12月5日是姜凤香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那天下午,她的丈夫,时年33岁的徐警君上山砍柴时突然发病,被村民发现拉回家时嘴歪眼斜,半拉儿身子都不会动了。紧急救治后,王福宝建议必须到宁安做脑CT确诊,可姜凤香只借到了200元钱,仅仅够做一个CT。王福宝二话没说,开上车拉着病人去了宁安市人民医院。做完CT,确诊为脑出血,需要住院治疗,可姜凤香哭着说:“俺不看了,没钱呀,拉回去吧。”王福宝一边安慰她,一边与人民医院大夫商量:“把人拉回去,我给他治疗!”徐警君在王福宝家住了几天,王福宝天天陪着他,给他做理疗。19天后,奇迹出现了,他被王福宝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王福宝又为他免费做了一个疗程的针灸,如今徐警君口不歪眼不斜,能下地干活了。
王福宝兼任着和盛村小学的校医,每年为全校师生义务体检,仅这一项就为学校节省资金1000余元。近几年,沙兰镇连续遭受自然灾害,村民都比较困难,有些村民看不起病,看到这种情况,王福宝决定为特困户减免药费,并开展了赊帐服务。目前,村民欠的医药费已经有十几万元了。
困难面前民为重尽显爱民之本
1998年,王福宝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王福宝牢记党的宗旨,扎根农村、一心为民,不仅以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为患者行医治病、解除痛苦,为和盛村医疗事业发展作贡献,还时刻把全村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
2001年4月20日,一场大火烧光了和盛村8户农民的所有家当。大火过后,王福宝夫妇为每个受灾户送去一袋面粉,助力相帮,解决受灾户的当务之急。村里每次开运动会或者村民有红白喜事需要用车找到他,只要说一声他准都到。村里的事王福宝是在尽义务不要钱,困难户没有钱王福宝也从不收钱,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全村老少的交口称赞。
孙兴贵经营的面粉厂倒闭了,他负债累累,2003年春天种地没钱买籽种化肥。他找到王福宝后,王福宝二话没说拿给他1000元钱。这一笔还没有还上,2005年,孙兴贵又从王福宝手里拿走了500元钱。对村民们欠卫生所的医药费,王福宝都登记造册,编号收好,有钱来结就结,能结多少就结多少。没钱结,王福宝也从没向村民们催要过。村里的6家诊所,只有他这一家赊欠。村民们说:“福宝是个好人,更是个好党员啊!”
2000年,和盛村退耕还林,别人不愿意承包这些薄地,王福宝却承包了290多亩。第二年开春,王福宝把树苗拉回来,开始植树。王福宝的妻子侯杰急得直掉泪,“卫生所这么忙,又没钱雇人栽树苗啊!”来看病的人告诉她:“侯大夫,有好多人到你家山上栽树呢。”侯杰先喜后忧,喜的是有人栽树了,忧的是没钱给人家付工钱。傍晚,劳碌了一天的人们又聚到了卫生所,有欠帐的村民自愿用一天20元工钱偿还欠卫生所的医药费。从那年开始,不用王福宝打招呼,村民就会到他承包的荒山上去植树,或者做一些日常管理的事,这块林地成了和盛村的“医疗储备地”,这片林子成了村民们的“健康储备林”。2003年,肆虐的非典让村民恐慌起来。关键时候,王福宝沉着冷静,不顾有被感染的危险,挨家挨户做宣传工作,发放消毒药品,并与其他村干部24小时对外来人员进行普查、登记、消毒、隔离。抗非典战役取得了胜利,他的体重降了十多斤。
2005年6月10日,沙兰镇突发两百年一遇的洪灾,中心小学及七个村受灾严重。面对突发的灾情,没有谁通知他,也没有人命令他,王福宝带上急救药品,亲自开救护车赶往受灾严重的沙兰镇所在地参加救助工作。他抢救溺水儿童,免费发放药品,协助市防疫站工作人员查找水源,取样品化验,消毒、宣传防疫知识,一忙就是六天六夜。饿了吃口面包,困了在车上打个盹,直到救灾工作结束他才回家。可是村民们都知道,这场洪水也冲倒了他家的1000多棵杨树,是他的妻子和亲友们把这些树一棵棵扶起,他没有伸上一下手,因为那时他正在抗洪救灾的最前线。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王福宝用一名党员的实际行动感动了每一个村民的心,靠执着的精神发展着农村医疗事业,把个人的追求和党的宗旨紧密结合起来。2005年末,宁安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盛村村型大、人口多,调查统计、造册登记的工作量非常大。做为村党支部组织委员,他同其他村干部一起走家入户,宣传合作医疗,做好人员统计、费用收缴等工作。对于家庭困难及外出的村民,王福宝从个人的积蓄里拿出近万元为他们垫付了合作医疗保险费,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愿做润物之雨,滋润患者焦急之心;愿为送暖之风,驱走患者的阵阵痛楚。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这就是王福宝----一位普通党员医生永不改变的敬业情怀。他为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几年来,王福宝先后荣获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牡丹江市优秀共产党员、牡丹江市“青年奖章”、宁安市“五四青年奖章”、“杰出青年创业者”等荣誉称号。2005年12月,王福宝荣获卫生部授予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2006年当选为省十届党代会代表、牡丹江市人大代表。2006年参加省委组织的“八荣八耻”巡回报告团到各地市做巡回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