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蕴含着起伏的旋律和跌宕的节奏,它是凝固的乐章,铭刻着民族精神,体现着民族风情。
哈尔滨早期的城市建筑,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这些几乎囊括了欧洲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风格流派的经典建筑,为哈尔滨,也为全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厚和独有的文化遗产。因此,哈尔滨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中东铁路开通不久,大批的欧洲移民陆续涌入了哈尔滨。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欧洲移民,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宗教习俗和建筑艺术带到了哈尔滨,使哈尔滨的城市建筑风格充满了异域色彩和多元文化的特征。
当时在哈尔滨的欧洲侨民中,有许多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城市的群体性建筑,汇集了世界几十个国家和民族建筑艺术的优秀成果。整座城市的建筑无一雷同,风格各异又和谐统一,集中体现了人类建筑艺术的高超技能和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哈尔滨早期的城市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代表性建筑有五百余座。其中俄罗斯民族风格、浪漫主义风格、折衷主义风格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等奠定了哈尔滨建筑风格的主流,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建筑群落。
由于哈尔滨独特的历史背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据史料记载,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哈尔滨的各种西洋宗教建筑最多时达120余所,形成建筑艺术景观的有20余座。教派主要有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这些不同宗教派别建造了不同风格的教堂,形成了哈尔滨独有的宗教建筑群体。
原来位于哈尔滨南岗博物馆广场中心的圣•尼古拉教堂,是一座造型为古典哥特式的东正教教堂,是以沙皇的名字命名的。整体建筑采用圆木水平叠砌构筑,形成井干式结构,是典型的俄罗斯民间建筑风格。俄罗斯的传统建筑艺术,以古朴、浪漫的田园风格为主调。该教堂以优雅的造型、精美的装饰堪称木质教堂中的世界精品,也曾一度作为哈尔滨的城市标志而闻名于世。
哥特式建筑是公元12~16世纪出现在欧洲的一种新型建筑艺术风格。其建筑特点为塔尖高耸,造型简洁,装饰色彩明快。欧美的许多教堂都属于这种风格的建筑。
位于哈尔滨道里区的圣•索菲亚教堂,是一座拜占廷风格的东正教教堂。初建于1907年,第二次重建于1932年。过去每逢宗教节日,教堂钟声悦耳,最远可传至百里。现已被辟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
位于哈尔滨东大直街的基督教德国路德会教堂,落成于1916年,属哥特式风格的建筑。该教堂造型挺拔秀丽,色彩明快,以简朴艳丽著称。
位于哈尔滨文化公园内的圣母安息教堂,落成于1908年。是东正教教民祭祀故人的地方。外型设计别致而肃穆,氛围庄严而神圣,装饰精美绝伦。以主体和钟楼的分离堪称独具匠心的设计。
位于哈尔滨革新街(“文革”前为教堂街)的圣阿列克谢耶夫天主教堂,落成于1935年,为俄罗斯巴洛克风格。1980牛,该教里转给天主教教会,现为圣母无染原罪教堂。该教堂原为俄罗斯随军教堂,经过三次迁移而落建于此。主体与钟楼结构复杂,造型各异又和谐统一。
位于哈尔滨东大直街的圣母守护教堂(又称乌克兰教堂),是典型的拜占廷建筑风格。该教堂1930年竣工。教堂是由俄国著名设计师日丹诺夫设计。这座教堂的设计原型是建于公元537年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索菲亚大教堂,那座教堂是世界著名的拜占廷式建筑的代表作。由此可见,哈尔滨的这座圣母守护教堂具有极高的建筑文化价值。
位于哈尔滨工厂街的圣伊维尔教堂于1907年竣工。这是一座俄罗斯风格的军用东正教堂,以建筑设计独特,内部壁画精美和环境幽静著称。
原来位于哈尔滨友谊路的圣母领报教堂是一座东正教堂,以巨大的圆型穹顶呈现出典型的拜占廷式风格,该教堂初建于1903年,中途因火灾曾几次重建,该教堂以设计精美、气势宏大,被称为远东地区最具规模的教堂。
在哈尔滨早期的欧式建筑中,有一些古堡式的建筑,这些建筑洋溢着浪漫的古典田园风格,使人犹如置身于童话之中。这种风格的建筑深受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浪漫主义思潮出现在欧洲古典复兴主义之后,这种思潮的建筑风格表现为崇尚自然,追求传统文化的回归。哈尔滨现在的第十三职业中学、和平邨宾馆、红霞幼儿园等古堡式建筑,都属于这种风格。这些古堡式建筑所呈现的神秘而浪漫的古典氛围,仿佛将人们带回了欧洲的中世纪。
在哈尔滨早期的欧式建筑中,有一批气势宏伟、造型独特的标志性公共建筑,这些建筑为典型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和“折衷主义”风格。
十九世纪末,俄罗斯的建筑风格深受法国“新艺术”运动和“折衷主义”建筑思想的影响。“新艺术”运动强调建筑简化装饰,追求。自然和静态与动态的和谐统一,力图摆脱传统建筑思想的束缚,使之更具生活气息和现代感。
“折衷主义”是将各类建筑风格流派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博采众长。现在的哈尔滨铁路局办公大楼、省博物馆、哈尔滨马迭尔宾馆、哈尔滨南岗秋林公司、道里秋林公司、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办公楼和哈尔滨老火车站大楼的设计,都是在“新艺术”运动和“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下建成的。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法国建筑界兴起了一股崇尚古典主义风格的浪潮,同时又受到巴洛克等建筑风格的影响,使之逐渐发展成为欧洲建筑风格的主流——古典复兴式建筑风格。这类风格的建筑通常在建筑的正面采用高大的古希腊科林斯柱托举盛开的山花,整个建筑显示着一种庄严凝重的气氛。这种建筑风格在欧美有着广泛影响,在哈尔滨早期的欧式建筑中,这种风格的建筑也较为多见。位于哈尔滨道里区的黑龙江省美术馆、东北烈士纪念馆等建筑都属于这种风格的代表。
巴洛克建筑风格出现在文艺复兴之后,追求建筑本身附有更多的艺术雕饰,强调外形的新奇与变幻,形成视觉上更强烈的动态感。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的教育书店、哈尔滨一曼街的市群众艺术馆等都属于这种风格的建筑。
二十世纪上半叶,在哈尔滨先后生活着2万多犹太人。哈尔滨曾一度成为远东地区犹太人活动的中心。他们在哈尔滨兴建了多所犹太建筑。其中有犹太教堂、犹太医院、犹太学校、犹太银行等。犹太建筑的风格特点十分鲜明,以建筑顶端穹隆上的六角星符号为犹太建筑的标志。建筑的窗形通常采用尖券窗或马蹄形券窗,哈尔滨现在的道里公安局俱乐部、市眼科医院、车辆厂招待所、市朝鲜二中等都是独具特色的犹太建筑。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当局在哈尔滨陆续收回了中东铁路主权和市政、司法、航运、税收等项权益。为振兴民族精神和弘扬民族文化先后兴建了传统民族风格的中国式建筑群落。位于哈尔滨市内的极乐寺、文庙、普育中学(今哈尔滨第三中学)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的。在哈尔滨这座充满欧洲风情的城市里,这些中国古典式建筑,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民族建筑艺术的灿烂辉煌。
“九一八”事变之后,哈尔滨进入了日伪统治时期。时间长达14年之久。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哈尔滨也出现了一批具有日本风格的现代建筑。现哈尔滨道里新华书店楼、道里黑龙江日报社旧楼、南岗哈尔滨市电信局旧楼和南岗哈尔滨国际饭店等。这些建筑表层大都采用瓷砖饰面,外型简洁,造型端庄,色彩淡雅,个别之处也采用了西方建筑艺术的处理方法,形成了城市建筑风格上的整体统一。特别是俄侨著名建筑师斯维利多夫设计的哈尔滨国际饭店,其造型酷似一架精美华丽的手风琴,以构思巧妙和设计独特堪称哈尔滨现代建筑风格的佳作。
哈尔滨早期的欧式建筑设计大师们,对松花江沿岸的建筑风格设计可谓独具匠心。位于松花江南岸的铁路江上俱乐部、江畔餐厅与松花江北岸的太阳岛餐厅遥相辉映,形成了一江两岸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这些建筑全部采用木质结构建造,以其造型新颖、设计巧妙,令今天的建筑设计专家们赞叹不绝。
哈尔滨形成现代城市的规模仅为百余年,却汇集了人类建筑艺术众多的经典作品,实为世界所罕见。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哈尔滨的一些经典建筑(圣.尼古拉教堂、圣母领报教堂、哈尔滨火车站旧楼、太阳岛餐厅等)在“文革”前后和“文革”期间被拆除损毁,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给历史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