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在国家扩大内需中的增长空间潜力巨大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7年04月09日 12:49:40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国家“十一五”规划均强调了扩大内需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旅游业是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是国家扩大内需的热点领域。回顾过去,旅游业已经为国家扩大内需做出了积极贡献;展望未来,旅游业在国家扩大内需中依然具备很多的优势和潜力,旅游业应该也能够为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旅游业已经为扩大内需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旅游者消费对扩大内需的贡献。消费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最为直接,旅游消费主要表现为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的消费。2005年由入境过夜旅游者消费共创汇293亿美元,占当年对外贸易出口额的3.9%。2005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765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国GDP的5%;国内旅游收入5286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3.45%。黄金周旅游直接激发了居民消费潜力并带动了相关行业发展。从2000年“十一”至2006年“五一”的17个黄金周共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708亿元,并带动民航实现客运收入277亿元,铁路实现客运收入201亿元。

  (二)旅游要素投资对扩大内需的贡献。由旅游要素投资带来的扩大内需效应主要表现在拉动其他行业投资、直接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截至2003年底,中国旅游业吸引海内外资金的总体规模为8600多亿元,根据测算,旅游业每投资1万元就可创造1个就业机会。由于农村地区的旅游投资产出快、劳动力价格低廉,农村地区由旅游投资带来的就业人口增加比城镇更为明显。北京十渡镇发展旅游业以来,全镇从事各类民俗旅游业的农户达2380户,占总农户的60%。从1998年开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工作直接推动了我国37%左右城市(其中多为大中型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建设。辽宁盘锦市“创优”过程中由旅游业发展直接推动城市绿化、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2005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6亿元。

  (三)旅游就业对扩大内需的贡献。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直接就业1人带动间接就业4.3人,但我国旅游业劳动密集型特征较为明显,带动就业人数相比其他国家更为显著。2005年末,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800万,间接从业人员近4000万,约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旅游业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估算旅游业累计脱贫人口600万左右。四川阿坝州近年涌现的271家“农家乐”,直接从业农民1184人,带动从业和从事原材料供应的农户达3000多户。农民旅游就业后,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扩大了农村消费市场。云南大理喜洲镇农民开发旅游后,人均收入提高到4200元以上,部分善于经营的农户已经购买了小汽车。

  旅游业之所以能够为国家扩大内需做出积极贡献,是和旅游业相比其他行业的一些优势特征分不开的。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旅游需求的频率高、重复性强,很容易转换成现实的消费需求;旅游体现在对最终消费的拉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较为明显和直接;旅游业关联度高,易实现“一业兴而百业旺”;旅游业是绿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着独特优势等等。

  二、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还有着很大的增长空间

  2005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700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2004年城市居民家庭为37.7%,农村家庭为47.2%),根据国际经验,目前我国已经达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临界点,预示着我国消费的增长空间巨大。目前中国居民家庭中最终消费服务如文化、体育、旅游、餐饮、家政、物业管理等,不仅所占比重偏低,而且产品与市场相对狭小。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仅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28%,预示着居民服务性消费将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空间。同时,目前居民储蓄率高达46%,居民储蓄存款15万亿元左右,表明居民的潜在购买力较强。由此可见,我国居民消费的潜力非常巨大,但目前受到房价、教育储蓄等诸多制约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而旅游消费的特点决定了对于释放这种潜力有着明显的作用。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上的增长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在闲暇时间上的安排与调整方面。宏观经济学曾经论证过健康的闲暇活动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中国黄金周的实践也证明了对于闲暇时间的有效安排能够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当前黄金周演变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说明了由黄金周所拉动的消费空间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一是黄金周有向“黄金月”演变的趋势,拓宽了黄金周的时间范围;二是旅游休闲逐步成为假日生活主流,拓展了黄金周的空间范围;三是黄金周期间的游客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旅游对于刺激城市八小时外的消费也有着积极作用。上海国际旅游节晚上的花车巡游吸引了无数市民走上街头,由此带动了购物、餐饮消费的急剧增长。深圳世界之窗景区上演的大型晚会不仅吸引了无数游客,也吸引了众多的本地居民。因此,以旅游为切入口,有效整合和利用闲暇时间或对现有的闲暇时间进行调整,合理安排契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公休假制度对于扩大内需有着重要意义。

  (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我国旅游发展所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农村旅游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旅游业扩大内需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实践证明,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避免了部分农村由于缺乏整体规划而导致的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由于旅游是最终需求,因此针对旅游发展的投资不易发生产能过剩现象,便于形成农村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旅游业还是可循环利用的资源节约型产业,农村旅游发展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旅游业带动了部分农村的特色农业发展,广大游客通过旅游的途径购买特色农产品,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发展旅游业还就地转移了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与广大游客的沟通交流也开拓了农民眼界,增强了消费信心。

  (三)在提供满足需求的社会高端产品方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目前占城市居民10%的高收入阶层占有全部城市财富的45%。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在没有合理投资渠道和合理消费渠道的前提下,高收入阶层一般的选择是将钱存入银行。从当前的现实情况看,市场调节机制虽然使得一部分厂商注意到提供一些面向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品如高档商品房、汽车等,但总的来说高档品的供给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同时,传统的节俭观念和社会对富裕阶层的“敌视”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值得注意的一个动向是中国高收入阶层近年来在境外高消费的趋势增强,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的内需外漏和服务消费挤出。AC尼尔森与世界免税协会(TFWA)最新的调查反映中国游客境外平均购物消费高达987美元,超过了日本和美国。2005年美国运通公司的“中国富裕人士旅行行为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富裕旅游者在境外购物的花费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活动的花费,购选物品主要包括手表、珠宝、化妆品、时装等。澳大利亚、瑞士和法国旅游部门的统计也都证明了这一事实。高收入阶层愿意出国观光购物既无可非议又不可阻挡,但也从一个侧面既反映出目前国内相匹配的消费品供给不足,也说明了部分境内奢侈品的价格昂贵。奢侈品明显的境内外价格差异迫使很多高收入阶层利用频繁出国的机会在境外购买。目前国内由于生产能力的限制和品牌营销的时间较短,短期内还无法提供完全满足需求的同类奢侈品。旅游产品却不同,国内完全可以提供适合高收入阶层消费的高端旅游产品。高收入阶层一般追求彰显社会地位的活动,高端旅游能够做到个性化、特殊化安排;高收入阶层一般喜欢冒险和特色,高端旅游产品包括了狩猎、探险等高级旅游活动;高收入阶层一般追求闲暇时间内的最好休憩,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可以提供满足个性需求与完美环境的一流组合。

  (四)在引导“休闲”从社会形态向产业转变方面。广义的“休闲”包括了旅游、文化、体育等诸多领域。目前,休闲业已成为欧美国家重要的经济产业,美国休闲联盟(ARC)和其他休闲产业组织还共同起草了《2005美国户外休闲政策法案》来促进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休闲”在我国强调的作用还远远不够,除了受传统观念和现时国家生产力的限制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现有休闲形态的引导和统筹。旅游业已具备了相当的优势,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出席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时就将旅游业摆在了与休闲相关产业的首位。旅游是人类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不管是旅游还是休闲活动都是人从物质环境的压力中解脱出来,按照自己喜爱并认为有价值的方式生活。旅游业与休闲业本质上都属于消费产业,其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和人民生活质量均密切相关。经过20多年发展,中国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产业要素进一步健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已经建设成世界旅游大国。同时,旅游业还是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市场驱动力强,带动力足,基本具备了国外休闲产业的诸多产业特征,对于促进休闲业发展和扩大内需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在优化政府与企业的公共福利性开支方面。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从1999年的13.9%上升到2004年的19.3%,2004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利润总额是2002年的1.9倍。与之相对应的是政府在重型工业和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大大增加,但由政府和企业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则明显不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支出应该包括娱乐文化事务与服务。根据日本等国的经验,由政府支出一部分公共财政来推进政府和企业的旅游消费对于扩大内需有一定的作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就通过鼓励居民出境旅游来缓解巨大的贸易顺差问题。根据美国马斯格雷夫理论,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长,私人消费形式将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私人消费品的补偿性公共投资的地位更加重要,而旅游便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补偿形式。如今美国约有50%的公司采用奖励旅游的办法来奖励员工;英国商业组织的奖励资金中,有40%是以奖励旅游方式支付给员工的;在法国和德国,奖励资金中的一半以上是通过奖励旅游的形式支付给员工。因此,尽管旅游事务与服务不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以国民素质教育产品或爱国主义教育产品的形式纳入到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中,有利于优化政府和企业的公共福利性开支范畴,从而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同时,旅游还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性休闲活动,具有唤起生活热情、激发生活情趣的现实作用,近年来将旅游纳入政府和企业消费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人民的喜爱。

  (六)在奥运会和世博会前后有效引导人员流动方面。根据《北京奥运旅游行动规划》的预测:到2008年,北京入境旅游者将达到440万人次,外省市来京旅游者将达到1亿人次,北京市民在京游将达到4800万人次。根据上海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国内参观者将达到4800万人次,上海市民在沪游将达到500万人次。这么大范围的人流流动将直接带动国内交通、餐饮、商业等诸多行业的商机,将会为扩大内需做出重要贡献。17个黄金周的正常运转证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妥善处理好上亿人次的集中性流动。在运转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条块结合式的假日公共服务协调管理机制与工作制度并发挥了良好效益。奥运会和世博会期间的流动人口主要是旅游流,因此发挥旅游部门在这方面的优势并成立类似的协调机构,将有利于发挥好旅游流动对扩大内需的作用。

  从1998年旅游业被确立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开始,旅游业就和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等共同承担了国家扩大内需的重任。当前,旅游业只要善于找准并有效利用好未来的增长空间,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就能在国家新一轮的扩大内需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 马海鹰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连冬雪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