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省委宣传部、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和省广电总台主办的“感动甘肃·2006十大陇人骄子”评选活动,在陇原大地掀起了向“陇人骄子”学习的热潮。活动从2006年11月初启动,历时一个多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全省共有195万人次通过网络、热线、短信、选票四种方式参加了本次活动,为由基层、百姓推选产生的20位候选人投票。经过广泛评选、投票,最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王一航等10人入围“感动甘肃·2006十大陇人骄子”。临夏“11·26”特大事故救援英雄群体荣获特别奖。
“十大陇人骄子”以平凡而又伟大的感人事迹,不仅感动甘肃,而且将感动化为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激励陇人不断前行。
亲历者连线
冉维刚(省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
从策划、组织、实施到十大陇人骄子“出炉”,冉维刚亲历了“感动甘肃·2006十大陇人骄子”评选的每一次活动,而且自己时常被感动着。回想起这一充溢着感动主题、推崇高尚的活动,至今令他回味悠长,感慨良多。
“这次活动是弘扬甘肃精神,再塑陇人品格的一项重要内容。群众参与的广泛程度、社会影响都超过了我的预期。”冉维刚形象地说,从甘肃人到省外人,从城里人到乡下人,从领导到群众,从宣传思想战线到各个行业,这次评选活动几乎得到了同声的喝彩。这充分说明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平凡中蕴涵伟大精神的认同。
跳出活动看活动,冉维刚心得颇多———“这次活动是典型宣传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大胆尝试,说明典型宣传只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就一定会深入人心,取得实效。”
奏响和谐发展曲
甘肃日报记者张倩
从解决乡镇招聘干部身份到试行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制度等5件实事,再到着力办好涉及群众医疗、教育和生活等方面的12件实事,民生问题在我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省委、省政府5年的工作中闪烁着熠熠华光,奏响了和谐发展的主旋律。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着力解决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试行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零就业家庭基本实现有一人就业,开工建设会宁、环县、靖远等部分极度干旱山区人畜饮水工程。今年,省委、省政府坚持“和谐抓民生”,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并确定了涉及群众医疗、教育和生活等方面的12件实事。目前,这“12件实事”的任务已得到分解,正在层层抓落实。
亲历者连线
王国伟(会宁县甘沟驿乡田岔村党支部书记)
“这是政府为咱干旱山区群众办的一件大实事,从根本上解决了旱塬群众长期以来的饮水难,是一项解困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谈起省委、省政府解决3县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时,王国伟激动地说。
王国伟告诉记者:“开工当天,十里八乡的群众都赶到工地上,敲锣打鼓放鞭炮,就像过年一样。老百姓终于有了盼头!”
“现在,人饮工程进展非常顺利,今年9月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到那时,乡亲们就能吃上干净、清洁的自来水了。”说这话时,王国伟脸上洋溢着由衷的喜悦。
半世纪梦寐以求五十载梦想成真
甘肃日报记者杨恒
2006年11月22日,甘肃人民期盼了半个世纪的引洮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引洮工程是以解决甘肃省中部干旱贫困地区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农村人畜饮水、生态环境用水为主,兼有发电、灌溉、防洪等综合功能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包括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引洮供水工程两部分。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总库容为9.43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为300兆瓦。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共惠及中部干旱地区渭源、陇西、安定、临洮、榆中、会宁6县区155万人。
亲历者连线
栾维功(甘肃省引洮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我从1992年开始就从事引洮工程的前期工作,亲历了引洮工程立项审批的每一个环节,深切地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怀,深切地感受到了国家各部委对引洮工程的支持,深切地感受到了历届省委、省政府对引洮工程立项审批工作的重视,也亲眼目睹了全省上下为引洮工程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我本人就出生在干旱贫瘠的中部地区,对当地人们盼水的心情体会更为深刻。受益区城市因水量不足而经常停水限水,却承受着数倍于其他大中城市的水价;当地农民辛苦一年,收成却常常不够一家人的口粮。我曾遇到过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说自己今生的愿望就是能够用引来的洮河水喝一顿罐罐茶。老人眼神中流露出的那种期盼和无奈令人难忘,他对我们从事引洮工程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增添了一份沉重的责任。”
大手笔带来大变化
甘肃日报记者谢志娟
5年来,我省文化事业在诸多方面迈出了开创性的步伐,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读者出版集团挂牌成立;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省博物馆新馆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舞剧《大梦敦煌》荣膺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秦剧《大河情》等一大批新创剧目涌现;23个项目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01位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喜获高级职称;400个农家书屋矗立在乡间田畔、“百乡千村”文化对口帮扶活动启动,近300个文化单位与近百个乡镇文化站、1020个村级文化室结为对口帮扶单位;陇东南早期秦文化考古调查、张家川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
亲历者连线
陆金龙(甘肃敦煌艺术剧院院长)
“领导抓得实,大家干得欢。”在文化战线工作了30个年头的陆金龙说起这几年的文化建设,颇有感触:“这5年,是甘肃的文化建设快速发展,变化喜人,催人奋进的5年。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思路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前景广阔……借助各项政策的推动,各艺术院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04年开始实施的演出补贴制,不仅盘活了演出市场一盘棋,且大大激励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以敦艺为例,2002年仅完成演出场次83场,2006年完成了270场!尽管长年演出不断,但看到我省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苦也不觉苦了,累也不觉累了。”
山川又添层层绿
甘肃日报记者白德斌
“十五”期间,我省林业发展在甘肃林业史上写下了光辉一笔,最快的发展速度、最好的成绩将永载史册。5年间,全省完成造林面积3082.97万亩,比“九五”增长34.6%。退耕还林2117.6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537.6万亩,累计达16.56亿株;沿河西风沙前沿建起了长达1200多公里、面积达171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新增省级保护区面积1300万亩,均为历史最高水平。山川又添层层绿,沙化、荒漠化正在消退,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梦想正在实现。
亲历者连线
魏至公(省绿委办副主任、中国绿化基金会甘肃省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和树打交道整整十年,有了一种情结。如果看到树死了,我会很伤心,也很生气。10年来,我亲身体验了我省‘多山、多沙、多灾,少水、少林、少绿’的现实,也目睹了从寸草不生到绿树葱茏的巨大变化。原来老百姓说,‘年年造林不见林’。但近5年来,通过科技造林、严格管理,树木的成活率大大提高。成果我们能看得见,兰州南北两山就是很好的例子,不仅山绿了,下雨的时候,水土流失的问题没有过去那样严重了。我马上要退休了,但是甘肃生态建设任重道远,我还想为绿化继续做一些事情。所以我加入了中国绿化基金会。改变生态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所有公民的事情,我看到有些人,只享受绿色,而不珍惜绿色,更不用说播种绿色了。我希望大家都能加入到义务植树的队伍中来,为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出一点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