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黑土 春暖北疆—邓小平七次视察黑龙江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7-02-17 17:42:07
 

  邓小平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核心,一直关注黑龙江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邓小平于1958、1959、1960、1961、1964年5次到黑龙江视察工作,为黑龙江的工农业生产、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使黑龙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1978年9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视察黑龙江,阐述了解放思想、改革体制、破除平均主义和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步伐等重要思想,为黑龙江实现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及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1983年8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又一次来到黑龙江,他的亲切关怀,使全省人民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黑龙江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步伐。

  邓小平先后对黑龙江的7次视察,为黑龙江的建设与发展确定了战略方向,制定了大政方针,成为黑龙江的宝贵精神财富。他高瞻远瞩、雄才大略的领袖风采,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心系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热情。邓小平虽然离开我们七年多了,但他对黑龙江的关怀与期望,将同他的光辉思想一起,永远铭刻在黑龙江人民的心中,成为黑龙江开拓进取、奋发向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巨大动力。

  一、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搞好国有企业

  经过“一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黑龙江初步形成了以苏联援建国家重点工程为核心的基础工业框架,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在整个国民经济格局和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邓小平多次来黑龙江,亲自指导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并作出很多重要指示。

  1958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首次视察黑龙江省。10日,他来到国营和平机器制造厂、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和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在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邓小平视察了机械加工车间,并与“马恒昌小组”成员亲切交谈,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11日,邓小平视察了第一重型机器厂、齐齐哈尔钢厂和国营华安机械厂。在第一重型机器厂,邓小平视察了热处理、粗加工和炼钢等车间。在我国第一座先进的大型特种钢厂——齐齐哈尔钢厂,邓小平走进轧钢车间,登上二辊可送式825初轧机操纵台,仔细地观看。他看完轧机轧完一个钢锭后,感觉意犹未尽,又回转身面对轧机后方,看着钢锭从加热炉出来,一直目送到钢锭轧制完了。看完这道工序后,他详细询问了初轧机的性能和使用情况。当他得知初轧机上还有“主副”操纵手时,便逗趣地说:“噢,还有‘主副’!”并上前与两位操纵手热情地握手。在浮动式800吨剪断机前,邓小平听了有关这台机器的性能、技术情况介绍后,马上关切地问:“咱们工人能自己掌握这台设备吗?”当得知工人不仅会使用这些设备,而且还能维修时,他非常高兴。在视察280小型轧机时,轧钢车间主任向邓小平介绍了这种小型轧机的特点,他听说这种小型轧机全部采用液体磨擦轴承,可减少轧辊在轧件时的跳动,并且这种轴承耐磨性强,如果保养好每套可使用8年时,邓小平叮嘱一定要好好使用保养。在液体磨擦轴承清洗车间,邓小平仔细看了轴承备件后,停在小型成品机列前观看。这里轧件经常爱出故障,轧件在以每秒7米的速度经过正反围盘时,常容易跳出槽来,造成轧件报废。正在邓小平认真观看时,一根烧得通红的轧件一下子从围盘里窜出来,幸好那个轧件钢种较软,没窜出去多远,一位轧钢工人飞快地用钳子夹住,迅速地把它送进轧辊导管内,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而邓小平却神情镇定,不住地夸奖这位工人动作麻利。在成品车间,邓小平面对排列整齐的一堆堆等待上交国家的各种钢材时,感慨地说:“这都是我们国家搞建设的急需物资啊!”话语间流露出对钢厂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肯定。在国营华安机械厂,邓小平视察了产品生产车间、产品陈列室以及职工生活区。他针对工厂建设和生产条件艰苦的情况,指示厂党委不仅要抓生产,还要安排好职工生活。

  9月13日,邓小平视察了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和哈尔滨锅炉厂。在哈尔滨电机厂,邓小平来到工人中间问寒问暖,鼓励工人们为建设新中国出力献策。在电机厂,邓小平认真听取了厂领导的工作汇报。当他得知工厂已投产6年多,正在生产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和7.2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时非常高兴,指示厂领导要尽快把电机生产搞上去,并提出1959年产量达到450万千瓦的目标。汇报结束后,电机厂的同志邀请邓小平为厂报题写报名,邓小平欣然允诺。在他结束这次视察临上火车前,将写好的“电机工人”四个大字交给身边的黑龙江省领导,再三嘱咐要尽快送到厂里。直到现在,哈尔滨电机厂厂报仍使用当年邓小平为他们题写的报名。在哈尔滨锅炉厂,邓小平直接来到车间,实地察看工人们生产和生活情况。他对刚刚通过国家验收的厂房、设备运行情况非常满意,特别是当他听说厂里拥有国内唯一的2000吨水压机和4滚筒卷板机,可以独家生产发电锅炉,不再从国外进口时,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嘱咐厂领导要抓好产品质量,当好全国龙头企业。

  9月17日,邓小平视察了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在了解到建厂初期存在亏损的实际情况后,他对东轻厂的建设发展情况给予了热情的关怀与鼓舞,打消了工厂领导思想上的顾虑。在邓小平的亲切关注下,东轻厂很快向全厂职工发出了“为不亏损而斗争”的号召,全厂职工热烈响应,不仅未亏损,当年还盈利了100多万元。

  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当黑龙江工业企业一度陷入极端艰难的境地时,邓小平于1959年、1960年来到黑龙江,亲自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困难。

  1959年7月10日,邓小平视察了国营伟建机器厂。当他健步走进18号总装车间时,职工们都激动地鼓起掌来,邓小平也亲切地向工人们招手致意。视察中,他指示全厂要克服困难,提高产品质量,把航空工厂搞好。

  1960年5月10日,邓小平又来到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对工厂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亲切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全厂的士气,使工厂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了新的车间,并研制生产了一批国防建设急需的铝镁合金材料。邓小平的指示和期望,为黑龙江在困境中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全省工业生产渡过了难关。

  在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邓小平的亲切关怀下,黑龙江大中型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批“国宝”企业成为全国工业行业的龙头,为黑龙江“一次创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1年7月21日,邓小平又一次亲临黑龙江,就刚刚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对黑龙江提出了具体要求。他说:“对工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要摸个底,搞搞重点,搞出经验。现在企业要定人,企业办的学校要和企业分开,办的副食基地也要分开,这样厂内的人就精干了。”针对煤炭和轻工业品极度匮乏问题,他指出,黑龙江工业发展要解决工业煤炭自给,有多少煤办多少工业,没有煤、煤不够用,工业就减下来,但重点要保;维持现有工业水平,还要注意轻工业品的问题。邓小平这一系列面对现实又高瞻远瞩的指示,使黑龙江省全面贯彻落实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有力压缩了工业基本建设规模,关、停了一批技术落后、亏损严重的企业,工业生产迅速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渡过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之后,针对新的形势,邓小平对黑龙江的工业发展进一步作出了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吸引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要学习先进经验、包括国外先进经验的指示。1964年7月14日,邓小平第三次来到东北轻合金加工厂视察。当他来到车间看望工人时,受到车间职工的热烈欢迎。针对东轻厂的建设问题,邓小平指示,新建厂不必太大,应符合实际,不要翻版,不仅要吸收搞得好的省的经验,而且要学习外国搞得好的经验,同时要研究先进国家工厂的做法,加强各厂之间的协作关系。他说:“搞教条主义、搞保守是苏联的路子”,“多数干部认为厂愈大愈好,人愈多愈好,愈光彩,这是由于知识缺乏,思想不解放所造成的。”他明确的说:“搞第二个铝加工厂要革命,要学法国、美国的方法,不要学苏联的。”“要收集英法资料,结合自己条件,不能再搞翻版。”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就国民经济计划等问题的汇报后,邓小平指出,黑龙江省基础工业的发展要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学习一些工厂管理好的地方。1978年9月14日,邓小平视察黑龙江再次谈到这一问题。他说:“我们要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更要学习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

  黑龙江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凝聚着邓小平的心血和智慧,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邓小平的亲切关怀下,黑龙江逐步成为了全国的机械动力、军工和装备工业基地,拥有了“一重”、“三大动力”、“十大军工”等一批“国宝”或国家重点企业,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创造了黑龙江省“一次创业”的辉煌业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黑龙江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设备,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又使黑龙江这个老工业基地焕发了青春。

  二、加快油田发展,建设美丽的大庆

  新中国诞生后,发展石油工业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1958年2月27日上午和28日上午,中央负责石油工业的总书记兼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中南海怀仁堂听取关于石油工业的总形势和基本情况的汇报时,精辟地指出:“听说你们石油工业部有搞人造油和天然油的讨论?石油工业怎样发展,我看人造油是要搞的,并且下决心搞。但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当然要靠天然油。”他从发展石油工业必须立足自己力量的基点出发,提出实行天然油、人造油并举,主要是靠发展天然油,要求加强石油勘探设备的制造,加快石油勘探队伍的发展。

  当汇报到石油勘探规划部署时,邓小平指出:“石油勘探工作,应当从战略方面来考虑问题,战略、战役、战术总是三者结合的。”“把真正有希望的地方,如东北、苏北和四川这三块搞出来,就很好。对这些地方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在地质上创造一个打井的基础,可以三年搞成,也可以五年搞成,应该提出一个方案来。”并特别指出:.“东北搞出来了,也会跳到前面。对于松辽、苏北等地的勘探,都可以热心一些,搞出一个初步结果。”他指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东北地区能够找出油来,就很好。把钱花在什么地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总的来说,第一个问题是选择突击方向,不要十个指头一般平。”对此,他风趣地说:“不要尽抓大鱼,小鱼也可以抓,抓一个泥鳅不也好吗?现在有人说,泥鳅含蛋白质是最高的,你们吃过泥鳅吗?”

  关于勘探部署,邓小平指出:“就经济价值来说,华北和松辽都是一样的,主要看哪个地方先搞出来。应该由石油部组织一下,请地质部和大量的地质专家们,大家来辩论一下,确定个方案。石油勘探的战略方针,不能这里那里都搞一下,总要有个轻重缓急。哪个地方先找出油来,哪个地方后找出油来,排出个先后次序。对松辽、华北、华东、四川、鄂尔多斯五个地区,要好好花一些精力,研究考虑一番。”

  邓小平的讲话,从战略的高度,深刻地阐明了发展我国石油工业的道路,从战略、战役、战术三个方面制定了我国石油勘探战略重点东移的重大决策,正确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发展石油工业的方针政策。由此,开始了中国石油勘探由西部向东部的战略大转移。19个月后,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喜喷工业油流,一个特大油田——大庆油田诞生了,我国石油工业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这是邓小平石油勘探战略指导思想的丰硕成果。

  邓小平十分关心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曾3次到大庆视察,指示要搞好石油、石油化工生产,改善职工生活,加强教育和科技事业,要把大庆油田建设成美丽的油田。这些重要指示为大庆建设、发展思想的战略转变和大庆“二次创业”指明了方向。

  在中央书记处的直接领导下,大庆油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邓小平指示,要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为大会战创造条件。黑龙江省委也作出了“全力以赴、全力支援,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决定。1961年,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胜利完成大庆石油会战,邓小平亲自来大庆视察。7月23日,邓小平头戴礼帽,身穿白色衬衣,神采奕奕地走下火车,和前来欢迎的人们频频招手致意。随即,邓小平参观了正在打钻的孙玉庭井队、北1—58井喷油、北1排2号转油站、干打垒房子、3排1号注水站和西油站。

  在北1—58井,当得知这口井每天的产量时,他说“一口井一天生产70吨,一年就是2.5万多吨;一天生产80吨,一年就是2.8万多吨,这是高产量的油井,是好井。”看了工人们正在搞干打垒房子后,邓小平问:“干打垒搞了多少?”陪同视察的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回答:“去年搞了30万平方米。”又问:“今年搞多少?”“原打算干30万平方米,现在看来只能搞20万平方米。”邓小平说:“30万加上20万,就是50万,每人平均10平方米。”这时,他对陪同视察的黑龙江省委书记李剑白说:“你们哈尔滨1人平均1.8平方米,这个地方1人平均10平方米。”意思是说还是搞干打垒来的快。

  在视察中,邓小平看到沿油井耕种的庄稼时说:“这个地方靠着铁路,有火车站,草原很平,汽车到处可以跑,土地肥,到处能种地,这个地方太好了!青海、玉门、新疆都没有这个条件,四川也没有。在四川你们要跟老百姓争地,还要毁稻田。”他又指出:“你们也办个农场,养乳牛,菜牛和羊……井边要多栽些树,最好种核桃树,可以榨油,又可以吸收水份,每棵树就等于一个小水库。”邓小平看了油建公司养猪场后说,“要好好养猪,要好好种地。成立专业队,实行单独核算形式,开头两年要补贴点,以后可以自给自足。农副业队生产的东西,也要实行等价交换,专业队是集体所有制,不要和企业混在一起。你们要争取做到蔬菜、副食品自给。”在谈到职工家属问题时,康副部长说:“为使职工家属暂时少来点,我们打算今冬明春轮流放假一个月。”邓小平表示这个办法很好。

  中午,邓小平来到会战工委和会战指挥部。在这里,他参观了地质室并听取了油田情况介绍。用过午饭,又问了一些情况,并进一步作出指示。最多的是谈到职工生活问题,如职工生活日用品、办供销社、冬季服装、食堂问题等等。在调查研究、部署工作中,邓小平对职工生活问题特别关心,谈的也最多。他详细询问了油田日用品供应、职工的收入和生活等情况,指示大庆要多想办法,开拓思路,搞好后勤保障工作。在得知进口面粉价格高、工人生活很紧的情况后,他指示省委领导,进口面粉不能抬高物价,要按国内价格调拨。邓小平对石油勘探工作也十分关注,连续4次作出要找到10亿吨石油储量的指示。他同时指出,气比油更活跃,找到气能解决大问题,要快点搞。针对油田注水推进不均匀,渗透性好的油层水跑的较快,形成单层突进的情况,邓小平指示,要早点想办法加以解决。

  1962年,正当全国经济形势不断下滑、国家建设投资匮乏、许多建设项目被迫下马时,邓小平却主张批拨给大庆5 000万元,使大庆炼油厂一期工程得以兴建。邓小平对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战略指示和对职工体贴入微的亲切关怀,化作了油田职工艰苦拼搏的动力,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大庆油田终于取得了大会战的胜利。

  1964年7月16日,邓小平第二次来到大庆,视察了1205钻井队、李天照井组和大庆炼油厂。在1205钻井队,他亲切地握着铁人王进喜的手,鼓励他多打井、多出油,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视察中,邓小平要求大庆建设和发展要搞好原油运输,产品规格要走自己的道路。在谈到职工生活时,他特别强调,太紧了不行,总是苦战、苦战,这样不行。这里夏季劳动很紧张,冬季又冷,中心是住房问题,有条件解决还是要解决一些。同时要保护草原,种树,搞畜牧业,不要再开荒了。这些指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庆职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邓小平同志务实、果断的工作作风。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作出了在各行业进行全面整顿,加快能源发展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此,大庆油田总结了15年来的发展经验,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制定了年产5 000万吨原油的规划。经过一年的整顿,大庆油田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进行了开发新区的大会战,在1976年创造了年产5000万吨原油的历史新纪录。

  1978年9月14日,邓小平第三次视察大庆。他目睹了大庆的发展变化,高兴地说:“十多年没有来了,变化很大。”视察过程中,他对大庆油田高产稳产十分关心。当听说大庆油田年产5000万吨,可稳产到1985年时非常高兴,连连称赞说:“好,好,很好;”当邓小平了解到大庆油田有15万职工被组织起来学习文化科学技术时,赞扬说:“这个好。”“今后就是要考核,工人要考核。”随后,他视察了我国第一个30万吨乙烯工程会战指挥部,详细了解了引进设备的情况,要求“引进设备就要掌握,就要生产,要快”。邓小平深知大庆职工创业的艰辛,他详细了解大庆蔬菜、肉食供应及职工住宅等情况,并说:“大庆贡献大,房子要盖得好一点。要盖楼房。”在了解大庆标准平均工资后,邓小平说:“太低,贡献大,应该高。”尽管视察活动安排的很紧张,但邓小平始终精神饱满,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认真地听,仔细地看,并即席发表了许多重要谈话。据大庆的同志事后统计,邓小平在大庆短短的10个小时里,先后在9个地方逗留、参观,同200多人握过手,同800多人合过影,大庆的职工群众有六七万人见到了邓小平。特别感人的是,邓小平在接见大庆劳动英雄耿玉亭时,亲切问候了他的身体状况,为了弥补因耿玉亭失去双臂而无法握手的缺憾,他专门同耿的妻子握了手。临离开大庆前,邓小平语重心长地指示大庆领导:“要把大庆油田建设成美丽的大油田。”

  “要把大庆油田建设成美丽的油田”,这一重要指示,蕴涵着邓小平同志对大庆建设发展的战略思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庆人的亲切关怀。从此,大庆开始了发展史上的战略转移,开始注重石油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同时,全面加强城市建设。邓小平视察中的谈话,在大庆广大干部和职工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看到了大庆发展的前景。大庆领导班子及时调整了发展思路,为把大庆建成美丽的大油田,决定每年建造一批新楼房,迅速改变广大职工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一年后,第一批乔迁的老职工从干打垒搬进了新楼房。从此,大庆每年都在千里油田上建起一片片新楼区。设计现代、造型美观、建筑材料精良、装饰考究的图书馆、游泳馆、体育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公共设施也在市区拔地而起。

  抚今追昔,是邓小平提出我国石油勘探战略东移,才有大庆油田的发现;是邓小平的亲切关怀和中央书记处的全力支持,才使大庆石油会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甩掉了我国石油落后的帽子,改变了石油工作的落后局面;是邓小平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使大庆油田在整顿年代,一跃上升到年产5000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是邓小平的“大庆贡献大,房子要盖得好一点,要盖楼房”的指示,使大庆广大职工告别了干打垒,住上了新楼房;是邓小平“要把大庆油田建设成美丽的大油田”的指示,才使大庆开始走上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大庆的住宅、公用设施每年以100多万平方米的速度增长,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绿化工作成果显著,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同时,替代产业和与之相配套的通讯、商贸、金融、科教、卫生等第三产业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这为大庆油田在新时期进行“二次创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远见卓识,倡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的农业生产始终受到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邓小平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核心,对黑龙江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许多远见卓识的战略指示。

  早在1958年邓小平第一次视察黑龙江时,就深入农村,了解黑龙江农业和农村的建设和发展。9月18日,邓小平来到双城县幸福公社视察农业生产。当他看到有户人家既养猪又养鸡,生活过得很好,满意地点头说:“日子这么过才行。”当他走进一家看到屋里空空荡荡,衣被不齐,皱着眉头,对周围的人说:“这日子就过得不像样子了。”当听说村里只靠种地,而没有其它经济来源时,他提出:“农村只靠种地不行,你搞个三三制,各拿出三分之一种粮、种蓿草、养牛羊,你这么干就会富裕起来。农村要发展畜牧业。”

  1961年7月21日,邓小平在黑龙江视察听取省委工作汇报时指出,黑龙江的农业是机械化问题,黑龙江机械化了,不加多少肥料就可以增产。要解决粮食自给问题,黑龙江的自然条件好,投资两三年就可以见效。

  1978年邓小平在视察黑龙江时,又一次谈了农业生产的问题。9月15日,他在听取黑龙江省委汇报农业工作的过程中,关切地问,农民收入多少?答,人均80多元。他指出,要腾出劳力搞多种经营,农民才能增收。还说,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问题,必须解决。

  他问,农村烧什么?答,大部分地区烧秸棵。他指出,秸棵可以大量造肥,光靠化肥不行。他问,你们有没有磷矿?钾缺不缺?答,磷矿没有找到,钾肥也缺。他说,钢铁厂的炉渣是很好的造磷肥的原料。

  听说黑龙江1976年、1977年两年受灾,粮食挖了库存,他立即提醒说,农民口粮要保持。减口粮,伤元气,建国以来教训太多了。邓小平强调要搞机械化,他说,全国搞机械化,我总是提倡一个地区一个地区打歼灭战,你们黑龙江应该是第一个。黑龙江土地面积多,土质好,尽管无霜期短,要搞机械化,包括打井喷灌。不要花那么大精力搞平整土地。

  黑龙江国营农场多,邓小平赞成黑龙江提出的“农场要工业化”的要求,他说,农业最终是要工业化的。他指出,农场不仅搞粮食,农场要变成工农联合企业。基本的是搞农业加工,农业的技术改造。农场可以搞种子基地、种子公司。国家收购农场的种子,供应其他地方,价格可以高一点。农场可以搞肥料工厂,养鸡、养猪,搞复合肥料。也可以搞工业品饲料,比如按鸡的大小配料,小鸡吃什么,半大鸡吃什么,大鸡吃什么,按科学配方。有了饲料工业,可以搞大养鸡场、大养猪场、大养牛场。然后再加工,蛋品的加工、肉食的加工、奶制品的加工,加工以后再卖出去。蔬菜基地也要工业化,可以搞脱水的工厂,就地脱水,保管起来,容易包装,容易运输,损耗低。搞工农联合企业,门路多得很,潜力非常大。不但国营农场要搞,各个大的城市周围都要选那么一些乡镇来搞。

  1983年8月7日,邓小平来到三江平原视察农业工作。在听取关于三江平原的现状及开发前景的汇报后,邓小平说:“你们不仅要作商品粮基地,还要大力发展畜牧业、饲料工业。不然的话,搞那么多粮食,运输是个大问题,不光交粮难,运输也难那!要把粮食转化为肉。”这一指示,不仅指出了当时开发三江商品粮基地的重大战略意义,也指明了三江平原和全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方向。针对农场机械化程度提高后、将有大量劳动力从种植业分离出来的情况,邓小平又进一步说:“分离出这么多劳力要注意多种经营哟!要多发展畜牧业、渔业和林业、林果业、加工业,要全面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邓小平这些指示,具体、细致,而又富于远见,深刻阐明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与调整产业结构的辩证关系,解决了黑龙江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问题,为黑龙江农业进一步综合开发,调整产业结构,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提供了战略依据。黑龙江省委结合贯彻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邓小平的指示,实施农业强省战略,1996年全省粮豆薯总产量就突破300亿公斤大关。1998年省委提出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突出抓好绿色食品、大豆振兴、粮食优质、养殖业跨越、乡镇企业升级、生态农业六大工程。到2003年,全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2%;绿色食品总产700万吨,居全国首位;组建形成了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集团、北大荒米业、在兴安岭精淀粉公司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带动上百万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构建了以农产品精加工为主导、以畜牧业为中轴、以优质粮为基础的农村特色经济新格局。

  四、强调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生态环境

  黑龙江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林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邓小平十分关注黑龙江林业生产和森工工业的发展。

  1961年7月21日,邓小平在视察黑龙江听取省委关于林业问题的汇报时指出,你们是个大林区,要分散造林,要利用一切空的地方,还要搞经济林。

  1964年7月15日,在听取省委汇报有关伊春人造纤维板厂的情况时,邓小平指示,不要浪费资源,要用杂木,用边材废料,做到合理利用原材料,森工工业在林区要就地搞,要搞定型设计,要考虑合理布局和经济问题。

  7月20日,邓小平视察了伊春小兴安岭林区。他首先视察了黑龙江省友好木材综合加工厂。友好木材综合加工厂是国家和黑龙江省森林工业系统的骨干企业,是我国生产纤维板的最大厂家。1960年试制出达到国际标准的硬质纤维板,填补了我国木材综合利用事业的一项空白。1962年硬质纤维板打人国际市场,质量仅次于木材加工工业“王国”瑞典,而居世界第二位。

  邓小平神采奕奕,兴致勃勃,一边亲切地和工人们打招呼,一边开始了对纤维板生产流水线的视察。在视察中,他细致地询问了有关纤维板生产的各方面情况,对工人们的劳动热情和生产成就,不时地给予肯定和称赞。

  在纤维板车间,邓小平对纤维板是用制材剩余物制成的加以赞许,并说:“这个好,能废物利用。”在整理工段,看到有几种小规格的纤维板,当得知小的做枕木垫,大的做手提箱里层时,邓小平十分高兴地说:“真是百分之百利用了。”当一行人来到车间南侧,看到高挂在墙上的巨幅图表时,邓小平问到:“这个图是怎么回事啊?”厂党委书记立刻回答:“这是纤维板远销国外的示意图。它现在已畅销亚、非、拉等47个国家和地区,在香港把苏联的产品都‘顶’了。”邓小平听了满意地点点头说:“好,这得竞争啊!”

  邓小平十分重视工厂的效益。在视察中,当他了解到这个厂是1958年建厂,1964年还在试生产,并且投资大,用人多,总体设计不合理,产量没有达到设计水平,每年只能收回200万利润,收回总投资时间很长时,提出了比较严厉的批评。邓小平说:“这个厂子没革命,不革命我下次就不来看了。”邓小平的中肯话语,为这个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对林业事业的关心和对林区职工的关怀,使在场的干部和群众深受感动。

  随后,邓小平乘坐专列来到小兴安岭顶峰的汤旺河车站,换乘大客车去长青林场的伐木点视察。在路上,邓小平环顾车窗外的葱郁林木,关心地问到了采伐方式的改革问题。当听说50年代学苏联搞“皆伐”,“吃了点亏”,从1963年打破了保守思想和清规戒律的束缚,开始推行“采育兼顾伐”,不“剃光头”,与工人实行“采育双包”制的情况时,邓小平立即用肯定的语气说:“好!采育双包好!就是把采育双包给工人嘛!”

  在伐木点,邓小平看了油锯手伐树,拖拉机集材及装车运输之后,深为欣欣向荣的林业生产所吸引,兴致浓浓,不愿离去,对请他上车的接待人员说:“不忙上车,走一走。”他又走了近一里路才上车,他那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伊春林区人民的关爱之情形于言表,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人们。

  回到汤旺河火车站,邓小平问:“还看什么?”陪同的伊春特委书记说:“看完了,这是咱们改革了,要是按苏联那一套,半天也看不完。”“为什么?”邓小平又问。“原来,锯树的一帮人,集材的一帮人,垛木头的一帮人,装汽车的一帮人,汽车运材的一帮人,经过四五道工序才到楞场,现在这些活一帮人干了,他们叫‘一条龙通天综合小工队’。”邓小平同志听了,赞赏地说:“一条龙,又通天,好名堂。一通到底?”特委书记回答说:“对,一通到底。小工队七八十人的活,现在十几个人就干了。这个局原有采伐工人1700多人,现在只剩下660人,减少60%多,局里原有19个科室,精简下6个,劳动生产率一下子上去了,去年每人120立方米,今年达300立方米。”邓小平满意地说:“好!”并指示:“不要光是鞭打快牛,更要鞭打慢牛,快组织他们(指各地)来参观。”

  邓小平来伊春视察提出的“采育双包好”等一系列战略性指示,是对伊春林区企业改革的充分肯定和强有力的推动,使伊春乃至全国林业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在视察中,受到邓小平批评的友好木材综合加工厂,以邓小平的谆谆教诲鞭策和激励自己,立下“用两年时间达到设计水平,用六年时间收回投资,以优异成绩迎接邓小平再次来厂视察”的雄心壮志。全厂上下群策群力,不懈奋斗,很快取得了企业改造的重大突破,达到了预想的目的。

  1965年纤维板产量由1964年的10048吨,猛增到18034吨,一举达到设计水平;1965年利润为339.4万元,是1964年的33.7万元的10倍。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以这么快的速度,取得了这么好的效益,实在是一个奇迹。

  在视察中,邓小平对“采育双包制”的肯定和支持,在全国林区迅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就在邓小平离开伊春的第五天,东北林业总局局长亲自深入东风林业局长青林场考察了伐区,总结了“长青经验”,在《东北林业报》上发表。1964年10月13日,中共东北林业总局委员会在东风、新青林业局召开了林业企业革命化现场会议。12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林区建设必须以营林为基础》的社论,使东风、新青经验得以迅速推广。这年冬季,在东北、内蒙古林区普遍改革了采育和企业管理方式,有56个林业局育林跟上了采伐,其中有24个林业局还清了采伐的旧债,使采育有效地结合;改革了管理体制,破除了繁琐制度,基本做到了服务到基层;改革了生产工艺和劳动组织,使林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实践充分证明,东风、新青经验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中国林业,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正确之路。

  邓小平以战略家的敏锐力深刻指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1961年,邓小平在视察黑龙江时,对黑龙江省委领导说:“你们的西部防护林带搞成了,再有20年就是很大的一笔财富,要把它分成段,固定所有制,使用、保管都归他管。一棵小树至少能蒸发2吨水;一棵大树蒸发8吨水,森林就是最好的水库,过去我们不懂这个知识。”1978年,邓小平听取了省委有关开荒问题的汇报后着重指出,大面积开荒很危险,有的开了荒得不偿失,引起气候变化,发生黑风暴、风沙。他说,赫鲁晓夫在哈萨克开荒,不是引起黑风暴吗?这样还要影响别处的土壤。东北本来降雨量就少,这事要非常慎重。他还说,荒地可以开,开发的方法要研究,可以采取江苏君东一带台田的办法,把水分保存起来,你们开荒方针怎么样?影响后果如何?要搞一点调查研究,科学地处理。1998年夏天,嫩江和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痛定思痛,也使黑龙江省的广大干部群众愈加体会到邓小平关于尊重自然规律,搞好生态平衡和水土保持思想之重要和宝贵。

  邓小平肯定林业生产实行“采育双包”制,经济发展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系列具有战略远见的指示,为黑龙江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五、思想要解放,体制要改革

  1978年9月14日,邓小平在结束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访问后又一次视察了黑龙江。当时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也是我们党粉碎“四人帮”即将结束两年徘徊、实行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因此,这是一次极其重要的视察。

  到黑龙江后,邓小平首先到大庆视察。15日,邓小平在哈尔滨会见了黑龙江省党政军主要负责同志,并听取省委工作汇报。汇报结束后,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会后,他同等候在那里的省直机关和省军区的干部合影留念。邓小平同志这次在黑龙江的视察,时间虽然很短,但谈到的问题很多、很广泛,而且非常具体,非常细致。就解放思想、改革体制、培养和选拔中青年干部和加强管理和发展科技等问题,阐明了一系列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当时,邓小平已经在考虑如何推动党的工作重心实现历史性的转移和如何进行改革开放的问题了。

  首先,邓小平对黑龙江省“揭批查”运动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引起的反响等情况非常关心。在他视察前,黑龙江省委曾明确表态,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文革”前的黑龙江省委是红的不是黑的。当省委汇报到有少数人提出省委既然是红的,那么对“新曙光”、夺省委权、造反、保守派等问题怎样看时,邓小平明确指出:“革字号、保字号,干部、老工人、老劳模、共产党员,绝大部分都是‘保守’的!至少有90%以上。”

  当省委汇报对“文化大革命”中搞打砸抢的造反派骨干分子的处理问题已提上日程时,邓小平说,中央发了文件,是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大部分人解放,有些参加打人的,那时主要责任不在本人;一方面是这里边相当大部分人不能作为提升干部的对象。这些人原来提上来就是不适当的,无非是反潮流啊,造反啊,能力也不行,组织使用上不能重用。个别确实改好的,可以保留。相当大部分不能保持原来工作,要回到生产中去。这样的人全国涉及到1000万。这是一个大政策,1000万人中大部分不追究了,但保持原岗位是另外一回事。对这些人不正确处理,还是保留原来的岗位,群众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这些人把位子占了,那些好的就选不上来。要把真正看准了的年轻人提上来。

  在谈到各级领导班子问题时,邓小平明确的指示,要为老干部落实政策,要培养和选拔中青年干部。他说,老干部调回来几个,有经验嘛。这个问题不解决,放到那里一天,就损失一天。把老同志请回来,老同志的任务是培养新人。管理一个企业没有一股劲不行。年纪大的,稳重有余,冲劲不足,要找一些年富力强的。他在谈话中赞扬大庆的领导班子。他说,大庆的班子不错,比较年轻,中年多。现在所谓年轻,就是40岁出头一点。也有三十多的,二十多的。注意把刚才说的打砸抢分子,派性很严重没有改正的人,本领不大的人拿走,培养一批合格的管理人员。这方面如果我们现在不着手,将来来不及,就会后继无人。根据他的指示,黑龙江省委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把“揭批查”工作和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在平反冤假错案、解放老干部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同时,按照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标准,大力培养和选拔中青年干部,为黑龙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适时地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做了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当省委汇报到7、8月份工业生产下降,有原料问题,也有按劳分配方面的问题时,邓小平接过话题说,按劳分配政策很值得研究。不能搞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害处太大了。经营得好的企业,对国家贡献大,应给予奖励,刺激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凡是经营得好的企业,工资水平要高一些,当前差别不能太大,但是集体福利要多一些。邓小平把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同培养技术工人、同以消费促进生产等联系了起来。他说,提高工资水平,现在可以从改造好的企业做起,现在全国拿工资的职工1亿人,设想到1985年有2000万人平均工资到80元。起码四级工,六七十元一个月。更多的是五级、六级、七级、八级,这样平均可以到80元。现代化技术水平可不简单,没有一点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不行。如果平均工资达到80元,技术水平至少平均达到六级,工厂的工作就不会差。“文化大革命”前听到哪个工厂平均四级工,就知道哪个工厂的工作会不错的。很好的青年也可以提到八级,这样鼓励人们学习、向上,这样按劳分配,他们的收人多,给国家的贡献更大。马克思主义讲供求关系。2000万人平均80元,他们的收入高一些,就要求吃得好一些,穿得好一些,住房也要宽一些,总之,生活条件要好一些。反过来就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工业商业的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外国设备,是发展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邓小平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要大量地吸收外国的资金、新的技术、新的设备。令人担心的是国家的体制能不能适应这项工作。他指出,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建设,总的来说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需求。我们必须懂得这一点。懂得这一点,就有希望。他说,我国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等,基本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人浮于事,机构重叠,官僚主义发展。“文化大革命”以前就这样。一件事人多了,转圈子。大庆要进口一件什么设备,本来经过党委就可以解决,然而就是转圈子,定不下来,一拖就一年。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他还针对我国长期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提出既要发挥中央、地方的积极性,也要扩大基层企业的权力。邓小平说,比如大庆,规定它建立引进的工厂,从头到尾就该由大庆自己负责,派人考察,同外国人来往,签订合同,每件技术怎么引进,怎么学会,就应该由这个企业负责。邓小平接着说,体制问题当然还要研究,但是不解决不行。

  邓小平很重视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他说,我们决心下了,体制改革得比较适应,行动比较快,有效率了,剩下的就是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问题。一个企业管理得好不好大不一样。管理也是技术。我们不注意管理。我们搞了好多年工业的同志,并不等于会管理,这个还得学呀!邓小平说,实现四个现代化,现在中央下了决心,要大量吸收国外资金,引进新的技术,新的设备。恐怕要几百、上千个项目。问题是这些东西来了我们会不会管,我们能不能掌握,要靠我们的本事。他举例说,武钢1.7米轧机,是德国、日本的最新技术,现在搁在那儿不会管,逼迫我们要留一点外国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工人。现在日本工业要高中毕业生当工人,没有高中文化不行。我们技术落后,要从头学起,要大量培训年青干部和技术工人,我相信,我们总会自己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对那些产品质次价高,不适合市场需要,大量积压而还在生产的工厂,邓小平毫不含糊地说,这种厂子要停,搞什么呀,要坚决停产,不要造成更大的损失。干部可以工资照发,组织工人学习,以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邓小平还强调,“教育不注意不行了,科学研究不注意不行了”。14日在大庆视察时,他就问起大庆有没有计算机?每天开几小时?听说每天只开两小时,他不满意,说那不同算盘差不多了,花那么多钱做什么。他指示要把计算机设备利用起来。省委汇报谈到这个话题时,邓小平又说,计算中心要统一规划。设想在东北可以先搞一个每秒一亿次级的,还要有千万次的、几百万次的,从大到小,大大小小配套起来。形成一个网,像电网一样。必须保证每天工作24小时,谁用谁出钱。邓小平的指示,为黑龙江经济发展指明了一条依靠科学技术和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道路。

  邓小平的谈话实事求是,高瞻远瞩,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他的指示极大地激发了黑龙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坚定了黑龙江改革和发展的信心,为黑龙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及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对黑龙江的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迈上一个新台阶,起了直接的指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按照邓小平的指示又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邓小平的这次视察和谈话,以非凡的胆识和远见,阐述了当时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特别大胆触及各种禁区,破除僵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思路、新原则、新办法,推动了全国范围的思想解放,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做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邓小平对黑龙江的亲切关怀和重要指示,为黑龙江指明了前进的发展方向,永远是鼓舞黑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强大精神动力。黑龙江的广大干部群众正以极大的热情和高昂的士气,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邓小平视察黑龙江时的各项指示精神,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机遇,按照省委“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战略部署,为重振龙江雄风而奋力拼搏。

作者:    来源: 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     编辑: 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