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王翔报道:兴十四村,一个传奇般的名字,从当年一无所有的贫瘠之地,到如今家家户户住着别墅的富裕村落,50年的风云变迁,浓缩镌刻着共和国发展壮大的奇迹,具有无可替代的典范意义。
半个世纪前的1956年,山东临沂地区移民响应党中央开发北大荒号召组建起这个移民村,“传奇村支书”付华廷的父辈们迁移到甘南县时,这里称得上彻头彻尾的一穷二白,付华廷调侃当时是 “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只有地上插着一根木头橛子和一面小红旗,固定资产大概只有2块钱。”
开拓荒地条件非常恶劣,“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菜楂馍馍,一件衣服穿四季。”艰苦环境可想而知。用付华廷的话说,那是个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1972年,只有23岁的付华廷被推选为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上任第一天,他就一句话“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决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户受穷。”
付华廷的改革举措是农业耕作机械化,他从周边城市购买零件,而且为村里搞来第一台拖拉机,开垦了大片耕地,将耕地效率提高了50多倍。此外,他还着力进行改土造田,全村劳动力苦干实干一干就是七年,最终靠着毅力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
改土造田和机械化生产解放了劳动力,付华廷也就凭着这股坚韧不拔的拓荒精神,将这个不沿江、不沿海、不沿铁路、不沿大中城市,也无矿产资源的不毛之地改造成了如今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城镇化新农村。
发展起来的兴十四村大力发展村办工业,充分利用当地农畜产品资源,先后建起了乳品厂、甜蜜素厂、柠檬酸厂等企业。1997年,他们组建了自己的企业集团,富华集团。目前,兴十四村形成了以生物工程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体系,大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而富华集团也成为总资产达10亿多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村里逐步形成了农业围着工业转,工业围着市场转,工业反哺农业和农民的格局。
付华廷给自己约法三章:工资不多拿,奖金不多要,家属不搞特殊化。富华集团每月给付华廷定的工资是每月3000元,可他却坚持只拿1400元,其他1600元捐给了当地的小学搞教育;他妻子按理可以进厂里上班,可他却让妻子呆在家里养鸡、养猪、种地。“我追求的是全村人的富足”,付华廷就是这么说的。
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的付华廷在村里做了30多年的村支书,按村里规矩,每次换届选举不圈定候选人,都是一张白纸发给村民,村民想选谁就选谁,但付华廷一次次地被村民选为支部书记连任至今,由此可以看出他在村民们心目中的魅力和地位。
在付华廷的带领下,经过几十年苦干实干,兴十四村现已发展成为幅员3.3万亩、198户村民、956口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总资产达到10.5亿元,总收入达7亿元,年人均纯收入1.5万元。如今兴十四村仅有2%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其他人员均在村办企业工作。全村116户村民都住进了花园别墅,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100%。村民实行退休制和公费医疗,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供给200斤大米,100斤白面,另外每月还享受80元的生活补贴。
记者们步入两间民居,宽敞的客厅和全套家庭影院设备让人观之称羡,花园、电脑、宽带,一个都不少,很难想象一家农民家庭会有这样的条件。据悉,现在全村80%的农民都住上了别墅,近200平方米的房子平均每栋35多万元,农户自己只需拿10万,其余的20多万均由村里补助,而产权还归村民个人所有。10万元就能拥有别墅,这样的待遇令记者们艳羡不已,要知道在上海,没有个几百万要拿下这样的别墅是不可想象的。
不仅如此,全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村民产行退休制,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各项福利待遇优厚,村民吃粮、吃水、物业管理、合作医疗和学生上学等费用全免。许多记者都不禁兴十四村媲美华西村,而去过华西村的女记者甚至表示兴十四村的住房条件比起华西村更好。
“这么好的条件,看来我们该扎根在这里做农民了”,记者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表示。县委领导则调侃说,“现在要落户兴十四村,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呢。”话语中处处透露着自豪与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