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西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活跃着以蒙古族等为代表的骑马民族。他们以马为伴,把马作为本民族狩猎、游牧、对外征战以及迁徙的生产生活工具和交通工具。马成了蒙古族繁衍生息、社会繁荣进步的历史见证,也成为蒙古族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无论是风霜雨雪,还是酷暑严寒,人们都离不开马,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不会骑马的。久而久之,蒙古族便有了“马背上的民族”的称呼。
蒙古族人骑马、养马的历史很久远。辽阔的草原、优质的牧草、取之不尽的天然饲料以及连成片的草场,为蒙古人发展畜牧业,成为马背民族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他们依托畜牧业,把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松嫩大草原上,从事着以养马业为主的畜牧业生产。驯养的牲畜除马之外,还有牛、骆驼、绵羊、山羊,统称五畜。蒙语称作“塔本和硕玛勒”。有资料证明,越是在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古代,人们对马的依赖性越强,骑马的意识越浓,养马的积极性越高,特别是在元朝时期,黑龙江蒙古族人的畜牧业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帖木哥斡赤斤部的牲畜总数已达几百万头,其中仅马一项就有25万匹。新中国建立后,畜牧业仍然是蒙古族人从事的核心产业。据2000年统计,黑龙江省14万蒙古族人所驯养的牲畜就达38万头(匹),人平均27头(匹)。特别是马,一直是蒙古族人驯养的主要牲畜。
作为马背民族,蒙古人驯养马匹的方式方法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驯养习俗。在放养的形式上,他们根据氏族部落及每家每户放养马匹的数量多少,实行野牧、散牧和混牧。其中,凡是拥有马匹多的大户多进行散牧,相反,驯养马匹少的蒙古族人,一般几家合起来放牧,或者混在其他人家的马群中放牧。当放牧的马群行进于蓝天、白云和绿草之问时,给人以心旷神怡的幸福感。蒙古人把放牧成马的人叫“阿都钦”,放养马驹的人叫“乌奴格钦”。每年除保留部分种马外,其余马匹都要进行阉割。
在放牧过程中,蒙古牧民根据季节变化,水草的丰枯,定期进行转场放牧。春天,他们经常选择在沿江沿湖的洼地放牧,因为沼泽草原,土壤湿润,青草发芽早,马匹可以提前吃青草;夏季江水出槽,淹没沼泽草场,牧民经常在草甸草原倒场放牧。秋季牧民多选择生长羊草、碱茅等又离水源近的牧场放养马匹,以解决抓秋膘、安全越冬以及来年春天马匹产崽等一系列问题;冬季要选择向阳背风又不积雪的半坡草原放牧。马匹放养的日常饮水,春、夏、秋季主要依靠江河湖泊的自然水源,冬季要在江河湖边破冰饮水。雪大时靠吃雪补充水分。游牧倒场,已成为蒙古族人驯养马匹的固定习俗而沿用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