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2日电(记者 雷蕾)高耸的牌楼、古朴的屋瓦、简洁的院落、繁复的木雕、明快的天井,刚跨进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天水市胡氏民居高高的门槛,就一脚迈进了古秦州近四百年民居的历史。6月22日,本网记者走进胡氏民居,感受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
|
牌楼 |
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期间,经过近5年艰难的修缮,已走过近四百年风雨历程的胡氏民居重新对外开放。
胡氏民居是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天水民居,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当地人称“南北宅子”。其中南宅子为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居所,建于明万历年间;北宅子为胡来缙的儿子胡忻的私宅。胡氏民居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2001年6月,胡氏民居被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年久失修,民居病害严重,加之民居内住户乱搭乱建,文物古建筑岌岌可危。为了更好地维修和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天水市从2002年起,决定对南宅子进行维修,并将保护维修工程列为全市重点工程。2003年4月,保护维修方案经国家文物局审查正式批准立项。
|
戏楼 |
此后,天水市累计投资1300多万元,对民居内40多户居民、10个商铺和两家单位进行了整体搬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对南宅子进行了全面维修;每年拨出30万元专项资金征集明清以降天水地区有关民居文化的物品,用于充实和丰富胡氏民居内容。通过努力,维修保护古建筑面积2700多平方米,并完成了保护范围民居保护维修、上下水、消防、安全、防火报警及周边环境整治等工程;共征集到近2000件与民居相关的珍贵物品。
|
展品 |
重新开放的胡氏民居,已经成了天水明清以降民居文化变迁的展览馆和“大观园”。这里分室内展、室外展和院落环境展三大部分,恢复呈现了天水明清以来祭祖、祝寿、饮食、休息、娱乐以及会客等各种日常生活场景,对保护、保存和研究天水古民居具有重要意义。
|
绣楼内的表演 |
|
皮影戏表演 |
小资料:
胡氏民居又称南、北宅子,为明代“父子乡贤”胡来缙和胡忻的宅第,胡来缙由举人选为县令,在职期间,廉洁奉公,不畏权势,赏罚分明,官声甚好。其宅第北宅子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呈正方形,门向正街,门外立石狮两只,内有照壁,整个宅院由6个大小不同的三合院、四合院组成。东二院正庭厅楼为主要建筑。厅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重檐二层楼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气势宏伟,雍容华丽。
胡忻为胡来缙之子,进士出身,初任山西临汾知县,以后升为工部给事,官至太常寺少卿署正卿。他曾多次直颜上奏,被人们赞誉为“北海瑞”。南宅子即为胡忻的居所。南宅子建于明嘉靖至隆庆年间(公元1522年一1567年),在北宅子的斜对面,坐南朝北,为四合院形式三进院落。大门为三间硬山式建筑,上书“副宪第”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门内有
|
小院 |
、影壁,东西各设垂花门。入门为四合院,东西为厢房,南有正厅五间,单檐悬山顶,木结构砖墙,斗口出杪,直棂隔扇。北为五间倒厅,西南角入小门又一小四合院,是佛堂、书房和客厅。南、北宅子是天水市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民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