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1日电(记者邱士民 黄健)从齐齐哈尔市区驱车向北,约一个半小时后,一个街道宽敞、别墅林立、厂房气派的现代化新式村庄跃入记者的眼帘,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龙江第一村”——甘南县兴十四村。
|
采访团成员参观兴十四村别墅区 |
11日中午,由国内三十余家网站记者组成的“网络媒体龙江行”采访团,深入这个曾是一片荒凉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参观采访。
在村史展览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挂满墙上的荣誉奖状、讲解员深情而精彩的解说……像一部完美的纪录片,勾画了兴十四村从无到有、产业从小到大、经济从弱到强的艰辛过程。
|
采访团成员了解兴十四村的发展历史 |
一个领头雁:带领大伙艰苦拓荒
1972年,年仅23岁的付华廷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付华廷就向乡亲们立下誓言:“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决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户受穷。”正是凭着这股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拓荒精神,在付华廷的带领下,这个不沿江、不沿海、不沿铁路、不沿大中城市,也无矿产资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一个生机勃勃的城镇化新农村。
上世纪70年代到今天,从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办乡镇企业,到办乳品厂、甜蜜素厂、柠檬酸厂,再到组建富华集团、进行资本重组、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只有小学文化的付华廷总能团结村领导班子,抓住机遇,超前发展,带领村民把兴十四村的蛋糕一步步做大。
11日中午,一位在兴十四村打工的女孩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她家就住在离此不远的兴五村,她的乡亲对兴十四村能有付华迁这样的好领导非常羡慕。
在兴十四村甚至整个甘南县,付华廷都以他独有的人格魅力,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对兴十四村来说,付华廷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这从当地人对他的肯定可见一斑。
兴十四村党总支30多年来,每次换届选举,从不圈定候选人,都是给党员每人一张白纸,村民看谁行就选谁。令人称奇的是,7名支委连续30多年来总是连选连任。
两条腿走路:工农互促加速发展
1976年,兴十四村以人均2吨粮,成为全省卖粮最多的村;1979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1981年,村民全部从茅草土房搬进了砖瓦房;1982年,这里成为全国第一个彩电村。第一代拓荒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变成了现实。
上世纪80年代初,当邻村人都在羡慕兴十四村人的幸福生活时,村民们并未躺在成绩簿上睡大觉,而是有了更长远的打算。
他们瞄上了办企业。“我们怀揣大煎饼,走南闯北搞项目,真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一篇刊登在某中央媒体上的文章曾这样报道,付华廷忆起村子第二次创业的艰辛,“痛感”犹在。一次他从齐齐哈尔坐两昼夜火车到上海进设备,图省钱坐硬座,困极了就在座席下枕着大煎饼睡觉,脸被过往旅客无意中踢得青一块、紫一块。上海的同志看到来者如此光景,二话没说,第二天就把设备批下来了。类似老付火车上遭罪的经历,不知道有多少回。
从小酒厂、小油坊、罐头厂等“五小”企业到全国第一家村办乳品厂,再到全国第一家村办柠檬酸厂,兴十四人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战略升级。1997年,他们组建了自己的企业集团,名字很响亮,叫富华集团。目前,兴十四村形成了以生物工程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体系,大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而富华集团也成为总资产达10亿多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如今,兴十四村从事农业的人口与从事非农业的人口之比,已经从70年代的85∶15,变为2∶98。去年,村民的人均收入达1.5万元。
“小富不安,拼搏精神,超前规划”,或许,我们能从一位前来兴十四村学习多日的村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感受到兴十四能够持续发展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