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那达慕,也称“乃伊日”,是游艺、娱乐之意。历史上的那达慕大会都在森林或草原举行,只是到了近代,有时也在城市体育场举行。那达慕的历史由来已久,北方民族早在公元前就有那达慕。蒙古族从9世纪开始,就有那达慕活动。后经蒙古汗国以及元、明、清、民国四个朝代的延续,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那达慕,逐渐成为蒙古族传统的节日。那达慕一般是在农历六七月间举行,这时正是草原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黄金季节。除此之外,每逢召开大呼拉尔、庆祝战功、祭旗出征、宫廷宴会、皇帝即位、官员升迁、盟旗集会、活佛坐床、敖包祭典等也都举行那达慕大会。每当举办那达慕大会时,牧民从四面八方赶着羊群、骑着马、牵引着一行行的勒勒车,向那达慕会址集中。霎时,草原上的毡包与羊群像朵朵白云洒落人间,牛、马、骆驼像五色珍珠镶嵌在绿色大地上。人们的欢叫声,孩子们的嬉戏声,牲畜的嘶叫声混成一片。
那达慕大会上,不仅进行传统的摔跤、赛马、射箭比赛,也开展赛骆驼、掷布鲁、踢乌兰红、下沙塔拉、执鹿棋、玩奔布格等活动。人们在比赛之余,还要会亲结友,吃手扒羊肉。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还会表演歌舞,为如花似锦的草原增添了绚丽的风彩。
摔跤是那达慕大会上最引人注目的项目,也是蒙古族人最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蒙古社会由氏族进入部落联盟后,相互进行的兼并战争日益增多。培养选拔勇健超群的力士,是每个部落首当其冲的任务。摔跤这一活动,正是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增进战斗技能的重要方式。在古代,摔跤等三项竞技超群者,才有资格被选为部落首领。12世纪时,忽图刺汗就是因为力大超群,被选为蒙古部的酋长。哈布图哈萨尔、别勒古台、木华黎,都是著名的摔跤手,被成吉思汗封为高级将领。13世纪,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与次子察合台为争夺汗位争吵时,术赤掀起察合台的衣领说:“若远射而败与汝,则敢断我拇指而弃之;若相搏而败与汝,则自其倒地勿起之。愿听父罕名旨裁夺。”术赤的独白,表现了摔跤手顶天立地的豪迈气概以及摔跤手在蒙古社会的地位。成吉思汗时代,关于别勒古台与不里孛阔二人相搏的场面,就是一场生动的摔跤比赛。窝阔台汗时代,蒙古力士与波斯力士比列相搏,“二人相搏时,蒙古力士投比列于地。”元朝忽必烈汗时代,妇女也参加角力。其中,1290年海都女阿吉亚尼惕与一王子相搏,“二人既至角场,相抱互扑,各欲仆角力者于地,然久持而胜负不决,最后女仆王子于地。”
蒙古式摔跤,基本保持了传统规则。比赛前,首先推举一名德高望众的长者作为裁判,并负责编排和配对。蒙古式摔跤人数多少不限,但必须是二的倍数,不得出现奇数。从2人、4人开始,往上人数不限。喀拉喀蒙古族的那达慕,曾有1024人参赛,到目前为止,这是蒙古式摔跤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在内蒙古,512名摔跤手参赛的那达慕则屡见不鲜。参赛者不受地区、盟、旗或部落、氏族以及时间的限制,也不分体重级别而采取混合编排法。比赛采取单淘汰式的方法,每轮淘汰半数,一跤定胜负,被淘汰者再无赛权。若512人参赛,第一轮淘汰256人,第二轮淘汰128人,第三轮淘汰64人……以次类推,直到剩2人,以决冠军。最好的摔跤手被授予“达尔罕”摔跤手的称号。“达尔罕”摔跤手是终身的光荣称号。授予“达尔罕”的人,一般是最有盛名、最有威望的摔跤手,因年老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争雄于跤坛者,方能授予此誉号。在正式比赛中对获前三名的摔跤手都要赐予荣誉称号,古今均如此。清朝时曾分别授予“靠山雄狮摔跤手”、“力大如象摔跤手”、“斑虎英雄摔跤手”的称号。蒙古人民共和国于1990年召开的国家那达慕大会上,512名摔跤手中,巴特额尔登获冠军,并有7名被授予猛狮摔跤手称号,16名被授予大象摔跤手称号,42名被授予雄鹰摔跤手称号。
蒙古式摔跤,有专门的摔跤服。上衣叫“'卓德格”,是用牛皮制的紧身半袖坎肩,裸臂盖背,坎肩边缘镶有铜钉,非常坚固别致。下衣是特别肥大的裤子,是用16尺或32尺白布做成的,裤子外面套一件绣有美丽花纹图案的套裤。脚登高筒蒙古靴。脖颈戴一个五彩布条作的圆环,叫“京嘎”。“京嘎”原是寺庙的喇嘛们给摔跤手佩戴的一种吉祥饰物,后来演变为获胜的标志,佩戴“京嘎”的多少,就是获得胜利的次数。腰问还要系一条叫“'希力布格”的彩色围裙。摔跤手入场时,双方高唱摔跤歌,跳着狮子舞步或鹰舞步上场,双方互致蒙古礼。裁判员下令后,双方激烈交锋,直到一方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便为失败。对摔跤优胜者,要敬奶酒,献哈达,致赞词,授重奖。1310年即至大三年,“赐角抵者阿力银千两,钞四百锭。”1320年即延祐七年,“赐角抵者百二十人,钞各千贯。”上述皆指朝廷对国之力士的奖赏。在地方则以九九大奖为上。一般为一九奖、二九奖、三九奖……最高者为九九奖,即奖以九九八十一件赏品。如骏马9匹、乳牛9头、骆驼9峰、绵羊9只、山羊9只、砖茶9块、布9丈、衣服9件、奶酒9罐。在通常情况下,奖一匹全鞍马或一头公牛。现代则奖一台电视机或一台自行车。摔跤结束,摔跤手们仍要跳着鹰舞步唱着歌曲退场。对冠军获得者要举行隆重的发奖仪式,在仪式上,赞词家们还要对摔跤手诵赞词:
从草原深处挥舞而来,
震得山岳颤抖;
从蒙古包中跳跃而来,
踏得大地震撼;
像一只猛虎扑来,
吓得群兽发呆;
像一只雄狮冲来,
吓得众禽飞散;
他有象一般的气力,
他有鹰一般的敏锐;
这是力大无比的摔跤手啊,
实在令人惊奇
赛马是那达慕大会上独具风采的项目。蒙古族赛马分为赛快马与赛走马两种。前者赛奔驰的速度,后者赛走平稳对侧步的速度。赛快马在蒙古地区各地都有,赛走马在伊克昭盟、阿拉善盟较为盛行,其他地区已近消失。草原上赛马,人不分男女老幼,马不分性别岁口,既不分组,也不记时,选择一处平坦的草原,划定30至50公里左右的距离,然后进行比赛。裁判员一声令下,便是一个万马奔腾的场面。不论多少人参赛,一次赛完,统一排名次。赛马前,乘马要作好装饰,马的鬃尾都要梳理成辫,马头、马鬃、马尾都要系上彩绸,胸前围一条彩带,马身上要刷洗一新。为了减少马的负荷,一般都不备马鞍,要骣骑。骑手也不穿皮靴,只穿鲜艳的蒙古袍,头上缠彩巾或戴红缨帽。比赛开始后,参赛的骏马如同出弦的箭,奋蹄腾飞,勇往直前。骑手们跃马扬鞭,各显神通。有的顺马的跑势左俯右仰,似鹰展翅;有的身体向前稍屈离开马背,目视前方。无论马怎样飞驰,骑手在马背上驾驭自如,安全无恙。这精湛的骑艺难以用语言表述。当骏马拽着五彩缤纷的彩带从人们面前呼啸而过时,观众欢呼雀跃,抛巾投花,鼓掌喝彩,声震田野。比赛结束之时,按照传统仪式,对获冠军的马匹和骑手,献哈达,披彩带,并向马头泼洒奶酒,以示祝福,还要为头马致赞马词:
它向前奔跑的时候,
如同欢乐的彩鸾在空中飞旋。
它纵身驰骋的步态,
好像吃饱的兔子在原野上撒欢。
它高兴欢跳的时候,
好似智敏超众的孙猴大闹天宫。
它那躯体的形状,
犹如稳重而长寿的白象。
古代形容吉祥、团结的因素,全部汇集在这匹骏马身上。
赞马词是那达慕的传统特点,其内容丰富多彩。对马的毛色、形状、产地、速度以及马的放牧者、调教者、乘骑者都要进行赞扬。接着对名列前茅的马匹,还要授予“草原宝驹”、“干骥之首”、“一代神骏”等美名。有的地方对冠军马刻石立碑,以示纪念。参赛者为了取得赛马的胜利,赛前对参赛的马进行20天左右的调教,也叫“吊马”。每天吊控2个小时左右,然后练跑,与骑手紧密配合,夜间还要放青。距离那达慕五六天时,每天要练跑一定的里数,然后休息2天准备参赛。要把赛马吊控到腹小而坚,臀大而实,膘凝于脊,这样的马跑起来才能奔如翔、驰如飞,不喘不累。为了人人都能熟练掌握赛马技术,蒙古族儿童五六岁时就练习骑马,十一二岁就随大人放牧,十五六岁时就可以出征战斗。因此,赛马活动在蒙古族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现在赛马是在现代化的赛马场内进行,并且制定了规则。按赛马分,可分为牧马赛、役马赛、四岁马赛、二岁马赛。按赛程分,可分为长距离赛、短距离赛,障碍赛。长距离为25公里、35公里,短距离为5公里、l0公里,而且又分为跑直线赛与跑圈赛。按骑手分,可分为老年组、成年组、少年组,而且男女有别。比赛时还要分组记时,层层选拔,按时间录取。
蒙古族射箭分为骑射、立射两种。所谓骑射就是跑马射箭。骑射人数多少不限,自备骑马与弓箭,弓箭的样式、质量、规格、重量、长度、拉力皆无统一标准,自行选用。射场跑道4米宽,85米至100米长,共设3个靶位,靶位相互之间的距离为25米左右。第一靶是在2米高的木架上挂上一个1立方尺的彩色布袋,第二个靶是挂1立方尺的白布袋,第三个靶是挂等边三角形的黄布袋。布袋里装棉花。要求三个靶的形状与颜色要有区别,并且要鲜明,以便射手辨认。跑道的中心线与靶位之间的距离为2米。每人每轮一马三箭,共三轮九箭。比赛时背上弓,把3只箭放在箭囊中乘马到骑跑线时,拿弓,抽箭,搭箭,发射。3只箭必须在射程内射完,中箭多者为优胜。古代时射箭都以草人为靶,现在改用毡靶或棉布袋靶。所谓立射就是站立射靶。在15米至20米距离处设一毡牌靶,毡靶从中心向外分为黄、红、蓝、黑、白五种颜色的圆环。中心的黄色为100环,第二层的红色为80环,第三层的蓝色为60环,第四层的黑色为40环,最外层的白色为20环。还有一种毡靶不分环,靶心是活动的,射中后靶心自动掉下来。比赛所用的弓为牛角弓,皮筋弦,木箭杆,金属箭镞。而农牧区群众游戏所用的弓足自制的榆木弓或柳木弓。现在正式比赛所用的弓均为钢弓、塑弓,金属箭,尼龙弦。比赛结束,对获得冠军的射箭手,除了重奖外,还要献哈达,诵祝赞词。土尔扈特部落的一首《射箭赞》中说:
你擎起了万钧弓啊,
引弓犹如满月,
啪地撒放扣环。
你能射倒耸立的高山,
你能射穿飞翔的雄鹰。
啊,祝福你啊,
生铜熟铁般的力士。
从赞词中不难看出蒙古人对射箭手的尊重与敬佩。目前,蒙古族传统的射箭方式,逐渐向国际射箭方式靠拢。1958年,内蒙古射箭队代表中国第一次出访蒙古人民共和国,队员中有巴林右旗的老射手敖木拉西、布和敖其尔和年轻射手牡丹、李朝格玛。我国著名的蒙古族射箭运动健将乌日哲、扎拉嘎、赵连璧多次参加国际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扎拉嘎是我国射箭运动中第一个破世界记录的蒙古族运动员。她于1974年至1976年间25次打破了12项全国记录,1979年获运动健将称号。现代那达慕的项目,除上述诸种外,还有田赛、径赛、球类、马球等。
近年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大中城市的蒙古族都举行城市那达慕。仅有4000多蒙古族人口的哈尔滨市一年一度的那达慕从未间断。当然,现代的那达慕与历史上的那达慕,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就整个那达慕的历史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辽、金时期为一个阶段,元、明、清、民国时期为一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一个阶段。由古到今,不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公元10世纪以前的那达慕,只有口传还没有文字记载。11世纪以后,“蒙古之庆典,由舞蹈筵宴以庆也,即举忽图剌为合罕,于豁儿豁纳黑川,绕蓬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原始的那达慕,以筵宴为基本形式,以饮酒作乐、唱歌跳舞为主要内容,“绕蓬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膝之尘”,虽然这是一种形容,但却反映了古代蒙古人举行那达慕进行玩耍的情形。蒙古史上著名的十三翼之战后,有部分部落归服成吉思汗,为此,成吉思汗与其母诃额伦相议:“筵于斡难之林中乎!其筵之也,与成吉思汗,与诃额伦夫人,与哈萨尔,与撒察别乞等为首,注一瓮焉。”这也是庆典,但只有酒而没有其他活动。
10~12世纪期间,蒙古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只能猎取禽兽、采集果实充饥。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伦夫人经常拾稠李子糊口,而成吉思汗本人也猎獭、野鼠而食。人们欢庆时能饮用桦树汁酒或自己酿造的奶酒,那将成为大宴,放声高歌、手舞足蹈,那将是人们最欢乐的表现。1206年,蒙古人统一了整个漠北草原,建立了蒙古汗国,加强了政权建设。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那达慕的内容也有了新的发展。每逢那达慕,已不仅仅是饮酒欢歌,而且还举行赛马、摔跤、射箭比赛。从元代开始,朝廷明文规定:凡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三项技艺。后来这种规定成了约定俗成的法律。元、明、清三代都遵循和延续这一原则。所以这三项技艺,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那达慕的主要内容。加之养马业的发展,无休止的战争,充分发挥了三项技艺的作用,使人们认识到男子三项技艺的社会地位与重要性,从朝廷到平民都极为重视三项技艺。
据考古发现,额尔古纳河西支流乌鲁伦圭河上游,元齐王府遗址发现了1225年镌刻的蒙古文石碑一通。碑文称“成吉思汗讨虏花剌子模国还师,全蒙古国官人聚会于不花速赤孩之际,移向哥射,矢中三百三十五庹处。”这是对那达慕基本形态最早的文字记载,是那达慕从单纯的饮酒作乐、唱歌舞蹈向竞技项目发展的记录。赛马、摔跤、射箭三项技艺逐步成为那达慕的标准内容。这一形态持续了700多年的时间。
在漫长的岁月中,以集会为形式的、以赛马、摔跤、射箭为主要内容的那达慕的基本形态已经定型。它被草原上各部落的蒙古族人所接受,成为蒙古族人统一的节日。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那达慕,从范围上看打破了过去以氏族、部落名义举行的界限,一般都以地域或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庆典;从内容上看,除了保持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三项技艺外,还增加了赛骆驼、马术、马球、投布鲁、踢乌兰红、下沙塔拉、执鹿棋、踢布木格等新的游艺项目。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那达慕大会又增添了文艺会演和物资交流等崭新的内容,使那达慕变成了体育、文艺、商贸三位一体的盛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