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月16日消息:在江苏“两会”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就教育方面的热点话题,今天上午与网友交流。
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王厅长,您好!2005年是“十五”的收官之年,随着2006年新年钟声的敲响,“十五”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大家普遍关心的是,在过去的五年中,江苏教育系统取得了哪些标志性的或者是在全国领先的工作成果?
嘉宾:“十五”期间,江苏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果用一组数字表现,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省教育经费累计投入预计超过2100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预计达到1100亿元,均比“九五”时期增长了一倍多。
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各项教育改革顺利推进,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义务教育不断巩固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生巩固率均接近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97.2%和98.6%,幼儿教育普及率达78%,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4%。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不断提升。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由2000年的160万人增加到290.6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2000年的68.5%提高到89.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71%,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比例进一步趋于合理。
职业教育发展优势明显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数由2000年的25万人增加到55.5万人;在校学生由2000年的79.8万人增加到130.2万人。基本形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共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全省普通高校数由2000年的71所增加到115所。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由2000年的47.5万人增加到123.9万人。普通高考升学率一直稳定在70%左右。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数由2000年的21.7万人增加到26万人;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数从2000年的96万人次增加到128万人次。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3.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
如果用一组文字表示,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
一是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与制度。“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确立,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主要由农民负担的状况。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布局渐趋合理,全省13个省辖市均设有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综合性、多科性高校增加,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政府统筹、市县为主、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形成。办学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积极进行股份合作办学试点。鼓励和支持普通高中、职业学校通过“名校办民校”的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高校企业改制工作进展顺利。全省高校基本完成后勤社会化规范分离工作。
二是教育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各类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加快,高校已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职业教育积极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为加快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参与教育部组织的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资源建设位列全国第一,形成了一批具有江苏特色、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
三是教育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并举,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双边和多边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着力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教育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四是农村教育面貌发生深刻变化。重点推进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的系统工程,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实施“三新一亮”工程,实施“六有”工程,实施“校校通”工程。这些工程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跃上一个新的平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大大缩小。多年来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我省农村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提高新时期。
五是高校优质资源建设成效显著。过去五年中,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发展速度、办学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在办学规模增长的同时,基本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内涵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积极探索以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学校还本为主的投融资模式,以新建扩建校区为主要特征的高校大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高校基础能力明显增强。
六是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高。实施人才强教战略,不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广大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受到社会尊重。加快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完成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过渡。加强师范教育和在职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高。
主持人:从总体上看,“十五”期间,是江苏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教育发展环境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教育发展基础是历史上最雄厚的时期,教育发展机遇是历史上最多的时期。回顾“十五”时期江苏教育改革发展历程,您觉得有哪些重要经验值得总结?
嘉宾:总结“十五”期间江苏教育的工作经验,我觉得有以下几条至关重要:
一是必须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十五”时期,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发展全局,以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积极构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优质教育体系,大力实施教育均衡化、教育多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战略,各项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是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科教兴省作为第一战略,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2005年6月,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我省建设教育强省的奋斗目标,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为全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发展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积极谋划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经费优先保障,资源优先配置,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十五”时期,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关键一条就是我们抢抓机遇。由于抓住机遇加快高校新校区建设,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实现了高等教育在“十五”时期的超常规发展,奠定了在全国的高教大省地位;由于抓住全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利契机,加快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全省职业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日益突出;由于在实现“两基”目标后,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使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大幅度上升。
四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根据党的十五大确立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在大力发展独立设置民办高校的同时,率先鼓励普通高校试办民办二级学院,鼓励高校采取选择性计划招生,鼓励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名校办民校”,进一步增加了优质教育资源,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
五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全省教育系统切实转变机关职能和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开拓进取,勇于实践,深化高考制度改革,规范教育收费,规范办学体制改革,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力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做好外来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主持人:您在前不久结束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曾经语重心长地抬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好的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看到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想知道当前江苏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嘉宾:客观地说,当前江苏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投入不足仍然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我省教育投入虽然总量逐年有所增加,但各类教育生均经费偏低;省级财政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市、县财政对教育投入相对不足,部分地方没有完全达到《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要求。由于教育投入不足,部分学校债务沉重,运转困难。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主要矛盾。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不断提高,对于优质教育需求越来越突出,目前缺乏有效的调节政策。
三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高,对经济建设发展的支撑能力还不强;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为“三农”服务成效不够显著。
四是教育优先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然面临许多困难,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倾向仍然广泛存在。教育改革的体制性障碍较为严重,向纵深层次推进困难较大。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的问题,有的是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逐步解决。
主持人:2005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全省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您代表省教育厅提出了江苏“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江苏教育“十一五”的目标愿景是什么?您和您的同事们是基于什么样的思想制定这个规划的?
嘉宾:在综合分析教育发展现状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我们从事业发展规模、教育体系构建、办学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我省“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个总的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教育结构明显优化,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教育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增强;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得到巩固,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十一五”规划作了重申,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完整性。同时确定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三个核心指标: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达到9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制定这样一个发展规划,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以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为主要动力,以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为重要支撑,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推动知识贡献、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为重要使命,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分类指导,以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健康、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富民强省、推进“两个率先”作出贡献。
主持人: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应当说,江苏教育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目标愿景。但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愿景,并非一日之功、举手之劳。为此,江苏教育系统在“十一五”期间重点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嘉宾:是的,我们自知“任重而道远”。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以学前教育为重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二是构建以学习型社会建设为载体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覆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规划,整合全社会的各种文化教育资源,发展各类学习型组织,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三是构建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导向的优质教育体系。教育要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必须最大限度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平台,提升区域教育资源整体质量。
第二,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一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部省共建、省市共建高等教育的体制,扩大地方政府统筹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权力。二是加快办学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同时政府办好一批示范性高中、职业中学和幼儿园;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股份制办学,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三是深化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妥善解决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矛盾,保证合格教师“进得来”,不合格教师“出得去”。全面推进教职员工聘用制。建立与工作业绩和创新成果相关联的激励机制。四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积极推进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
第三,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德育为先、素质领先”的要求,全面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式;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青少年成长全过程的指导和管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招生制度改革,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二是大力推进均衡发展。继续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位置,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继续加大对苏北苏中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不断缩小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在坚持均衡发展的同时,鼓励和支持苏南及经济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步伐,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三是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多种形式提升教育资源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创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作用的机制,建立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教育保障体系。四是切实维护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各类群体接受教育的权益和平等的机会。进一步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高水平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有效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第四,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一是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建设好1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全面改善职业教育院校办学条件。二是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做强做优职教园区、职教集团和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逐步形成江苏职业教育集约发展新优势;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积极探索建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完善技术岗位就业准入制度;深化各类职业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建立弹性学制,积极推行学分制。三是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为富民服务。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为促进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服务。
第五,高水平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十一五”期间,除引进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外,原则上不再增设新的高校,集中力量办好现有高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要以建设20所高水平大学、120个国家级和200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带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牢固确立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六,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规划和建设教师教育基地,改革教师教育模式,全面提升教师教育层次和新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坚持以师德为先,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我省从教,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和学科梯队建设。加快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企业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职。重视民办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
第七,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省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吸引国外学校来江苏合作办学,推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鼓励和支持我省重点高校与国外知名高校强强合作、强项合作。推进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建设一批国际办学基地和教师培训基地,主动参与国际教育服务的竞争。改革和完善出国留学的选派和管理制度;扩大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招生规模,提高留学生层次。
第八,着力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紧紧抓住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机遇,加快高校科研基地建设,整合高校优质资源,大力开展自主创新项目研究。积极推动高校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高校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共建研究、开发、转化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原始创新和技术研发力度,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改革和完善高校科技成果推广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高校科技创新评价和激励政策。大力推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程教材和研究基地建设,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及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建立一支与教育强省相适应的教育科学研究队伍,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为教育创新服务。
主持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我们知道,这些年来,江苏各地进行了很多的努力,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请问,在新的一年里,江苏怎样在素质教育上有新的实质性突破?
嘉宾:2006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要有新的思路。去年,中央领导对推进素质教育作了重要批示,全国掀起了素质教育大讨论的热潮;我们会同中央教科所、南通市人民政府在南通召开了素质教育研讨会,李源潮书记、王湛副省长均到会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省领导的批示和讲话精神,根据“德育为先、素质领先”的总要求,坚持重实践、重过程的原则,从素质教育的基础设施抓起、关键环节抓起、保障条件抓起,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开创全省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坚持德育为先。根据教育部部署,2006年将作为8号、16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年。各地各校要认真研究扎实推进的措施和办法,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真落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十项规定,进一步规范教辅用书的管理;开展专项督导,重点解决好中小学“开齐开足课程、不任意增减课时”和“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学校加班加点”这两个突出问题。根据全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和省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意见精神,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程”、“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建设工程”、“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工程”、“大学生健康成长温暖工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工程”和“高校综合育人环境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积极稳妥地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着力于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坚持素质领先。要以育人为本,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大力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审美教育,从根本上改变重智育、轻德体美育的倾向。要结合江苏实际,着力于提高整个未来江苏人的综合素质,将培养有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优精神的“三创”型人才作为“素质领先”的重要内涵,逐步形成江苏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特色。
坚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续推进和不断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水平。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农村村小特别是教学点课程改革的指导,着力在农村课程改革师资、资源的建设和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农村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积极有序地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研究制订与高中课改接轨的高考改革方案,引导高中课程改革的健康进行。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小升初”免试入学,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考试的管理。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完善中考制度改革,推动各地在实行等级记分、综合素质评定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健全素质教育的良好导向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要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主持人:去年底,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中央将下大决心、斥巨资,彻底改变以往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责任不清、保障范围较窄、保障水平偏低、发展相对落后的面貌,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给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请问江苏在这个方面有何具体的举措?
嘉宾: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通知》精神,积极配合财政部门,精心组织实施,扎扎实实地把这项改革落实到位。根据我省的部署,今年全省将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全省财政将增加投入20亿元。我们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免补费政策,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
加快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去年,我们研究了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意见,并制定了小学和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今年要按标准要求抓好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今年将全面完成“六有”工程建设扫尾任务,启动农村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器材、理化生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四项“配套工程”建设,把所有初中建成合格中学;到2007年把所有农村小学建成合格小学。
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要全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全省教育系统要完成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0万人的任务。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技能。加大农科教结合力度,大力推广农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技术辐射,促进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继续做好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将免费发放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课本的范围扩大到苏中地区,增加到80万人。进一步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动苏北、苏中地区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的落实。加大职业教育扶贫助学力度,支持3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增加大学生奖助学金,奖励和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万名。要通过多种渠道,确保每个困难家庭的子女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扶持困难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确保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
建立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制度。近年来,我省不少地区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但从总体上看,区域内教师流动仍只停留在少数试点阶段,效果不很明显,主要是教师流动政策在目前受到经费、编制、生活等因素的制约。我们要认真研究教师流动和交流帮扶的各种政策,大力推进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任教。城市、县镇公办学校教师有义务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至少任教一年,并作为晋升高级职务、参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新聘任的教师要安排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任教。从今年开始,每年从城市和苏南地区安排1万名骨干教师到苏北农村支教,选聘1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设立支教教师岗位津贴,奖教兴农。落实优秀大学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后到苏北农村学校任教后的助学贷款减免政策,落实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后的高级职务晋升优惠政策。
启动县(市、区)教育现代化评估工作。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为此,我们组织制定了《2006—2010年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这个指标重在引导县(市、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区域教育的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今年将启动县(市、区)教育现代化评估工作,鼓励苏南和有条件的地区积极申报评估,通过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发展,进一步推进各级政府优先发展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主持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较而言,职业教育无论是在受重视的程度还是在发展的力度上都普遍不如普通教育。在新的五年规划里,江苏如何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促进全省职业教育有一个新的发展?
嘉宾: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我们将有这样几个动作:
一是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将在全国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和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的规划和我省职业院校的实际,今年我省将启动建设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1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并争创国家级示范性职业院校。通过实施这个计划,大力提升示范性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省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二是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实施200个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按照《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认真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省里将加大投入力度,主要以奖励方式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各地也要按照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程。对苏北经济薄弱地区县职教中心校建设,省里将给予重点支持。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实现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使其成为我省职业教育体系的新亮点。
三是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职业教育要做大做强,必须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和鼓励创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走集团式、集群式、集合式的发展之路,加快形成职业教育发展新优势。要进一步创新体制和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多元发展职业教育。各地要积极探索、大胆试验,盘活资源、激发活力,调整布局、整合力量,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
四是继续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职业院校要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紧密结合生产服务一线对人才的要求,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加快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和企业实习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全面启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核心,调整职业教育课程。进一步提升学校专业开发能力,跟踪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改造专业,建好示范专业,积极发展为新兴产业服务的专业。
主持人:江苏高等教育在全国一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这种优势更多地体现在数量和规模方面。在新的发展时期里,江苏如何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嘉宾: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重点实现内涵发展,是我们的新的努力目标。为此,我们一是加快推进高校新校区建设。各高校都要认真做好“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确定学校发展方位和目标,确定发展特色和重点,确定发展规模和阶段任务,确定需要建设的重大项目。为集中精力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今年必须加快建设高校新校区,大部分高校要基本完成新校区建设任务。正在建设的高校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加快建设,千方百计确保建设质量。大力推进高校老校区置换工作,力争今年完成大部分高校老校区置换工作。省政府已经明确,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化解教育债务问题。
二是加快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要全面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扎实推进“985工程”、“211工程”和省重点高校建设。抓住今年国家重点学科遴选申报的机遇,进一步抓紧建设,做好申报组织工作,争取在这一轮遴选中取得新的突破。组织遴选200个“十一五”省重点学科。加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制订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完善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管理和评价办法。
三是加快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各高校要切实把提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强化薄弱专业,加快发展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密切相关专业。继续加强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继续做好各种教育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以教学工作评估为抓手,引导高校夯实基础、强化内涵、从严治教、凝炼特色、争创品牌,全面提高教学工作水平。推动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工作,组织新一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继续推进高校教学联合体建设。加强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率先建成数字化校园。认真落实20万软件人才培养计划,多形式开展软件人才培养工作。
主持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江苏如何将师资队伍建设摆上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位置,扎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
嘉宾:我们深知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在“十一五”期间,我们一要抓紧制订各类教育新师资培养规划。各地要认真研究分析教师队伍现状,确定逐年补充新师资培养计划,省里将重新确定培养基地,分层落实新师资培养任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深化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更新教学内容、课程结构、专业设置,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采取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来读师范、当教师。
二要抓紧完善在职教师培训制度。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必须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力加强农村教师培训,结合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多方法、多模式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骨干教师培训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一线教师;组织城镇示范学校与农村中小学挂钩结对,加强对口学校间的信息、人员等方面的交流,推进对口学校联合开展教科研和校本培训;组织省内外优秀校长、教师、教科研人员到农村支教讲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提供支持,切实解决经费、编制、资源等培训中的突出问题,把农村教师的培训进修落到实处。
三要抓紧解决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矛盾。当前我省教师队伍中最大的问题是中学和小学师资不合理。由于生源波动的影响,小学教师普遍超编,中学教师缺编,该进的进不来,该出去的出不去,解决问题的难度很大。今年要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妥善加以解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履行对全县中小学教师的管理职能,加强辖区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解决教师局部性过剩的矛盾,首先要着力于系统内分流,积极协调编制、财政、人事等部门,力争在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富余人员提前退养和转岗分流等方面有一些政策突破。
主持人:体制问题一直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题。江苏如何破除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旧机制、旧体制的束缚,努力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长期性、深层次问题和矛盾?
嘉宾:我想,改革的问题还是要通过改革解决。为此,我们一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落实县级政府主要责任的同时,充分调动乡镇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积极性,合理确定省和市管理教育的责任。积极稳妥地做好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工作。加快职业教育学校和各类成人学校的调整,通过联合、合并、划转、撤销等方式,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办学活力。要按照构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化和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办学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教育体制创新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完善独立学院办学体制,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继续探索和完善多种形式的股份制合作办学。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清理义务教育阶段转制学校,完善办学政策,规范办学行为。
二要继续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组织力量深入调研,根据高校、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不同特点制定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按照资格准入、公开招聘、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强化教师岗位管理和聘任考核;开展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评聘工作,评审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300名。改革校长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完善校长负责制。根据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特点,制定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和用人机制,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职务评聘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改革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师范学校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管理方式。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把广大教师的内在积极性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起来。
三要继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与交流工作。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扎实的措施,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要吸引国际知名高校在江苏合作设置教育机构,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开展科技攻关,争取2006年有新的突破。每所高等学校要至少与一所相同类型的国外高校,对口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继续做好来华留学工作,扩大留学生规模;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吸引外国学生进行短期学习或修学旅行。积极推进与港澳台的教育合作和双向交流。继续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师国际培训,认真落实境外培训1000名教师的计划。
主持人:谢谢王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