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2月22日,中共中央给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信中特别指出“满洲党必须把建立和扩大革命政权与革命根据地的任务,提到实际的工作日程上来”,明确提出了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问题。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黑龙江各地党组织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先后在黑龙江省境内建立了哈东游击根据地、密勃依方游击根据地、绥宁游击根据地、汤原游击根据地和虎饶游击根据地。各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根据地建设,支援抗日武装。在艰苦的抗日斗争中,抗日游击根据地为我党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珠河中心县委领导建立的哈东游击根据地就是一个代表。
1933年底,珠河反日游击队在赵尚志的带领下,于中东路东段路南建立了以三股流游击根据地为中心的路南游击区。第二年春,珠河游击队越过中东路向路北伸展,建立起以侯林乡、黑龙宫、秋皮屯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1935年初,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成立,游击区已扩大到东西200华里、南北350华里的范围,人口达10余万人。游击区遍布珠河、宾县、延寿、双城、五常、阿城、方正等县。在抗日游击根据地内,珠河党组织开展了党、政、武、群和经济、文化等各项根据地建设工作。在党组织建设方面,珠河三股流设立了中心县委,在县委之下又相继建立了道北区委、道南区委、亚布力区委、双东区委、苇河区委、延方区委等党的机构,共有支部50多个、党员300多人。在政权建设方面,根据地内先后建立了30多个区、乡和屯的农民委员会,并成立了珠河县农民委员会总会,统一领导各地的农民委员会。农民委员会(简称“农委会”)实际上执行着抗日政权的职能。农委会下设生产部、侦察交通部、自卫部、肃反部和妇女部等机构。截止到1934年9月,仅路南根据地就建立了23个农民委员会。反日会也得到了扩大,反日总会下设4个分会,反日会员发展到5 000余人。1935年冬,珠河县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吴景才被推选为县人民革命政府主席,人称“吴县长”。1936年春,珠河县人民革命政府发布了《大中华民国珠河县革命政府布告》,号召人民在革命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发挥各种抗日武装和反日群众组织的作用,支援人民革命军反击日伪“大讨伐”斗争,开展春耕生产。在民兵和群众组织建设方面,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内普遍建立了农民自卫队、模范队、青年义勇军、反日妇女会、儿童团等。仅到1934年底,青年义勇军和模范队已有战士1 000多人,农民自卫队有队员6 000多人,反日会有会员1万余人,妇女会有会员450余人。在经济建设方面,实行斗地主、分田地,免收土地税,禁止粮食外运,制定了税收制度及对军属、烈属的代耕政策。在生产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在三股流等地建立了简易的兵工厂、被服厂、印刷厂,还创办了后方医院,建立了革命小学、贫民学校。哈东游击根据地对东北抗日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仅珠河地区从1933年秋至1935年10月,就为人民革命军提供20万斤以上的粮食,输送战士1 000多人。因此,哈东群众称抗日根据地为“红地盘”。同时,其它各抗日游击根据地也都对东北抗日战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以哈东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具有共产党领导、抗日群众基础、人民抗日政权、武装力量支持和功能比较齐备等基本特点。由于它的开辟和建立,使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有了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的战略后方,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及其抗日游击战争提供了有力支援和必要空间。抗日游击根据地,在东北抗日武装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