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如同亚当、夏娃创造西方文明一样,伏羲、女娲点燃了中华文明薪火,对中华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伏羲因其在中华文明史的巨大贡献,千百年来被尊称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受到了中华儿女的称赞和共同敬仰。
|
伏羲像 |
|
伏羲壁画 |
据了解,民间祭祀伏羲的历史最早可追至汉代,伏羲被定为春皇,祭祀在春天举行;唐玄宗天宝六年,朝廷确定每年春季三月三日,秋季九月九日祭祀三皇;金、元两代沿袭;明代,将卦台山的祭祀日期定为每年仲春、仲秋的上丙日,即二月三日和八月三日举行。明朝年间伏羲庙建成,官祭伏羲移至秦州城,卦台山遂成为民间祭祀伏羲的中心,祭祀日期便改为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二月十五两次举行。至文革时期庙内建筑全被摧毁,祭祀活动停止。1981年,群众自发组织恢复祭祀活动,并重修庙宇。从此将正月十六、二月十五、五月十三(龙的诞辰日)定为祭祀日,一年举行3次,且日益隆重。
|
伏羲绣像 |
据史料记载,8000多年前的伏羲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干干,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知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论衡•齐世篇》)伏羲结合当时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创画八卦、编结网罟、教人以渔、始兴嫁娶、制造乐器……用文明灯火,引导先民摆脱了茹毛饮血、巢穴群居、鸿蒙未启的原始状态,跨入了文明社会阶段。
伏羲部族在迁徙的过程中把生产劳动技术、日常生活经验、社会管理办法、走向文明的措施不断发扬广大,并汲取各地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传承和发扬了伏羲开创的远古文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向前发展,为我国人类早期社会摆脱蒙昧跨入文明阶段作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源远流长。伏羲的“开天明道”之功,奠定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根基,伏羲氏得到了子孙世代崇敬,被尊称为“人祖”、“人宗”、“人皇”、“羲皇”,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