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二机床基本情况
一、企业情况
齐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由原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改制)1950年10月于沈阳北迁建厂,是“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第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被誉为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一。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建设,在国内形成了重型数控铣镗床、重型机械压力机、大型自动锻压机、铣床系列产品的优势和特色,产品主要服务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造船、汽车、能源等国家重点行业。
企业是我国重型机床及锻压设备的著名生产基地,国家发展数控机床产业化专项重点扶持企业,国家大型工业企业,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和22家重点扶持的骨干企业之一。企业是闻名全国的马恒昌小组所在厂,近年来,江泽民、曾庆红、吴官正、王兆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企业的发展并亲临视察。
建厂以来,企业已累计生产各种机床6万余台,其中单机重量超百吨重型金切机床、锻压机械达1000余台,填补了国家百余项空白,为基础工业和国防能力的加强提供了大量关键重大设备,是著名的国防军工产业保障化基地之一,堪称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国宝级”企业,在国家重大装备产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我国数控机床发展史上有着辉煌的业绩,创造了共和国“多个第一”。1958年与北京机床研究所合作研制我国第一台数控立铣,翻开了中国数控机床发展史的第一页;1974年,设计完成我国第一台重型落地铣镗床;1975年研制成我国第一台数控龙门铣;1993年研制完成我国第一台重型数控落地铣镗加工中心;1994年研制完成我国第一条重型数控多连杆压力机生产线。
企业主导产品:重型落地铣镗床(包括数控及普通型)、自动锻压机产品,技术水平、产量居全国首位;重型机械压力机、铣床产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产量及生产规模居国内第二。产品突出“重”字,2006年重型、超重型类机床产品产值率达80%,重型金切机床产值位居国内同行业第一。
企业现有专业技术人员99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30人,中级职称人员381人;拥有技师483人,高级技师147人;有工程技术人员35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20人,工程师153人。
二、发展情况
近几年,企业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大力推进重大技改项目建设,先后投入2亿元,动迁了陶瓷厂,封闭陶瓷路,使厂区统一;新建了板焊分厂、扩建恒温装配车间、重机装配和机加车间;增添了数控铣镗床、大型外圆磨床、数控磨齿机等关键设备仪器60台(套);恢复了铸造分厂树脂砂生产线;不断完善计算机集成设计制造,成为CIMS工程重点示范企业,企业内部局域网络系统初步进行;齐二机床技术中心被评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被批准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企业十分注重国际合作,先后通过合作引进日本板村株式会社数控自动锻压机、瑞典AP&T公司重型数控液压机等著名机床企业的设计制造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已形成自主创新产品系列。并与意大利法比图、德国罗特乐、罗马尼亚环球、德国海德汉等国际公司,就重型、超重型数控铣镗床,多工位压力机等技术领域进行了合作洽谈,取得了初步成效。正在秦皇岛筹建高端产品研发基地,与瓦房店机床有限公司进行了整合,成功收购了福建三明机床厂国有股权。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取得良好效果。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制的构型国际首创我国第一台新型大型龙门五轴联动混联机床,通过了国家“863”计划专家组验收;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制了采用直线电机驱动的卧式并联机床;与哈工大合作研制了六自由度运动系统、卫星对接综合测试台、导弹外壳数控缠绕机、数控双主轴气瓶缠绕机等高技术含量的尖端武器制造装备和民用产品;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合作研制的六自由度地震模拟试验台等都是填补国内空白的重点项目,今年,企业将与浙江大学合作,生产为国防、航天服务的高端产品。现已正式挂牌成为“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科研基地”和“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制造基地”,使数控机床的开发制造水平及能力大大提高。
近几年来,齐二机床以“用我装备,装备中国”为己任,坚持“高起点”、“高档次”方针,把发展国防军工等国家重点行业建设所需的重型关键数控装备产品——重型数控落地铣镗床系列产品作为研发的主导方向,取得了发展数控产品上独特的技术创造核心优势,产量及数控化产值率大幅提高,企业现已成为国内机床行业铣镗床生产数量最多、品种最全、市场占有率最大、性价比最优、产品代表国家水平的重型落地铣镗床生产制造基地。“齐二牌”数控落地铣镗床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目前,齐二机床已累计生产500余台重型落地铣镗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其中为国防、军工建设服务提供的大型产品达200多台。2006年企业产成重型落地铣镗床124台,生产周期为平均三天一台,创世界重型落地铣镗床产量之最。
近几年,齐二机床通过自主创新,完成了老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新产品的定型设计,相继自主开发研制了数控铣床、数控铣镗床及加工中心、大型多连杆压力机、数控钻床、多工位冷成形机、数控龙门五轴联动混联机床、数控缠绕机等各类新产品70余种。其中14种新产品接近当今国际先进水平,31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等11个奖项。高新技术产品得到了迅速发展,新产品产值率平均达到50%以上;大重型产品数控化率达60%以上,90%以上的数控化新产品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2006年,企业坚持自主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有力支撑,积极开发自主原创产品,确定通过一年半时间,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研发策略。数控龙门铣镗床、铣镗加工中心、数控立式车床及数控龙门纤维缠绕机等一大批自主创新和产学研新产品,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生产,当年销售。完成了FA-160型落地铣镗加工中心、C5116型立式车床、CK5225型数控立式车床、数控龙门纤维缠绕机、1500T、1600T、2000T三种大吨位多连杆压力机以及NF系列多工位筒形件冷成形机等20余种新产品的研制任务。
2006年,企业先后6次参加在上海、北京、美国芝加哥等地举办的国内外机床展览会。新签合同和回款呈现出喜人局面:仅新签铣镗床合同达到了134台,令国内外同行所瞩目;与浙江吉利公司一举签订了合同额达1.9亿元的4条压力机生产线,创造了合同储备历史最好水平。与此同时,在国外市场开发上也取得了大型产品出口的新突破,与荷兰豪氏威马公司签订了一台151.6万欧元的TK6920重型数控铣镗床供货合同,使重型数控产品走出国门,成功打入国外市场。
企业充分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经国家批准,2005年初,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顺利完成了政策性破产。2005年下半年,国家开发银行根据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部署及加速发展我国数控机床产业政策,运用政策性贷款积极运作组建重型数控机床集团。企业抓住跻身国家队的重大历史机遇,得到了国家开行利用软贷款支持企业改制的4.5亿元专项资金,组建了齐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目前重组改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2000年以来,企业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平均每年以80%以上的速度增长,高出行业平均速度40%,人均产值指标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2006年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38%,人均产值超过40万;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润6000万元。
据《行业信息》统计,2006年在全国111家金切机床企业中,齐二机床工业总值排名第三,比上年前移三位;销售收入排名第三,比上年前移八位;税金排名第二。在26家锻压行业企业排序中,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首次全面排名第一。在黑龙江省工业五十强排序中,企业排名第三十三位。
2007年1-4月份,齐二机床主要经济指标再攀历史新高,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同比增长40%;新签合同3.9亿元,同比提高76%;销售回款3.4亿元,同比增长92%;在手合同量累计达12亿元。全年计划完成工业总产值22亿元。
三、“十一五”发展规划
企业确定了“十一五”期间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建成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保障基地,跻身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竞争力最强的重型数控机床制造商——中国重型数控机床集团下属的核心子公司。到2010年,企业的重型机床产品优势突显,产值达全国第一。将实现构建三个基地、一个中心的规模目标,即:世界级重型数控机床产业化制造基地、国家级现代成型技术研发产业化制造基地、国家级现代数控机床产业化制造基地,国家级企业技术及工程中心。“十一五”期间,产品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能为国家重点项目、国防建设成套成线提供大量现代化装备,产品水平、管理水平、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效益、全员劳动生产率接近发达国家同行业先进水平,使企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重型数控机床生产企业。
齐二机床“十一五”期间经济指标:到2010年,商品产值达40亿元,销售收入达36亿元,实现利税9亿元。“十一五”期间完成的技术改造总投资16亿元,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40%以上,产值数控化率达60%以上。到2010年出口创汇实现9000万美元,出口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例达20%以上。
为确保企业“十一五”目标的实现,将重点实施四个战略:
1、新产品开发战略
“十一五”期间,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总投入将高于销售收入的5%,计划用于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7项)支出2.64亿元。平均每年完成新产品15种以上,到2010年使可供产品超过500种。
为了实施新产品开发战略,企业将利用作为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哈工大、燕山大学科研基地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优势,在秦皇岛市建立国家级重型数控机床工程研究中心,总投资1.5亿元,添置关键研发仪器设备15台(套),建设重点试验室。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数控产品发展体系。企业与清华大学以及上海交大合建国家工程实验室都将纳入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建设,待建成后,作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吸引国内外行业一流人才,研发国际尖端技术产品的科研平台。到2010年,该重型数控机床工程研究中心研发能力达到世界机床行业先进水平。
企业结合长远发展规划,把围绕涉及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保障重点行业急需的重大关键装备作为主攻目标。具体重点发展的产品有:
•航空航天工业加工大型薄壁整体结构件、大型薄壁筒状类零件急需的目前基本依赖进口的五轴联动高速精密龙门铣镗加工中心、落地铣镗加工中心。
•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制满足核电工业发展第三代核电站压水堆内关键零件加工以及国家重大装备极限制造所需镗轴直径Φ300mm、Φ320mm超重型数控落地铣镗床和工作台宽8m以上的超重型数控龙门镗铣床及复合型机床;高档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数控铣头。
•船舶工业万吨级、数十万吨级大型船舶、军用舰艇,其大型船用柴油机缸体、机架、螺旋桨推进器等核心零部件加工所需的重型数控龙门镗铣床、数控落地铣镗床。
•国家支柱产业,机床产业最大的用户—汽车产业“四大工艺装备”之一,覆盖件加工的板材冲压自动线和多工位压力机,以及实现汽车“轻量化”目标急需而目前全部依赖进口的内高压液压成形设备。
•未来制造业的重要技术装备,作为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率、减少废物、降低成本、节约能源和资源的精密高效成形自动锻压机。
•与哈工大产学研联合研制缠绕直径Φ200—4000mm,长度2000~18000mm,4~5坐标联动,以满足航空航天工业加工火箭、导弹壳体急需的大型数控缠绕机;
•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开发,研制瞄准国家重点领域的关键重大装备,具有世界前沿技术水平的重型多自由度并联压力机和为万吨压机配套的六自由度数控锻造操作机;
•为电站设备行业研制加工汽轮机核心零件的大型转子槽铣床,加工转子直径达≥Φ5000mm,长度达≥15000mm;为铁路交通行业研制的大型数控龙门道岔铣床等高效、高精度专用铣床;
•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工业所需的六自由度运动系统、卫星对接综合测试台、导弹发射试验台等高精尖端装备。
今年,企业将重点围绕产品结构调整,加快自主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在原有产品进一步提高档次、扩大品种规格的基础上,重点加快数控龙门铣镗、数控立式车床、多工位压力机等31种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具体产品调整目标为:
数控立车系列,重点开发研制2.5米、3.5米、5米高速数控立式车床;
龙门镗铣床系列,重点开发研制数控动梁龙门镗铣床、桥式数控动梁龙门镗铣床、数控动梁龙门镗铣加工中心;
落地镗铣床系列,重点开发研制主轴直径为320mm镗铣床等超重型极端制造产品;
压力机系列,重点开发研制2000T闭式四点单动多连杆机械压力机、1600T闭式四点单动多连杆机械压力机、数控并联压力机、2400T多连杆压力机;
自动机系列,重点开发研制多工位筒形件自动成形机系列和高速高强度螺栓冷镦机等新产品。
2、国际化战略
“十一五”期间,企业将完成由产品运营向资本运营和国际化经营转变,由生产积累向品牌创新和资源整合转变。立足于产品、产业多元化经营,在条件成熟的时机,对国内外同类型、关联度高、产品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进行有效资源整合,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形成规模化生产、以资本为纽带的大型集团公司。在国际市场开发上,企业将面向全球化经营,做好市场定位,以优于国际标准的产品和良好的信誉占据市场份额;提高产品技术档次和质量,开发一批适合“走出去”的拳头产品;加快创建以美国、德国(或意大利)、印度三大销售服务网点为中心辐射全世界的国际市场销售网络;积极寻求实现在境外合资或独资创办企业,以便迅速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形成国际知名品牌。
3、提升装备战略
“十一五”期间,企业将重点实施“提升国际竞争力总体技术改造”、“数控高速精密自动锻压机产业化”、“中高档加工中心及数控铣床产业化”三个项目,总投资16亿元,扩建土建工程计9万平方米,购置关键设备及仪器608台(套)。建设网络系统及数据库系统、工程设计子系统、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电子商务网络,实现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信息网络的高度集成。改造完成后,可实现年产重型数控铣镗床、关键功能部件、高速精密自动锻压机、中高档加工中心及数控铣床计2615台。
4、人才战略
“十一五”期间,企业人才总量将有较大增加,人才素质全面提升,各专业人才分布合理,人才结构优化,达到国内同行业的比较优势。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建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管理新体制,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到2010年,集团公司主业人员38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00人,高技能人员2450人。具有研究员级3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20人,中级职称600人,高级技师400人,工人技师600人,高级工人1200人,新进厂的技术工人必须具有大中专学历,到2010年具有大中专学历占员工总数75%以上,坚持每年引进本科生80人,引进大专学历技术工人80人,力争引进和培养40名硕士生和5名博士生,建设好国家级博士生工作站。
“十一五”期间,企业将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进行科研联合,聘请国内外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特别是两院院士、国家级学科(技术)带头人为顾问,对企业重大战略决策提供咨询、论证及可行性研究服务,帮助引进人才、资金和技术项目,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引进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人才,加强与海外人才和留学人才的联系,鼓励他们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承包、项目合作、考察讲学等多种形式来创业和发展。建立完善优秀人才和成果奖励体系,加大对标兵、技能专家的奖励力度,对获得国家、省科技进步奖项和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重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