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荏苒,五年弹指一挥间。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可以说,过去5年,是我省经济发展最快、改革开放步伐迈得更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过去五年,我省经济运行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增长速度快,运行环境大为改善,人民得到实惠最多,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来自省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全省GDP在2001年迈过千亿元大关后,经济总量扩张步伐不断加快,2004年突破1500亿元,2005年达到1993.98亿元,2006年达到2275亿元,同比增长11.4%,全省经济增速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省统计局局长樊怀玉指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促进全省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的重要表现。五年来,产业结构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特色优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重化工业发展明显加强,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为我省今后进一步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
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审视甘肃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每个数字都是沉甸甸的。五年中国家和省上适时适度地推出宏观调控措施,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甘肃经济得到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2002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61.43亿元,比2001年增长9.4%;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93元;特别是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151.42元,比上年增长14.2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90.3元,比上年增长5.41%。
2003年,甘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6%。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起点。2003年,省委、省政府坚持两手抓的正确方针,果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但有效控制住了非典疫情,而且把非典疫情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在全省重点支柱产业中,食品、有色、冶金、石化和电力等行业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这表明甘肃“工业强省”战略成效初现。
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达到155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增长速度创1997年以来最好的水平。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粮食播种面积经过连续四年的下调后,首次出现了回升,全年粮食总产量达805.8万吨,仅次于1998年、1996年和1999年,为甘肃历史上第四个高产年。
200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993.98亿元,同比增长1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86.82元,比上年增长9.63%;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80元,比上年增长6.9%。
2006年,全省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294.68亿元,同比增长20.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8920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50.0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9.05元,增长7.64%。
与此同时,甘肃对外贸易也改变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特别是200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总值达到1.11亿美元,对外贸易强劲增长。2006年,我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38.2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45.18%。
“十五”期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净增3124元,增长63.5%;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534元,增长37.4%。
樊怀玉说,目前,甘肃正处于增长的上升阶段,从产业发展看,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在支柱行业产品价格高位运行、需求旺盛的带动下,工业生产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出口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经济运行亮点频闪
“十五”期间,我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2%,比全国高出1.4个百分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7%。
我省支柱行业的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产业进一步壮大,骨干企业效益明显改善,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特别是兰州石化大乙烯工程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十五”时提出的“1161”工程全面实施。“十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27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的2.06倍,成为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作为重大投资项目的宝兰铁路二线、武嘉铁路电气化改造、敦煌铁路等工程已竣工,平定高速、乌金峡水电站等一些重大项目也陆续开工建设。甘肃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45万千瓦,总量突破1000万千瓦。疏勒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等重点水利骨干工程基本建成。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118万亩、退牧还草2280万亩、封山禁牧1.1亿亩,6000万亩国有天然林全面禁伐,新建自然保护区21个,面积327.3万公顷。
过去的五年,我省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持续增加。至2006年末,甘肃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939.86亿元不含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比年初增加502.19亿元,增长14.61%。
民生经济渐行渐近
甘肃省有3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成为甘肃省就业工作的新难题。在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同时,甘肃省开始狠抓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转工作。
2002年以来,省上陆续制定出台了40多个政策文件,形成了独具甘肃特色的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框架。2005年,结合全省实际,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又将国有企业未进中心下岗职工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纳入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范围。全省共有8类下岗失业人员,可在税费减免、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
5年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三条社会保障线衔接日渐紧密,全省大部分下岗职工基本都能按时领到生活费,并由再就业服务中心代缴社会保险费。54万企业离退休人员,绝大多数都按时足额领到基本生活费和基本养老金,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2005年我省全社会就业人员为1529.41万人,比2000年增加52.96万人,年均增长0.71%。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45.63万人,比2000年增加25.44万人,年均增长1.54%;乡村就业人员1183.78万人,比2000年增加27.52万人,年均增长0.47%。统计显示,2001年-2005年期间,全省共输转城乡劳动力1538.89万人次,创劳务收入共计294.57亿元。
过去的五年,是甘肃经济发展精彩纷呈的一页。回望这五年,陇原大地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是又好又快。现在,甘肃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