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从中职晋升为高职时,正赶上风起云涌的“大扩招”浪潮,是乘“提高”规格的同时“抬大”规模,还是先提质然后再增量?面对不同观点,他们冷静而理智地作出了“稳定规模、充实内涵”的抉择。8年一路高歌走来,“内涵发展观”不仅支撑学院提升了综合办学实力,实现了办学层次上跨越式发展,而且使学院快速健康地步入了江苏高职院校的前列。
1999年,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由建筑工程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是江苏省第一批升格的五所高职院校之一。此时正逢全国高校“大扩招”,学院处于发展目标和规模建设如何定论的节骨眼儿上。2000年3月,走马上任的党委书记王旭善如何应对?
起步就扛“稳定规模充实内涵”的旗
那时,一种观点认为,全国大扩招是学院大发展的好时机,应该乘势而上,“提高”又“抬大”,规格、规模双跨越。没有条件我们创造条件也要上,有了学生就有了学费,就有了规模扩张的“救命稻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另一部分人认为,升格后的高职学院,发展空间拓展了,但是刚从中专升为高职,办学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等方面比之办学时间长的高校有着很大的差距,软肋明显,不应该急于做大,盲目跟着一窝蜂地上规模,这对学生、对社会、对老师都是不负责任,对学院今后可持续发展更是不利。“升格不等于水平自然提升”,提升教学水平,需要有时间保障,学院应该正视自身的不足和劣势。否则,势必造成小牛拉大车,结果是规模扩成“救命稻草”,学生成了“稻草人”,学院的牌子丢了,发展的后劲没了。
学院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哪?作为新上任的党委书记王旭善没有人云亦云,而是深入到系、部和科室倾听教师和干部的意见,外出调研考察论证,整整两个月,他就是听、记和思考,几上几下、几进几出,反反复复起草修改“十五”发展规划,经过教代会、党委会讨论通过了“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充实内涵,转换机制,办出特色”的发展方针,提出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和“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需要育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显而易见,学院把“内涵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放在了第一位。
王旭善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回过头来看,学院从升格起步就抓内涵建设,没有盲目扩大规模,2001年在校生就达7000人,教职工400多人,经过5年的全面“修炼内功”之后,2005年,在校生才达到9200人,而教职工却达到650多人,办学规模没有超常规迅速膨胀,而教职工数的增长率却大大超过了学生数的增长率。这个命脉是把准了,这才有了学院今天这样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学生就业率高的“双高”态势。那么,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又是如何抓内涵建设的呢?
“软肋”锻成“钢筋”双师型教师铸品牌
作为新升格的高职院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感到,中职和高职的一个主要的差距在于师资,没有高学历、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然而,这恰恰是从中职学校升到高职学院的“软肋”,要迈过这道坎儿,必须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徐建院成立了师资培训中心,对教师开展教学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培训。将教师礼仪、教案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语言、教学资料、高职理论等作为青年教师和现场引进人员必训内容。同时实行导师制,对参培教师一对一地进行专业能力指导。教师的培训成绩作为评讲师和转评教师职称的基本依据。在教师梯队建设中,对有培养前途的教师,进行群体帮助,使其迅速提高水平。该院每年都安排几名教师到国外研修,安排20名左右的专业教师做访问工程师、到企业挂职或脱产进行应用课题研究。
学院要发展,关键在人,而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关键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徐建院专门成立了教学质量考核办公室,对全院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奖惩挂钩,促使教师把精力集中到教学上来,把能力体现到提高教学质量上去。这样打破原来论资排辈的套路,极大地激发了全校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工作态度、学校的教学秩序得到了极大的改观,打磨出了一批具有徐建院特色的名师,原院长肖仁政还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名杰出校长。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还通过完善制度,把参加专业实践作为专业教师晋级的一项硬性要求,并与经济待遇和职务晋升挂钩,引导和激励教师向着“双师型”方向发展。在自我培养的基础上,该院还十分重视从企业引进工程师充实教师队伍。目前学院“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2.2%。学院党委书记王旭善领衔撰写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著出版后,受到了专家的好评。
师德师风建设是内涵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教风促学风、以党建带团建、以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院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宿舍”、“文明食堂”先进单位、江苏省“四五”普法先进单位,连续三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和“江苏省文明学校”称号,2006年还被江苏省教工委确定为高职院校党建考核试点单位,受到考核专家的高度评价。
记者了解到,如今的徐州建院,教授和教授级高工达13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1.9%。在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已经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38.8%,有9名教师在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中任职,初步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观念较新、水平较高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有力地推动了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提高,连年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了优秀等级,2006年成为江苏省首批建设的重点高职院校之一。
精于产学研结合催生教学高质量
2005年4月,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南京三建、徐州一建、涟水职教中心等44家建筑类企业和学校成立了江苏建筑职教集团,进一步拓宽了产学研道路,为校企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形成生源链、产业链,密切了学院与企业和人才市场的关系。近年来,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市级以上科研项目60余项,打造了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学术团队,在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高教研究所获得“江苏省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荣誉称号。
2005年6月,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所成立了江苏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集研究所、建筑公司、学校实训基地等于一体,大力推广使用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节能建筑板材,让节能建筑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最近,建筑节能工程研究开发中心被授予江苏省“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先进集体”。徐建院还加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每年都投入不少于500万元,提升了实验实训的规模和层次,学院的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和煤矿安全技术实训基地,得到了中央和省财政的支持。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唯一的以建筑冠名的高职学院,为构建起建筑专业群,凸显建筑职教强势,10月20日,成立了全省高职教育第一个土木工程学院,这也是徐州建院首个二级学院。与此同时该学院又根据长三角、淮海地区对职业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对6个系的专业作了新的调整,形成了以建筑、信息、环保等专业为龙头,理、工、文、管等多门综合发展的专业体系,系、院、部总数已达13个,在高职建筑类的20多个专业中,已开设22个。
据学院袁洪志院长介绍,通过专业整合,学院将建筑类专业分成土木、设备、管理、艺术等四大类,并将重点专业和相关专业群进行归类,将建筑工程类专业集中整合成立土木工程学院,将建筑设备类专业集中整合成立建筑设备与环境工程系,将建筑管理类专业集中整合成立建筑管理工程系,加上原有的建筑与艺术系,不仅使各系专业带头人、广大教师能够集中精力、形成技术合力,更好地统筹专业资源,把专业办好、办强,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形成建筑专业的群体优势品牌,而且院校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建筑行业特色更加鲜明,逐步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对长三角和淮海地区建筑业的辐射力,占领培育建筑专业人才的高地。通过对近三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称职率为96%。袁洪志院长说,“十一五”期间,徐建院将力争建成以工为主、以建筑为主要特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办学规模较大、办学质量较高、办学特色鲜明、科技服务显著,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全国示范性高职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