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接受网络媒体集体专访
编者按:6月1日下午,由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互联网新闻中心共同主办的“全国网络媒体江苏教育网上行”专题采访报道的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
来自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14家网络媒体记者近50人出席了仪式。他们将于6月2日开始,前往南京、苏州、无锡、泰州、扬州等城市对江苏教育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进行为期6天的深入采访。
参加此次采访活动的网络媒体还有中国网、中青网、光明网、搜狐网、网易、腾讯、千龙网、东方网、北方网、浙江在线和中国江苏网。如此多的重量级网络媒体参与联合采访报道江苏教育,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以下是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在网络媒体集体专访时的讲话实录:
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目前我省城乡之间、南北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地区广大群众受教育水平和受教育机会明显落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村教育,坚持把农村教育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召开了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农村教育为目标,全面启动了推进中小学合格学校和标准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在协调教育资源配置上狠下工夫,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全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一、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使每一所学校都安全合格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省苏北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比较薄弱,上世纪80年代初实施“一无两有”工程时的校舍标准较低,经过近20年的风吹雨打,大部分成了新的危房。至2000年,全省共有危险校舍500多万平方米,其中C、D级危房420万平方米。面广量大的中小学危房,严重威胁着数百万中小学师生的安全,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000年10月我省明确提出,到2003年底要全面消除中小学危房,其中C、D级危房必须全部拆除,B级危房必须全部维修,新建校舍必须保证正常使用50年。2002年5月,我省又决定于当年底提前一年完成改造中小学危房任务。为顺利完成改危任务,我省财政安排7.5亿元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同时,我们采取全新的激励机制,实行以奖代补、奖优扶困、以奖为主的办法,从改危工作力度、工作进度、业绩大小等方面严格考核,大干给大钱、小干给小钱、不干不给钱,坚决纠正按上报危房数量补经费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主动消除危房的积极性。全省通过政府配套、减免规费、社会捐助以及盘活闲置资产等途径,累计投入危房改造资金20多亿元,保障了危房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改危期间,各地普遍建立上下级政府之间、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双线”责任制,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步、责任同负。为确保改危工作顺利进行,我们专门成立督查办公室,采取抓重点、多批次、拉网式督查方法,认真做好改前摸底、改中督促、改后验收工作。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凝心聚力,艰苦奋斗,攻坚克难,至2002年底,全面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学校校舍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危房改造结束后,看到整修一新的校舍,老百姓拍手称好,都讲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
二、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使各类教育资源都能优化整合
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中小学星罗棋布,办学水平普遍不高。特别是随着小学生人数不断下降,相当一部分村小呈萎缩状态,教师难配备,课程难开全,教育难管理,质量难保证。为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2001年我省全面启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全省统一规划,要求完全小学校均施教服务人口达1万人左右,初中校均施教服务人口达3万人左右。两年基本到位,最后一年扫尾。为确保布局调整如期推进,省政府划拨3亿元专项资金作为启动经费,同时各地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工程垫支、闲置资产变现、引入社会资金、银行贷款等途径,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仅2003年布局调整投入就达27.6亿元,保证了新建校舍和土地征用经费。各地都成立了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把布局调整作为大事、实事、要事,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抓紧抓实抓好,形成了以县为主、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组织协调机制。各地坚持把布局调整与巩固危房改造成果相结合,与中心村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相结合,与推进教育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做大做强做优中心校,引导周围农村学生向中心城镇聚集,为撤并村完小奠定了坚实基础,逐步形成了高中在城镇,初中、中心小学在集镇,定点校在中心村的新布局。
三年多来,全省小学从2000年的19110所调整到6548所,撤并小学12562所,撤并率达65.7%,校均施教服务人口达11301人。初中从2000年的2816所调整到2063所,撤并初中753所,撤并率达26.7%,校均施教服务人口达35870人。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基本完成。随着布局调整工作的推进,部分学生上学路途较远问题逐步暴露,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服务保障机制,才能不断提高和巩固布局调整的成果。我们通过保留必要的教学点,方便低年级学生上学;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区)为农村学生配备了交通车,专门接送学生。许多县(市、区)加大学生宿舍、食堂建设力度,在强化管理的前提下,广泛推行寄宿制,有效解决学生上学路远问题。由于各项配套服务措施完善,广大群众逐步改变“出家门进校门”的传统观念,由不理解、不支持,逐步发展到主动写信呼吁撤并学校。实践证明,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促进基础教育全面、均衡、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合民情、顺民意、得民心。
三、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三新一亮”工程,使每一间教室都窗明几净
农村中小学危房虽然消除了,但由于教育经费短缺,苏北包括苏中部分地区不少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仍然较差,很多教室存在破课桌、破板凳、破讲台、光线暗等“三破一暗”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这一情况,我省于2003年全面启动以“新课桌、新板凳、新讲台、电灯亮”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中小学“三新一亮”工程,用两年时间彻底消除农村中小学“三破一暗”现象,该工程被列为省委、省政府支持苏北地区发展的重要项目。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我们确定了实施“三新一亮”工程的三条原则:一是县里修旧的、省里补新的,修理一套旧桌凳,补送一套新桌凳;二是把“三新一亮”工程作为布局调整的配套工程,以县为单位,调整到位,建设到位,课桌椅到位;三是配套奖励,任务完成又快又好给奖励,奖励只给实物、不给钱。由于激励措施得当,上下齐心,争先恐后。同时,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各市、县、乡(镇)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确保全面完成所承担的工程任务;苏南与苏北对口支援把实施“三新一亮”工程作为重点项目;省、市一些挂钩扶贫单位将扶贫资金适度倾斜用于“三新一亮”工程;省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严格采购招标制度,严格质量管理,及时发送课桌凳。我们还专门制作了电视专题片《呼唤》,广泛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三新一亮”工程捐款捐物,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三新一亮”工程共投入4.2亿元。全省累计新增单人课桌凳290.7万套;累计维修单人课桌凳293.1万套、讲台4.4万张;通电并安装照明设备教室13.2万个。现在“三新一亮”工程全面完成,教室里破旧不堪的现象一去不返,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普遍赞誉。
四、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使每一个校园都卫生整洁
学校卫生工作是当前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非典”疫情的侵袭,更加暴露出农村学校卫生设施条件的落后。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卫生设施条件,为广大农村青少年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决定从2004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实现全省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校“六有”的目标,即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师生就餐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宿舍,寄宿生一人有一张床。“六有”工程,是继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和“三新一亮”工程之后,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农村合格学校的配套工程。“六有”工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睡觉、吃饭、饮水、上厕所、走路等最起码、最基本的办学条件,是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实施“六有”工程,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采用分层、分类、分项的办法逐步推进。今年上半年以来,我们着重抓好了5个县的试点工作。从试点的情况来看,“六有”工程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前所未有的拥护和支持。试点县的同志总结,“六有”工程有五个方面最为明显的好处:一是通过“六有”工程,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提升了学校后勤服务层次,老百姓更加愿意送孩子到定点学校上学,进一步巩固了布局调整成果;二是通过“六有”工程,学校抓紧改建新建学生宿舍、餐厅,添置床铺,使需要寄宿的学生都能寄宿、需要搭伙的学生都能搭伙,较好地解决了路远学生上学难问题;三是通过“六有”工程,学校有条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全托服务,既消除了外出打工家长的后顾之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四是通过“六有”工程,学校大力兴建开水房、购置饮水机、改建厕所,卫生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老百姓认为送孩子到这样的学校读书更为放心;五是通过“六有”工程,学校大力推进校园整洁美化,校园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校园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不少学校校园变花园,育人氛围更加浓郁。2005年,我们将在今年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中小学“六有”工程。为保证“六有”工程的顺利实施,我省已将其列入明年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省政府明后两年将每年投入3亿元资金支持“六有”工程建设。同时继续采取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充分动员和组织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六有”工程建设,争取在两年内全部完成既定任务,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跃上一个新的平台。
五、大力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使所有师生都能共享网上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落后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和我省实际,我们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建设标准,第一层次为网络教室,满足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要求。第二层次为建成覆盖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活动主要场所的局域网。第三层次为建成比较完备的校园网(数字化校园)。目前,全省已有3860所中小学实现“校校通”,2353所中小学拥有校园网,5239所中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中小学共拥有计算机46.3万台。教育信息化工程正在从城市推向农村,从苏南推向苏北。为使每一所农村中小学都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基本条件,我省决定将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列为明年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并投入3.5亿元专项资金,全面加快建设步伐。为此,我们还将通过加大地方政府配套力度以及采取南北对口支援、大型企业赞助、民间集资等途径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确保到2005年底全省基本实现“校校通”,2007年以前所有合格小学和合格初中都配齐计算机网络教室,苏南及沿江地区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域网,使所有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使所有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同时,切实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和网管人员的培训,使每所中小学都有能根据教学计划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合格教师,确保全省中小学开齐开足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六、大力实施扶贫助学工程,使每一名适龄儿童都能健康成长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谁能享受良好的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摆脱经济贫困首先必须改变教育落后,切实保障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长期以来,我省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和优秀生助学金、奖学金制度,不断加大扶贫助学力度。一是实施残疾儿童少年免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制度。2003年我省制定了《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教育试行办法》。从今年开始,对全省在特殊教育学校(班)就读的3.22万名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全部实行免费教育。二是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的救助力度。建立健全对家庭困难中小学生和优秀生的助学金、奖学金制度,采取适当减免学杂费、书本费、寄宿费等办法,减轻困难家庭的负担。近三年共安排省级义务教育助学金2900万元,使近8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益。今年,省有关部门还共同发起组织了“爱心助成才—2004行动计划”,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助学。三是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目前,我省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主要集中在苏南5市,大约有30万人左右,其中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占60%左右。我们切实强化当地政府的责任,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吸纳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入学。苏南各地都采取扩大乡镇中心校规模、向公办学校下达招生计划、减免入学收费、加强教育宣传等措施,尽量扩大现有公办学校吸纳程度。与此同时,切实加强对少部分社会力量举办的专门学校和少数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规范办学,确保质量。四是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阶段扶贫助学面。我省决定从2005年起,对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和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经测算,农村中小学贫困生约有48万人。其中免书本费每年共需1.1亿元,全部由省财政承担;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由当地市、县政府承担。五是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省设立职业教育助学金,资助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由学校负责推荐就业,努力做到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帮助一户家庭脱贫。此项工作全部由省重点职业学校承担。职教助学金采取发放助学券形式对学生进行资助,助学券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负责统一印制,学生凭助学券抵冲学费,省按照职业学校收取的助学券下达职教助学金。按照规划,2004年已安排职教助学金2000万元,资助1万人,每人每年资助2000元;2005年资助2万名学生,需4000万元;2006年资助3万名,需6000万元。以后每年稳定资助3万名学生。
七、大力实施教育对口支援工程,使苏南苏北教育共同发展
我省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区域发展的梯度特征明显。苏北五市不仅经济发展缓慢,教育基础也比较薄弱。“十五”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大力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努力促进苏北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加强政策指导,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建立了厅领导联系苏北教育基础薄弱县制度,省教育厅负责同志每人定点联系苏北的一个县,定期实地指导苏北11个联系点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布局调整、危房改造、教师队伍建设和控制流生等工作,帮助苏北地区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实际困难。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2001年起,省教育厅调整支出结构,筹措资金重点扶持苏北农村教育的发展;每年增加的基础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苏北农村中小学建设。四年来,除中小学教师工资专项转移支付外,省补助苏北五市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经费13.28亿元。明年省财政将安排10亿元解决苏北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助津贴不平衡问题。三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为切实减轻苏北农村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我们根据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制订了不同的“一费制”收费标准。同时明确规定,收取的费用要及时、全额拨给学校使用,严禁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截留、挤占、平调或挪用,保证了苏北农村学校的正常运转。四是组织和协调苏南五市对口支援苏北。除市对市外,县和大多数学校也结对帮扶,苏南地区除向苏北农村学校提供资金支持、派出骨干教师支教外,还捐赠了大量的电脑、图书资料、体育器材等教学设备。五是大力开展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今年,苏北地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0余万人次,其中历届回乡初、高中毕业生22万人次,转移输出劳动力20余万人次。2004年,苏北五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9.03%,比2000年增长了22.16个百分点。苏北教育迈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