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到鹤矿集团斯达机电公司去采访,看到这里的部分干部、职工正在为庆祝建市60周年活动,排练大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听到这令人鼓舞、令人振奋的歌曲,我情不自禁地陷入了深思、、、、、、这首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被中国工人阶级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歌曲,系我国著名音乐家马可所作。然而,此歌的创作取材于鹤矿集团斯达机电公司,这在我国还是鲜为人知。
鹤矿集团斯达机电公司,最早的名字叫中央机修厂,原厂址在向阳区南翼跨线桥(洋灰洞子)一側。据该厂的第一任团支部书记(我市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孙克俭同志,在斯达机电公司团委组织的一次上团课活动中介绍:1947年初夏,以创作歌曲《南泥湾》、歌剧《小二黑结婚》、歌剧《白毛女》而闻名于世的马可,来到东北解放区大后方的大工厂——中央机修厂体验生活,与他一起来体验生活的,还有数位年青的文工团员。他们一进工厂,就被熊熊的炉火、隆隆的机声所吸引。一天,当他们看到一块块火红的钢锭在机厂工人手中化为产品,其中的一位文工团员情不自禁的高呼:“伟大!伟大!”这一切深深的打动了马可,于是,他就地取材,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从此以后,逢年过节,特别是“五、一和十、一”机修厂人都要以大和唱的形式高唱这首歌。近60年来,他们的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在党的领导下,正是唱着这首豪迈、激昂的战歌,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也正是在这首歌曲的振憾下,他们几代人,发扬过去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创造出不同的辉煌业绩。
斯达机电公司自1926年建厂至今,已有78年的建设史。在当时建厂时,仅有10余名工人,年人均收入不过数百元,8台机加设备。主要的工作任务是修复机车,兼修少量机电设备,名为“机电部铁工厂”。建厂后,随着逐年扩展,生产能力不断壮大。除了进行过机车修复、机械制造、大型机电设备维修外,还生产过单晶硅和“7、62”步枪的主要部件的生产等。由于不同时期的生产需求和生产重点的转移,所以先后改名为矿区中央机修厂、鹤岗矿务局机电修配厂、鹤岗矿务局机电总厂。发展到1984年,这个厂已拥有铸造、机加、电修等6个生产车间,职工1711人,设备1134台,承担着年产1400万吨煤炭生产的机电修配任务,年产量达7081吨,产值1365、13万元,形成一个中型规模、技术密集性企业,机电总厂也成为我市当时技术实力、技术能力的代名词。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因为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所以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集中暴露出来,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然而,他们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困而不散、难而不乱”,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忍受着改革的“阵痛”,高唱着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继而形成企业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与合力,使企业平稳地渡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难关和险滩。
为了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他们于2000年5月20日,完成公司制改革,正式成立了斯达机电公司,确立了“内保主体、外闯市场、制度创新、管理科学、优化结构、科技兴企”的战略思想。形成了机械制造、配件加工、设备维修,这三大生产、经营、销售板块,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与活力。为此,2000年当年,产值就实现了5863万元,经济效益盈亏平衡。2001年,产值实现7187万元,盈利12万元,实现扭亏为盈的历史转折。在不断提产、增效的同时,这个公司开始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弘扬“诚信、创新、高效”的企业理念,围绕企业精神系统化,企业理念条理化,管理制度规范化,运行机制科学化,工厂环境花园化的目标,创建出具有斯达特色的企业文化,推动了企业加快发展。
2003年以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个公司大踏步推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他们调整产品结构,确立专业化、规模化、效益化的发展目标,生产布局由“以修为主,修造结合”逐步向“以造为主,以修为辅”过渡。同时,逐步形成、建立:胶带运输机、刮板运输机、水泵系列产品,这三条专业化生产线。与此同时,大幅度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在岗、试岗、下岗的“三岗”动态管理,使企业逐步向精细化发展。预计,这个公司今年的产值将超过亿元,职工年均收入可达9000余元。实现盈利50余万元,同比增利30多万元。整体工作也将取得更大进展。
在采访中,这家公司的领导告诉我:新的一年既将到来,他们公司将乘胜前进,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大营销等一系列工作的力度,为我市经济腾飞做出新的贡献。
当我要离开这家公司的时候,他们的大合唱排练还在继续进行,他们高亢的歌声,令人感到更加坚定、雄壮、有力。是啊!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咱们的工人怎么会没力量呢?只能会更加有力量!“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