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网专题 正文
简体 繁体
民族风情:莲花落 热河二人传 地秧歌 霸王鞭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7-06-21 10:13:51
 
  莲花落
  “莲花落”原为乞丐行乞时演唱,在河北各地各民族广为流传。这种曲艺形式,传至民族地区,当地各族群众,根据各自的民族特点加以改革,形成不同风格和流派。今流传于丰宁满族自治县朱首营乡一带的“武落子”,是清光绪年间由沧州河间府一个以唱落子乞食之人所传授。后经当地艺人把武术动作和戏曲中的武技揉进去,形成如今的“武落子”。
  今流传在隆化县章吉营村的为“地落子”,原为祭祀性民间舞蹈,花会行档。清中叶,由山东登州府汉族邹姓移民带到章吉营。章吉营“地落子”属家庭世袭,故在满、汉杂居的章吉营落户到今,仍保持着汉族民间舞蹈古朴的艺术特点。但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姐妹艺术的影响,表演和技巧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
  今孟村回族自治县一带最为流行的民间歌舞是“跑落子”。落子有文、武两种,文落子以唱为主,武落子以练为主。
  热河二人传
  “热河二人转”产生于热河街(今承德市)。是在“平地跷”(地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热河五音大鼓”、“莲花落”、“梆子”、“评剧”、“皮影”等艺术营养形成发展起来的歌舞演唱艺术形式。清道光九年(1829),热河都统英和因罪被贬黑龙江做苦役,“热河二人传”艺人因感念英和好处,随之东行。英和行到吉林,不忍艺人同去受苦,拜托右林将军关照“热河二人转”艺人。这是“热河二人转”东传之始。
  二人台
  “二人台”,河北主要流行于张家口坝上草原地区,属“东路二人台”。清末民初,官府放垦草地,河北、山西、山东等内地汉民,大量流入坝上草原。因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文化活动十分贫乏。于是,人们在新春佳节、闲暇无事时,围坐炕头自拉自唱,自得其乐。当时人称“丝弦坐腔”。在蒙汉杂居的草原上,“丝弦坐腔”受蒙民佛曲、俗曲的影响很深,有的不会唱词,就把曲子拿来,填上汉词演唱,有的蒙语汉语混合使用。如,以蒙语命名的牌子曲《阿拉本花》,汉语加蒙语的唱曲《小对花》,流传至今。这种文艺形式,不断发展、完善,后改称“二人台”,是当地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高跷
  “高跷”,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在河北各地各民族中广为流传,是花会中极为普遍的档子。大厂、孟村回族自治县花会中,高跷盛行。大厂地区回族大村镇的高跷会,表演者功夫硬,花样多,表演技艺难度大。建国前,在京东一带颇负盛名。汉、满、回、蒙杂居的平泉县,民间花会历史悠久。花会期间,高跷队演出,技艺高超,极为活跃。平泉高跷以跷的尺寸不同分为大高跷、小高跷、寸跷。
  高跷在丰宁满族自治县和围场县也颇为盛行。
  高跷随着不断的艺术实践,各地各民族高跷艺人发挥聪明才智,表演形式和艺术技巧不断发展。宽城县宽城镇流传的“高跷腰鼓点锣”,就是满族老艺人创造的置打击器乐于表演队伍之中的跷类形式。它变专门伴奏为角色伴奏表演者边击打锣鼓,边舞蹈,使高跷的情与动、声与形浑然一体,显得干净、洗炼、活泼、轻快。
  寸跷
  “寸跷”俗称“寸子”,是河北众多的民间跷类舞蹈之一,多流传于满族聚居的承德地区各县和青龙满族自治县。据滦县张百湾村(满、汉杂居村)满族老人贺瑞臣传史说,“寸子”是清道光年间由御道的汉族民工所传。汉族寸跷,总长约60厘米,上部扁平,长50厘米,下部10厘米,呈圆柱状,顶端有“金莲小脚”。“寸子”传入张百湾后,表演者多为满族,呈现出鲜明的满族舞蹈特点。满族寸跷,总长近1米,上部扁平,50厘米,下部为圆柱体,约30厘米。两者表演风格不同。
  跑旱船
  “跑旱船”,是汉族民间花会舞蹈形式,在河北广为流传。除汉族地区外,在大厂回族自治县、孟村回族自治县、青龙满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以及满族聚居的宽城县、围场县也广为流传,是必不可少的花会行档。围场旱船风格独特,把“旱船”的“跑”置于表现历史传说故事之中,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使船、人物、造型与“跑”完善统一起来。
  地秧歌
  河北称“秧歌”为“地秧歌”,是汉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在各地各民族花会中广为流行。因流传地域和民族不同,各有不同风格和特点。
  据老艺人传史,今流行于宽城县(满族聚居)宽城镇西街的地秧歌是百余年前由唐山传至宽城的。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当地艺人根据人民的审美、爱好和习俗特点,对原地秧歌加以改革,形成潇洒、大方、动作粗犷而又轻盈的艺术风格。秧歌在丰宁满族自治县满族聚居的地方,还有“徒步”和“高跷”之分。孟村和大厂回族自治县流行大秧歌,孟村还有花灯秧歌。
  霸王鞭
  “霸王鞭”也称“打莲厢”、“花棍舞”,是民间花会舞蹈形式之一。源于何族其说不一。它在河北各地各族民间广为流传,为各族人民所喜爱。只不过因其流传地域不同,民族各异,表现的艺术风格不同而已。
  狮子舞
  “狮子舞”是汉族民间舞蹈。它为河北少数民族人民所吸收,广为流传,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大厂、孟村回族自治县,青龙、丰宁满族自治县、满族聚居的宽城县、围场县,民间花会或重大节庆都有狮舞表演。广大少数民族散居地区,狮子舞也普遍存在。
  书法
  1984年,大厂、孟村回族自治县首届结为书法友好县,并进行书法联展。
  1985年,大厂、孟村回族自治县参加全国回族区域自治地方书法展览。
  1985年6月,大厂回族自治县参加河北、北京十县书法展览。其后,又与京、津、冀十县联合举办幽燕十县书法、美术、摄影展览。
  自1986年始,青龙文物保管所傅奇(满族)多次参加各级硬笔书法、毛笔书法大赛或大展,多次获奖。硬笔书法作品收入全国第二届硬笔书法大展作品集、“三溪杯”书法赛优秀作品集、“文明杯”钢笔无珠笔书法大赛作品集、硬笔书法鉴赏辞典。毛笔书法作品收入“书法百家墨迹”、“海岳墨痕”。
  剪纸
  1982年,河北省民间艺术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丰宁剪纸引起艺术界关注,210件珍品为国家民间艺术博物馆收藏,并赴日本长野展出。
  1984年12月,丰宁剪纸艺人王德、石俊凤(满族)随河北省民间艺术代表团赴美国参加“中国节”艺术表演。
  1985年4月丰宁剪纸精品参加全国9省、市、县联展。10月,10件作品参加了在济南举办的全国剪纸展览。
  丰宁民间剪纸艺人张冬阁(满族)、王德、石俊凤(满族)、魏文娥(满族)等12人的112幅作品已先后在全国和省、市级各类报刊发表。4名剪纸艺人9次参加各级表演和竞赛,并获奖。
  1985年,青龙三间房文化站郝玉兰(满族)的剪纸《喜摘红果》,选入全国作品展,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农家小院》获中国剪纸大奖赛优秀奖,《春蚕》赴日本展出。
  1987年,获鹿县举办首届“获鹿县民间艺术节”。蔚县、井陉、栾城、获鹿、丰宁等县的剪纸参展。丰宁满族自治县剪纸艺人魏文娥的作品应邀参展,并当场献艺表演,受到各界人士好评。“丰宁剪纸”吸引了大批观众。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给予“丰宁剪纸”很高评价,并买了四幅作品留作纪念。
  花鼓
  流传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聚居)县四合永区一带,为花会行档之一。据五花鼓老艺人讲,这种艺术形式是民国14年(1925)由山东省济县移民潘虎、潘豹兄妹四人传入。这种艺术形式,为当地各族人民所喜爱,每年春节花会都活动在四合永一带山乡。
  龙舞
  河北叫“龙灯”,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传很广。民族自治地方每适喜庆节日,也必舞龙灯以示庆贺。易县清西陵忠义村传留有“摆字龙灯”,亦称“节龙”,即把整龙断开改为13节,节与节之间有3米多长的细绳连接。节龙可摆出各种不同的画面和造型,还能摆出不同的字样,如“正大光明”、“天下太平”、“吉祥如意”等。
  小车舞
  河北称“小车会”或“车子会”,是汉族民间舞蹈。除广泛流传于汉族地区和民族杂居地区外,还流传于民族自治地方。是民族民间花会行档之一。
作者:    来源: 中国河北网     编辑: 尚晖 ( 尚晖 的博客)
 延伸阅读
 24小时新闻排行
·哈尔滨火车站1月2日始发列车剩余票额统计表
·哈尔滨火车站1月2日始发列车剩余票额统计表
·全国部分省市本科毕业生薪资排行 黑龙江省列第16位
·[新年特稿]欢声笑语辞旧岁 激情满怀迎新年(组图)
·省农科院副院长刘娣: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中国气象局对黑龙江等地陆续降雪部署防范措施
 精彩导读
·CNN名记深夜携毒游荡 被捕时绳绑下体皮靴藏性玩具(图)
·网传女孩遭人暴打扒衣视频  都市女性流行拍裸体照(图)
·波兰13岁女孩杀入时尚圈  揭秘日本性爱娃娃制作(组图)
·蒋雯丽老公搂中戏校花喝酒  关之琳拖壮丁填补空虚(图)
·背景吓死人的社交名媛  新生代艺人胆战心惊三角恋(图)
·爆容祖儿和英皇老板亲密照  大牌女星"伤自尊"瞬间(图)
 视 频 访谈 电台 直播 卫视新闻 卫广新闻
 互动类精彩导读
·前日本AV女优饭岛爱自杀 “丁字裤女王”殒命
·中国首家山寨电视台亮相 四大美女做山寨采访
·胡戈恶搞《新闻联播》 山寨新闻 新闻还是娱乐
·又曝丑闻 郎昆借春晚潜规则章子怡!
·我滴神! 那英赵本山演过台湾搞笑肥皂剧!
·你从哪儿来 外国少儿性教育漫画大全
 休闲类精彩导读
·CLANNAD AS制作话数决定!
·惊天大雷!Macross F剧场版启动
·柊镜入赘初音家族,幸运星OVA先声夺人
·虚拟偶像歌手新品12月再登场
·性惩罚可导致丈夫心理阳痿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先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然后同时按下“CTRL”与“ENTER”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我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