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网专题 正文
乌日贡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7-06-02 21:00:21
 

  提到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人们或许很熟悉,可一提起赫哲人的“乌日贡”,许多人都会摇摇头,因为他们压根儿就没有听说过,甚至不清楚乌日贡指的是什么。然而在赫哲人生活的地区,乌日贡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乌日贡系赫哲语,翻译成汉语就是“喜庆”、“吉日”或“吉祥欢乐”的意思。乌日贡最初起源于赫哲人的鹿神舞活动,又称“跳鹿神”或“跳太平神”,赫哲语为“温吉尼”。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演变成为以赫哲人传统渔猎文化为背景,以表现古今赫哲人生产生活为主题,集民族民间文化体育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盛会。

  赫哲人的跳鹿神活动主要是为了求神驱鬼、消灾祈福、人丁兴旺、渔猎丰收。参加跳鹿神的人有的是为了还愿,有的是为了求子。特别是那些患过某种疾病的赫哲人,他们在请求萨满帮助看病时,曾经许下过某些诺言,当这些人痊愈后,需要在跳鹿神这一天还愿。一些年龄在二十七八岁或三十岁左右的赫哲妇女,由于婚后多年没有孩子,通过求助萨满喜得贵子后,也希望在跳鹿神这一天还愿。关于求子生子,过程是这样的:在赫哲人举办跳鹿神活动时,那些想求子的赫哲妇女趁萨满不注意,偷偷地在他穿的神裙飘带上系上一个疙瘩,等到萨满跳完神回到家中,早已等候在家门口的还愿者纷纷献牲祭礼。这时萨满才发现自己穿的神裙飘带上有个结,于是便问是谁系的,想求子的赫哲妇女赶紧跪了下来,承认疙瘩是自己系的,请求萨满帮忙,使自己早生贵子。萨满如果接受了她的请求,便让她在神杆前磕头,并许愿等到将来生了小孩后,要在今后的跳鹿神活动中还愿,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除还愿外,有的赫哲人则是抱着祈求渔猎丰收的愿望参加跳鹿神活动的。在赫哲人生活的古代,科学技术很不发达,信息闭塞,文化落后,人们普遍存在着万物有灵的思想,认为魂灵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都由神来主管,出现了火神、风神、山神爷、河神等许多种各司其职的神灵。为敬奉这些神灵,他们为林中的虎、狼以及水中的鳇鱼、鲸鱼等专门刻制了木制神偶,并将鱼、兽等与赫哲人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神偶供奉于家中。每当捕鱼或有大型的狩猎活动时,赫哲人都要敬神,请求神灵保佑他们多捕鱼或者多猎野兽。当他们捕鱼猎兽不顺利时,就认为可能是自己的言行得罪了某些神灵。他们参加跳鹿神活动,就是希望通过这一活动,求神保佑他们生活幸福、渔猎顺利。一些赫哲青少年及儿童参加跳鹿神活动,完全是为了图个热闹。

  赫哲人参加跳鹿神活动,一般是在每年的“三月三″或“九月九”进行。每当“三月三”或“九月九”到来前,活动的组织者——萨满就要提前几天告诉大家,听到消息的赫哲人、特别是那些想还愿的赫哲人,则把萨满请到家来,让萨满说一说当天将要进行的活动。比如,活动从什么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活动中都有哪此内容,哪些活动在先,哪些活动在后。人们参加活动时有没有什么忌讳,想要还愿的人需要准备哪些祭品,还愿过程中需要做什么,或者需要注意些什么等等。当萨满一五一十地把要求讲清楚后,赫哲人便为跳鹿神活动紧张地忙碌起来。跳鹿神当天,赫哲人像过节似的,男女老少自发地参加到这一充满神秘而又刺激的活动中来。跳鹿神活动开始后,萨满便成为活动中的核心人物,他先在自己家中祷告一番,接着,屯中少年数人击鼓摆腰铃助兴。摆腰铃毕,萨满全副神装,请年轻力壮者手拿鸠神杆、神偶、神刀击鼓,从萨满家中边跳边唱鸠神歌而出。在屯中跳,到其他人屋里跳,所去人家对此早有安排,其户数为单数,甚至有的去几十里外的村屯跳,据说这样可赶走藏在各村屯里的鬼怪和病魔,以保护人口平安。一些病愈康复的赫哲人以及一些求子得子的赫哲人,都要借此机会了却他们的心愿,更多的人则是祈求一年平和、祥顺、幸福、安康。大家在全屯各户屋内房外边唱边跳,场面前呼后拥,好不热闹。20世纪20年代,跳鹿神活动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人村屯中盛极一时,特别是在街津口村等赫哲族村屯,有时参加人数达到200人之多,个别跳鹿神活动甚至由街津口村一直跳到相距四五十里的额图村,一些老人或儿童自始至终地参加跳鹿神活动。他们甚至不顾路途遥远,乘船从水路去参加跳鹿神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萨满的信仰逐渐消失了,传统的“跳鹿神舞”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人们只能从赫哲老人的回忆中,从说唱“伊玛堪”的故事中,乃至从赫哲人喜庆活动或重大节日所进行的表演中,才能看到或听到有关跳鹿神的故事。新中国建立后,跳鹿神活动完全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从新中国建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富裕起来的赫哲人迫切希望以本民族的传统渔猎生活为背景,创办像跳鹿神那样的、能够让全体赫哲人都能够参加的节日盛会。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决定以赫哲人文体大会的形式,重新创办属于全体赫哲人的民族临会,真实地再现古今赫哲人的生活。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迎来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节日。1986年6月28日,在同江市召开了赫哲族首届文体大会。这次文体大会充分体现了喜庆祥和的活动主题,大会虽然没有被正式命名为乌日贡,但它却是未来乌日贡的雏形。1988年6月,赫哲人正式将这种文体大会命名为乌日贡,有的称之为“乌日贡大会”。到2001年举办第六届“乌日贡”大会时,赫哲人又把“乌日贡”大会改为中华赫哲族“乌日贡”大会。“乌日贡”大会最初决定每二年举办一次,1988年改为每三年举办一次,1997年在同江市举办的第五届“乌日贡”大会上,赫哲人又决定把举办周期改为每四年一次。

  赫哲人有江中捕鱼的习惯,每年农历五月,正是松花江、黑龙江以及乌苏里江的鱼类繁殖期,也是赫哲人的歇网期。在此期间举办乌日贡大会,将会有更多的赫哲人参加。于是,赫哲人将农历五月十五定为乌日贡大会的举办日,整个活动持续2至3天。平时,每逢农历五月十五到来时,由各民族乡、村分散组织庆祝活动。截至目前,赫哲人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六届“乌日贡”大会。

  赫哲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的同江市和饶河县,少部分散居于省内其他市县或全国各地。目前,黑龙江省只有三个赫哲族民族乡和一个赫哲族民族村。为增强全体赫哲人的参与意识,他们决定各民族乡采取“轮流坐庄”的形式,共同办好“乌日贡”大会,举办地点选在同江市街津口、八岔两个赫哲族乡和饶河县四排赫哲民族乡进行,三个赫哲族乡以及佳木斯市敖其赫哲族村等,都可以派出代表队参加体育比赛和文艺比赛,参赛队伍最多时达到11支。

  赫哲族是跨国民族,在俄罗斯远东地区被称为“那乃人”。随着“乌日贡”大会对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生活在俄罗斯的那乃人,也想参加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民族盛会。经多方努力,他们终于在2001年派队参加了在饶河县举办的第六届中华赫哲族“乌日贡”大会。从此,“乌日贡”大会开始走出国门,逐渐成为在中俄两国赫哲族同胞中具有广泛影响的跨国盛会,进一步提高了“乌日贡”大会的国际影响。

  “乌日贡”大会突出赫哲人体育的竞技性、文艺的娱乐性以及活动的民族性。其中,体育比赛和文艺表演是活动的重头戏。体育比赛包括摔跤、叉草球、顶杠、叉鱼、扒鱼皮、织鱼网、射箭、拔河以及游泳等10余项陆上、水上项目。为增强体育比赛的竞技性。赫哲人参照国际、国内竞技体育比赛的有关规则,制定了统一的比赛细则和评分标准。“杜烈其”比赛(汉语意为“争寿”、“跑万岁’’)是集跑、跳、摔于一体的综合性比赛项目。比赛双方在裁判员的主持下,采用对手型方式分出进攻队和防守队。比赛场地确定为25米长,内设进攻队大本营和防守队大本营以及5个防守队阻截区。比赛采用四局三胜制。

  射击(箭)比赛要求在100米内,运动员以跪、立、卧三种姿势进行速射比赛,根据中靶环数,排出比赛名次。摔跤比赛不分级别,要求运动员必须赤膊,扎着熊皮(布)腰带,下身穿着鱼皮裤(黑绸裤),脚穿运动鞋参加比赛。比赛采取淘汰制的方式,实行三局二胜制。

  为鼓励参赛运动员赛出成绩、赛出风格、赛出水平,“乌日贡”组委会决定设立“莫日根”奖(“莫日根”为赫哲语,是“英雄”、“勇士”的意思,),“莫日根”奖类似于现代国际、国内体育比赛的个人全能奖。然而在前几届“乌日贡”大会上,由于没有比赛成绩特别突出的运动员,因而优秀“莫日根”奖项始终空缺着。直到中华赫哲族第六届“乌日贡”大会,尤明胜由于获得顶杠、织鱼网、角力和杜列其等项目比赛的第一名,才荣获“莫日根”的荣誉称号。

  文艺比赛同样是乌日贡大会的活动主题。在欢乐祥和的喜庆气氛中,一场场充满浓郁赫哲族特色的舞蹈、歌曲、器乐等比赛,使乌日贡活动高潮不断,掌声此起彼伏。为了使文艺比赛像体育比赛那样有规可循,乌日贡大会也制定了文艺比赛的评分细则,要求在参加比赛的节目中,创作节目要占三分之二以上,每个节目都具有浓郁的赫哲特色,在演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上,也要有创新和发展。其中,舞蹈节目中的服装要突出民族特色,舞蹈动作要整齐、优美,舞蹈主题要寓意明确、情节完整,表演要逼真、感情要细腻,要体现出赫哲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声乐比赛要求吐字清晰,不走调,意思表达连贯、完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器乐比赛要求演奏熟练、准确、流畅,要充分表现出乐曲的意境。

  舞蹈表演一直是乌日贡大会文艺比赛的压轴戏。一些青年人为再现古代赫哲人的生活,创作表演了祈祷祝愿的萨满舞。数名身体强悍的赫哲男子,穿着样式古怪的巫师服装,头戴鹿角帽,手拿鹿皮鼓,在昂扬激越的鼓点伴奏下翩翩起舞,他们的表演惟妙惟肖,舞姿刚劲有力,旋转奔跑,系在腰间的一圈腰铃随着舞步节奏的加快,不断发出清脆的响声,在持续不断的响声中,给现场观众以强烈的震撼力。除了萨满舞外,赫哲人还编排了许多源于生活的舞蹈,在乌日贡大会期问表演。比如,他们有的表演天鹅嬉水、展翅高飞的天鹅舞;有的表演赫哲人求萨满治病的过程;有的把叉草球搬到舞台上,为大家表演叉草球舞;有的表演捕鱼喜获丰收的庆丰收舞;有的表演敬神的崇神舞;有的表演斗熊的斗熊舞;还有的表演在江面上盘旋飞翔、伺机抓鱼的鱼鹰舞。

  歌曲演唱同样受到观众的喜爱。能歌善舞的赫哲人有的引吭高歌,唱一首赞美赫哲人赞美新生活的民歌;有的唱一首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充分表现了赫哲人热情奔放的性格、勇敢坚毅的品质。

  体育比赛和文艺表演结束后,赫哲人开始为晚上的联欢做准备。夜幕降临之后,沉浸在欢乐中的赫哲人,在江边燃起一堆堆篝火,平坦的沙滩上顿时明亮起来,人们聚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举行盛大的群众性的聚餐宴饮活动。赫哲人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手拉着手,与远道而来的中外客人尽情欢歌,奔放的舞蹈伴以赫哲族曲调悠扬的乐曲,使“乌日贡”大会之夜变成了歌的世界、人的海洋。歌舞声、欢笑声以及口弦琴声声入耳,交相辉映,勾画出一幅祥和、欢快、幸福的美丽图画,让人久久难忘,回昧无穷。欢乐之余,人们开始把刚捕上来的鱼,放在篝火上烧烤(赫哲人把烤鱼叫“塔拉哈”),然后把准备好的美酒拿来,边吃边喝,边唱边跳,直到深夜人们才逐渐散去。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孙晓锐
版权所有©黑龙江东北网络台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互联网宣传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