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为黑龙江发展指明方向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7-02-17 17:42:07
 

  1978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同志在圆满结束对朝鲜的访问之后,视察了黑龙江。在黑龙江的两天时间里,他不顾旅途劳顿,参观、视察了大庆油田,详细了解了油田的发展状况,并做出重要指示;在哈尔滨花园邨宾馆听取省委领导汇报工作,发表了高屋建瓴、寓意深刻的讲话,对当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为龙江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一些打砸抢造反分子钻进干部队伍、领导班子中。当时,全省正在拨乱反正,深入揭批查“四人帮”帮派体系,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把那些打砸抢分子、派性严重没有改正的人,本领不大的人从领导班子中换掉,不留隐患;要把被“四人帮”迫害的老干部请回来,老干部的任务是培养新人。他还特别重视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他说,管理一个企业没有一股劲不行,年纪大的稳重有余,冲劲不足;要从中青年干部中、技术干部中懂行的提一些。他认为,年轻干部有朝气、有活力、有魄力,只有他们充实到党的队伍中来,才会使党的事业充满生机。否则,会后继无人。字里行间,显现了邓小平同志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龙江经济的发展水平。邓小平同志十分关心龙江的农业发展。省委汇报为增加粮食产量,决定通过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对此,邓小平同志指示,大面积开荒要慎重,荒地可以开,但开的方法要研究,不要因开荒而破坏自然规律。当听说黑龙江1976、1977两年受灾,粮食挖了库存,他立即提醒说,农民的口粮不要减,减口粮伤元气,建国以来的教训太多了。邓小平同志希望农村搞多种经营,通过养牛等方法,提高农民收人。根据黑龙江省土地面积大、土质好的特点,他建议黑龙江省在全国第一个实现机械化,为其他地区做出榜样。这些指示针对性强,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战略性的指导意义。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多,规模大。对于农场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同志赞成省委曾经提出的“农场要工业化”的观点,认为农业最终要实现工业化。他指出,农场不仅要生产粮食,还要变成工农业联合企业。黑龙江垦区没有辜负邓小平同志的期望,在建立商品粮基地的同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农工商联合企业,使垦区经济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当了解到黑龙江7、8月份工业生产下降,有原料问题,也有按劳分配方面问题时,邓小平同志接过话题说,分配政策值得研究,不能搞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害处太大了。;要把按劳分配原则落到实处,就要实行奖励制度。对管理好企业,为国家贡献大的人应给予奖励,以刺激技术水平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邓小平同志的谈话切中时弊,强调了搞平均主义是企业生产下降,人们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所在。邓小平同志敢于触及社会矛盾,言人所不敢言的非凡胆略和理论勇气,震撼和教育了广大干部。邓小平同志还对旧的体制提出批评,指出,我国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基本上是从苏联学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人浮于事,机构重叠,官僚主义严重。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建设,总的来说是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需要。针对我国长期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他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也要扩大基层企业的权力。比如大庆,它引进的设备,从头到尾应该由大庆自己负责。这些内容孕育着邓小平同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诠释了他所具有的开拓创新精神。

  邓小平同志还十分重视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他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企业管理的好不好大不一样。技术我们是落后,但能不能掌握,要靠我们的努力,我们要从头学起,要大量的培训,包括工人。同时,他还提出要重视教育,重视科学研究,要吸收外国管理企业的经验。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吸纳新事物、新经验的博大胸怀。

  邓小平同志视察黑龙江的讲话,内容丰富,蕴含着广博深刻的思想与远见卓识。这些思想对澄清模糊认识,解决现实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舆论准备。同时,也犹如指路明灯,为龙江经济的正确、健康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作者:    来源: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 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