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3日电(记者封硕)不到小韩村,就不知居委会建设的深度;不到河西,就不知全市居委会建设的热度。两个近在咫尺的居委会,在居委会建设工作中各自憋着一股劲,明争暗赛,比出了两个“明星”居委会。
宽阔整洁的水泥路纤尘不染,街巷两侧绿树成荫。暖风轻拂,家家门前的小草坪展露春意……在河西和小韩村行走,所到之处无论是主街道,还是小胡同,处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其实,河西和小韩村地处市区西南,距离市区较远,加上一条铁路长年相隔,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几年来村容村貌脏乱差的局面都不曾有什么大的改观。与其他居委会相比,这里似乎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刺激了河西人和小韩村人的心灵,在今年济源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同时,他们也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居委会建设。
“地理环境是一时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是可以改变居委会的生活环境。”河西村党支部书记李道法认准了这次发展机遇,并与两委班子统一思想,要使居委会建设工作走在全市前列,让更多的人认知、认可河西的环境。他多次召开动员会,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建设新居委会的工作中来,建游园,搞街道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达标,房屋统一刷新、架设自来水和煤气管道等各项工作逐一开展,使居委会面貌焕然一新。
明争暗赛、你追我赶,共同搞建设。与其仅有百米之隔的小韩村居委会,在看到河西开始大搞居委会建设后,也不甘示弱,先后投入100余万元资金,对居委会的大街小巷等基础设施进行了修复和完善。“在背街小巷搞亮化,这在其他居委会还不多见。”小韩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尹晓旗向记者“炫耀”道。在居委会建设的过程中,两个居委会干部还经常交流,互出主意,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每逢到办事处开会,尹晓旗总免不了和李道法谈论各自居委会建设情况。“河西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而且还要超过他们。”尹晓旗信心十足地说。
河西居委会并不怕小韩村的追赶,而且不少居民还主动到小韩村取经。平时一有空闲,一些河西居民就会到小韩村,仔细看看这里发生的新变化,认真对照自己的不足。更有些居民通过对比,毫不客气地对居委会干部提出了本居委会存在的问题。对居民的这种做法,李道法颇感欣慰。他高兴地说,这才叫全民参与,全民搞建设,有了这样素质的居民,还怕什么工作搞不好?
对于现阶段所取得的可喜成绩,并非河西人和小韩村人追求的终结,而是良好的开端。让文化成为提升农民素质的载体
河卵石铺就的路边河道显得古拙自然,造型别致的路灯透出高雅气派,“时空隧道”、商业步行街、“文化长河”……无不显示出这里的品味和气魄。在位于济源西部偏远山区的下冶乡文化广场,记者的感受却是和城市没有两样。农民们在这里休闲、娱乐,接受文化的熏陶。60多岁的农民陈占青领着小孙子在广场文化墙上观看二十四孝图、三十六计等知识,他说劳动之余非常喜欢来这个广场,到这里感觉视野很开阔,心情也不错,而且可以学到不少知识。
在济源,类似这样的文化广场并不少见。近年来,该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依托,突出农村精神文明的机制建设、主体建设、基础建设、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努力让文化成为提升农民素质的载体,使广大农村处处呈现出文明和谐的新景象。
该市把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建设列入文明乡镇、文明村创建的必要条件之一,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在全市十六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全部设立了文化服务中心,并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确保农村文明建设有领导负责、有人员机构、有工作机制。
在大峪镇桐树岭村,只见文化大院里草坪绿如茵、健身器材列成排,农民们在这里健身娱乐,不亦乐乎。克井镇柿槟村的文化大院内,图书室、舞厅、电教中心、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场所一应俱全,村民李玉梅告诉记者,忙碌了一天,晚上到文化大院跳上几曲,既达到了健身的目的,又加深了邻里之间的感情,觉得心情特别舒畅。在双桥街道办事处河西居委会文化大院,回廊、草坪、绿树、鲜花点缀其间,显得生机勃发,这里还有喷泉、舞池、健身器材等。居民们告诉记者,以前由于文化大院没有游乐设施,许多居民大都还沿袭着旧有的生活方式,茶余饭后主要是看电视、聊家常、打牌搓麻。去年12月份,游乐设施投入使用后,群众们学会了健身操、交谊舞、太极拳,每天在广场上活动的人足有300余人。
据了解,目前济源全市16个乡镇、办事处已建成12个文化广场,其中50亩以上的文化广场4个,30亩以上的文化广场6个,累计总投资达3200万元。全市527个行政村尽管已有一半以上的村建成了村文化大院。市文明办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从全市选出村两委班子组织有力、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群众文化活动踊跃的26个村级文化大院,组织现在的省级文明单位,按照新制定的《全市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标准》要求,定点帮扶、择优扶强,建设一批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文化大院,以更好地促进济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里的儿子请不动我了”
坡头镇狄沟村,乡间绿草如茵,树木葱茏,景色怡人,空气中飘浮着草香和麦香混杂的气息,那般清冽和芳香。记者的眼前一亮:绿树环抱,水泥路面的街道笔直洁白,路两旁的硬质排水沟干净利落,排水沟旁的小树平整翠绿。白墙、红瓦的农房与绿树、蓝天相映……如置身水墨丹青的画境中。
“大娘,我将近一年没到咱村了,这村里的变化可真大呀,干净、整洁得让人都认不出来了!”在村口,我碰到了刚从菜地回来的李大娘。
李大娘咧着嘴笑了,打开了话匣子:“可不,这变化太大了!以前,成堆的垃圾满村都是,一到夏天,苍蝇直往脸上飞,轰都轰不走;一到雨天,地上又湿又脏,钻在家里不敢出来。前些年,我和老头子呀,一年中有10个月都住在城里的大儿子家,就图个干净敞亮。现在,咱村里垃圾有了统一的堆放地点,水泥路也修了,排水沟也挖了,路两旁还栽上了树,又干净又美观。村里山好水好空气好,一点儿都不比城里差。村里和城里一个样了,我还去城里住啥,在村里还能和老姐妹们拉拉话。城里的儿子请不动我了,还有点儿不乐意!我打电话告诉他,傻儿子,你替妈高兴还来不及呢,这日子越过越滋润了!”
李大娘的感受是我市加快推进农村环境建设,构筑城乡一体化的一个缩影。为了缩小城乡一体化的差距,我市开展了“扮靓城市、清洁农村”活动,加大农村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我市出台政策,规定垃圾处理厂5公里半径以内的乡村,垃圾处理实施“村收集、乡镇运输、市处理”。在此范围外的乡镇,集中建设小型垃圾无害化填埋厂,对垃圾进行卫生填埋,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的问题,有效地解决垃圾围村、围城的现象。同时,我市还大力推进森林进村,在田边、河边、山边、路边的“四边”绿化植树。2005年以来,我市新增绿化面积3.5公顷。
5月1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的负责人说:“实施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在农村普及城市文明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助推器。济源市在城乡一体化工作中,借着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积极推进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公共服务能力的全面突破。一是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如在广大农村实行通水、通路、通气、通广播的“四通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环境建设等。二是大力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等。三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要全市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以为彻底改变农民因医疗和教育而导致贫困的问题。通过这些措施,我市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公共设施匮乏,服务落后的现状,在农村普及了城市文明,彻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我们相信,居住环境、就业保障、教育卫生等鸿沟将会在城乡一体化中渐渐隐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