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网专题 正文
布拉吉•大列巴•啤酒•里道斯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7-06-02 20:56:08
 

  哈尔滨的城市风情,从典雅别致的艺术建筑到日常的生活习俗,充满了浓郁的欧洲色彩,显示出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遗迹。这种惟哈尔滨独有的欧陆风情,形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之下。

  十九世纪末的中华民族处在内忧外患的社会动荡之中。1896年,清政府被迫与沙皇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和《中俄合办东清铁路公司合同》,据此,沙皇俄国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二十世纪初(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开通,这使横贯欧洲的铁路列车可直抵亚洲的太平洋口岸。1905年,中国清政府将哈尔滨正式列为贸易商埠之后,欧美的许多大公司、大银行争相来到哈尔滨投资办厂和经商,先后有二十几个国家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或代办处。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枢纽和欧亚间的交通重镇,以其特殊的历史机遇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得以迅速崛起。随后,大批的欧洲移民涌人哈尔滨,他们分别来自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人数最多时达二十余万。一时间,哈尔滨已是市井繁华,商贾辐辏;欧式楼群,鳞次栉比。浓郁的欧洲色彩和国际化的都市风貌,使哈尔滨被称为“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

  在哈尔滨的欧洲侨民中,大多数为俄罗斯侨民,他们在哈尔滨生活的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西方的民族文化、俄侨特有的生活 习俗,对哈尔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伴随中东铁路的开通,身着各类欧式服装的俄侨出现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男士们通常为西装革履,尽显仪容潇洒、伟岸挺拔。女士装束更以款式繁多,色彩绚丽和曲线突出吸引着众人的目光。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哈尔滨俄侨妇女头戴各类款式的绒帽或方巾,上身外罩裘皮或半绒大衣,腿套丝袜,脚登皮靴,下身依旧穿着毛呢裙子。在单调、沉闷的冬季里被视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点缀着都市多彩的生活,使人们感受到春天的临近。

  夏日里,俄侨妇女们身着各种款式、色彩鲜艳的“布拉吉”(俄语“连衣裙”),如同绿阴中飞舞的彩蝶,使女性特有的曲线美得以充分显露。在各类社交场合,俄侨妇女则身着不同类别的服装,如婚礼服、晚礼服等。这些服饰无不使人感受到欧洲服饰文化所具有的深厚底蕴。受俄侨服饰文化的影响,今天的哈尔滨人依然对服装有着较高的审美追求。哈尔滨的服装流行趋势,仍是国内服装界时尚流行的晴雨表和流行装最敏感的城市之一。

  饮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智慧与创造性的具体展示。大批俄侨聚居在哈尔滨,将欧洲的饮食风俗和西餐的食品加工技术带到了哈尔滨。一时间,面粉厂、面包坊、肉类食品厂、啤酒厂在哈尔滨相继兴建。西餐饭店也如同雨后春笋,出现在哈尔滨的主要街区。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仅哈尔滨道里中国大街(今中央大街)两侧,就有西餐饭店三十余家,西餐菜系以品种繁多、风格各异而迅速远近闻名。哈尔滨西餐的各类菜系名目繁多,据《哈尔滨饮食服务志》记载:凉菜系列从烤肉类、烤鱼虾类、拌青菜类等多达五十余种。汤菜系列从红菜汤、酸菜汤、奶汁汤等多达56种。烹制水产类的菜系从奶汁桂鱼、柠檬汁鲤鱼、番茄汁黄鱼、酥炸沙板鱼等多达137种。肉菜系列有罐焖牛肉、羊肉、扒牛排、奶汁烤杂拌、清煎牛排、猪排、红汁丸子、酥炸牛厅等108种。面食类除各种风味的面包外,还有炸小肉包、奶汁通心粉、鸡蛋煎面包、各种夹心三明治等19种。青菜类有摊黄菜火腿、清煎胡萝卜饼、奶汁素杂拌等41种。甜食类有草莓果糖酱、红白奶皮糕、各类果子冻等52种。冷饮类有奶皮雪花冰糕、酸牛奶及各类水果冰糕18种。特殊意义的聚餐还有特制的食品,如生日蛋糕、婚礼蛋糕等。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及世界上的许多名人都曾在哈尔滨品尝过西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周恩来、李大钊、宋庆龄、蒋介石、詹天佑、朱自清以及四五十年代的毛泽东、郭沫若、田汉等,他们对哈尔滨的西餐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哈尔滨俄侨的日常用餐相对简单,主食仍以面包为主,外加牛奶、蔬菜沙拉、土豆烧牛肉、肉类冷盘及菜汤等。三餐中间均有间食,通常是以点心、果品外加咖啡、茶水等。即使在生活比较贫困的时期,这种饮食习惯都依然得到了保留和延续。

  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对哈尔滨人有很深刻的影响,至今,哈尔滨南岗秋林公司生产的大面包(俄语:大列巴、外地人称“大锅盖”)、哈尔滨肉联厂生产的红肠(俄语:里道斯)等食品经常是供不应求。哈尔滨有中国最早的啤酒厂。人均消费量一直遥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百年来,西方的饮食文化深深地融人了哈尔滨人的饮食习惯之中,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哈尔滨的饮食文化。

  哈尔滨俄侨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从二十世纪初大批俄侨在哈尔滨居住开始,每年的1月19日,都举行盛大的冰上洗礼,他们在松花江上将冰封的江面上凿出一个巨大的冰十字架,经过精雕细刻后竖起在江面上。然后,成群的男女身着泳装先后跳人江面上凿开的冰窟中完成洗礼。这种不畏严寒的行为和冰雕艺术的方式,对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哈尔滨人以创新的精神和聪明的才智,为家乡赢得了冰雪艺术之乡的美誉。哈尔滨的冰雪节,每年冬季都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前来哈尔滨观赏精美的冰雪雕塑和冬泳表演,感受其冰雪文化无穷的魅力。

  夏季,哈尔滨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当年每逢夏季的假日,俄侨的亲朋好友们就会相聚在松花江畔或太阳岛上,一边品尝面包、香肠、啤酒等美食佳肴,一边游泳、垂钓或划船。尽享大自然赋予的恩赐。夜晚时分,他们围坐点燃的篝火旁,在巴洋(俄罗斯民间器)的伴奏声中,深沉而浪漫的俄罗斯民歌就会回荡在风光秀丽的松花江两岸……

  时至今日,这种充满欧式格调的野餐和歌咏活动,仍流传在哈尔滨人的生活之中。

  百年来,哈尔滨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作为西方文化传入东方的重要窗口,多元文化的交融使这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形成了哈尔滨特有的欧陆风情。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孙晓锐
版权所有©黑龙江东北网络台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互联网宣传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