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7日电 题:百姓的贴心人--记生活报主任王海臣
|
王海臣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生活报的王帮办热线专栏,开通于2003年6月10日,刊头由王帮办王海臣漫画像、一部热线电话组成。2004年2月3日,应读者的服务需求,扩成帮办版,帮办政策问答改为“帮办代问”,同时增设了“现场帮办”、“帮办牵线”、“帮办捎话儿”、“帮办说法”、“帮办关注”、“帮办提醒”、“帮办日记”、“帮办求助”、“帮办实录”等与百姓生活贴近的新栏目。
王海臣热心帮助弱势群体,积极开展社会捐助、扶贫济困等公益活动,切切实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使王帮办名声大震。2004年9月6日,“王帮办”得到中宣部新闻局的表扬,新闻阅评中说,“生活报王帮办工作室继承了专栏为百姓办事,为群众分忧的宗旨,采取多种方式为群众释疑解惑,排忧解难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真正成为“三贴近”的专版,深受读者的欢迎和信赖”。2005年5月,“王帮办热线专栏”在黑龙江报纸奖评选中,以优胜票数获得专栏一等奖。同年6月,“热线”又喜获“黑龙江新闻名专栏”称号。
《中国新闻出版报》在2004年7月7日发表了题为《沉入生活之中,打造读者‘最爱’》的文章,高度评价了生活报的“帮办效应”。
2005年11月,帮办记者王海臣又喜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光荣称号,成为生活报创刊以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2006年,王海臣又荣获“黑龙江省首届青年文化新星”称号;2007年,王海臣代表新闻宣传战线,参加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巡讲团。2004年年初,原省委书记宋法棠慰问生活报采编人员时,评价“王帮办热线”说:“这样的帮办好,新闻媒体就应当为百姓办实事!”
2006年春节前,省委书记钱运录来到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视察时,高度赞扬他奉献精神,鼓励“王帮办”继续为百姓服务好!
在实际帮办中,生活困难的百姓占绝大多数,每次望着他们一双双无助的眼睛,听到他们一声声的叹息,王海臣都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每一天,他都在用最大的努力去安慰每一颗受伤的心灵,凭着记者的良心去奔波,有时,为了让求助者少流一滴泪,自己要多流一身的汗水。
哈市南岗区复华小区的商大娘是帮办记者王海臣帮的第一个老年人,记得2003年10月的一天,大娘打电话给王海臣,没说几句就哭了:“王帮办,你得帮帮大娘,我真的没办法了!”原来,商大娘做完手术还在恢复期,老伴李大爷突得白血病。家里花掉10余万元,抬钱都抬不到。为能省点钱,大娘给王海臣打电话的前几天,自己吃的药也停了。
听罢电话,王海臣很焦急,赶紧多方联系,最后得知哈市总工会困难职工救助中心能帮上忙,但救助中心的人说,像商大娘这种情况符合要求,但最多只能领到1000元救助现金和一些药品。
王海臣赶紧把好消息告诉大娘,并一样一样告诉商大娘咋办手续。可没想到,放下电话没几分钟,商大娘又打来电话说,姑娘在医院照顾她爸,家里没人,让王海臣帮跑跑这些手续!
当时,王海臣很为难,因为每天他除要接四五十个热线电话,还要接待随时来访的读者,要跑这几道手续,肯定会耽误其他工作。可商大娘的恳求实在让王海臣难以拒绝。第二天,王海臣专门找了一辆车赶到商大娘家。原定一个人帮老人家跑手续,可出发时商大娘非要和王海臣一起去。那天天很凉,而且还下着小雨,王海臣一边要扶着大娘上下车,一边还要跑手续,有时她告诉王海臣找谁,王海臣就让她坐在车里等着。在哈医大二院办手续时,王海臣扶着商大娘上楼下楼,不一会就汗流满面了。一位医生看到王海臣跑前跑后,说:“大娘,你的儿子可真孝敬!”商大娘笑着说:“他不是我儿子,他是《生活报》的王帮办!”
中午,手续没全办完,王海臣把大娘扶到单位食堂,盛来热气腾腾的米粥,又端来几个炒菜,可商大娘就是吃不下。在王海臣再三劝说下,她勉强吃了点东西。下午3点多,手续顺利办完了。当商大娘拿到1000元救助金时,商大娘含着泪笑了:“王帮办,我拿什么感谢你啊!”
2004年国庆节,商大娘和老伴的遭遇引起女儿单位的关注,几天时间,单位上下捐款一万一千多元。商大娘含着泪对王海臣说,那可是老伴的救命钱啊!王帮办,你救了我们一家人!年关临近,楼上的好心邻居知道商大娘天天摸黑,悄悄到银行给存了100元电费。
现在,李大爷一家挺过来了,但商大娘却又添了新病——半身不遂。每次,李大爷给王海臣打电话,她总是在一旁瞪大眼睛听,当听到王海臣因工作繁重又累病时,老两口在电话那端一起哭。2005年11月王海臣进京获奖,商大娘为能在电视里看到王海臣,她吃完晚饭一直等到晚上11点多。
三年来,商大娘和李大爷总想请王海臣吃顿感谢饭,可王海臣一拖再拖,他想给大娘省点钱,这样又能给大娘多买一盒药!
帮办热线的内容可以说天南海北,而且每个问题的背后都蕴含着老百姓殷切的希望。所以对每个热线电话,王海臣从不敢怠慢,有时,一个问题要咨询几个甚至十几个部门才有答案;有时一天能接到二十几个读者询问同一个问题,而对每个问题都要耐心、细致地解答,虽然偶尔也能遇到读者的冷言怒语,但王帮办都能柔声细语地一一解答。有些救助对象,帮一次就能让人记住一辈子。
2004年11月一个晚夜,内蒙古来哈打工的侯丽英陪同伴回家路遇歹徒,为救女伴,丽英和歹徒搏斗回跑时撞到驶来的火车头上。当接到侯丽英姐姐侯丽青的电话时,王海臣顿感情况不妙,当赶到哈医大一院时,躺在床上的丽英正挂着三四个点滴瓶。
从第一天采访那天起,医院成了“王帮办工作室”另一个最重的牵挂,丽英的病引起哈市各界好心人和政府的关注,特别是医院的无私治疗。那时,丽英的亲人只有双胞胎姐姐,王海臣忙前忙后,成为姐俩的主心骨。在丽英抢救治疗的五个多月中,只要一接到丽青的电话,王海臣总能第一个到;丽青因伤心过度,倒下时,又是王海臣推着轮椅穿梭在住院处和门诊部之间……
四年来,王海臣作为帮办记者,几乎每个困难阶层的人都帮过,但他没有停止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服务水平和帮办能力,争做“多面手”:解答百姓问题他当“解答员”,读者心里郁闷他当“心理医生”;老公有外遇,他给中间说合;野狗窜街他当“城管执法员”;“五一”怕老人寂寞,他又临时当百姓的儿子、女儿……为能和百姓有更近的接触,“王帮办热线”开通不久,王海臣每周五进社区,听民声解民事,现场帮办。“记者进社区”共组织了70次,帮办记者王海臣一人就去了52次。
随着王帮办品牌的提升,王帮办工作室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从2005年开始逐渐向需要帮办的群体延伸。2005年8月,联合政府的劳动部门,组织“王帮办免费家教对接会”,至今已辐射到林大、商大、农大等五大高校,为340余人找到家教工作,2004年至2006年组织三届“王帮办假期大中专生短期工招聘会”,为6400余人(次)找到兼职工作。
2005年秋,王帮办工作室又组织“助学蜂蜜”销售活动,从我省铁力市林业一有贫困大学生的蜜农家运来新产的椴树蜂蜜,售出后,从每公斤售蜜款中提2元钱,设立“王帮办助学金”,三个月共售出10吨蜂蜜,积得2万元,后呼吁报道,好心企业玛克威商厦又捐赠3万元,这5万元爱心款全部捐给哈师大100名贫困生。同时,王帮办工作室又为购蜜者每人发一张“王帮办爱心卡”,凭卡者可领到王帮办定期组织发放的奖品、凭卡免费进公园、凭卡与帮办记者直接交流等回馈,真正形成拉动地方经济、读者参与、救助贫困学生、爱心回报,一举多得的良性帮办互动模式,在社会上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2006年,王帮办工作室又与省教育厅联合发起评选“高校十佳坚强女生”活动,近一个月时间,20名坚强(候选)女生新鲜出炉,共获1.3万元奖励,实现了“王帮办助学金”的第二次发放。两年来,“王帮办助学金”共发放6万余元,真正把“挣”的钱用在了贫困大学生身上,此举在哈市高校也掀起了轩然大波。2006年春,王帮办工作室组织成立王帮办义工队,目前已发展2100余人,2007年“我们都来做义工”栏目设立以来,成为广大义工和生活中一时之需的人的互动平台,点滴的帮助透出人间真情。义工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共参加公益活动20余次,现在仍帮助各类人群近百人次。
四年来,王帮办工作室组织80多场帮办活动,仅帮大学生就业达10万人,得到其他形式帮助的各类群体数万人次。组建的“帮办救助金”大到为百姓看病,小到给读者买回家车票,三年共获捐150余万元,救助310多人,其中最大一笔救助额达48万元。累计救助款物达250余万元。
帮办记者王海臣身体不好,小学五年级时得过过敏性紫癜,高中二年级时得心肌炎病倒在课堂,大学一年级,肺化脓又做了半身开腹手术。长时间的辛苦帮办,王海臣的心肌炎病犯过多次,可他从没休息过,打过针吃过药赶紧进入帮办工作状态。有时同事心疼王海臣说:“海臣,你就歇歇吧,看你一天太累了!”可王海臣知道,帮办热线不能断,帮办服务没有假期,即使自己心情不好也必须接热线电话。有时读者不理解,在电话里谩骂,王海臣偷偷拭去泪后,仍和平时一样接热线、帮办百姓!四年来,他一个人就接听热线电话近3.8万个,有记载的救助对象有2300余人,接待1300余位读者,回信和回邮件3900余封(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