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培兴:学习小平讲话精神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7-02-17 17:42:07
 

  邓小平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核心,一直关注黑龙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发展。从1958至1983年,邓小平同志先后七次来黑龙江视察。

  虽然,邓小平最后一次视察我省已20多年,但回顾其视察活动和教诲,其音容笑貌和雄才大略仍使我们倍感亲切,深受教育。邓小平七次视察,为黑龙江建设、改革、开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制定了方针,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今天,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日益逼进的趋势下,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重新学习邓小平视察黑龙江讲话精神,对于我们进一步发挥黑龙江的立省优势,切实解决黑龙江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根本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使我们能够清醒认识和始终把握以下重大问题:

  (一)首先是要不断地解放思想。邓小平黑龙江视察时的指示,无不闪烁着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光辉。1964年7月,邓小平视察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时指出:多数干部认为厂愈大愈好,人愈多愈好,愈光彩,这是由于知识缺乏、思想不解放所造成的。邓小平指示为企业解放思想,打破“大而全”模式,走机制灵活、集约经营之路指明了方向。特别是1978年9月,邓小平在黑龙江以革命胆略精辟阐述了解放思想、突破禁区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澄清了人们思想中的错误认识。在当时“两个凡是”尚未被摒弃的情况下,为我们首开了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先河。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黑龙江努力实践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纵向比较、成绩喜人,横向对比、差距不小。差距虽体现在各种数字上,其根源还是思想解放不够。历来的机遇,总是为思想解放的人们准备的。实践证明,当前能否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首先的问题仍然是解放思想问题。而且,解放思想重在不断。当前我们不仅要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而且要从双轨制时期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真正树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上来,并以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要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问题解决好。

  (二)装备工业是黑龙江为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产业。195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来黑龙江视察,正值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第一座先进的大型特钢企业--齐齐哈尔钢厂,邓小平面对一堆堆钢材感慨地说:“这都是我们国家搞建设的急需物资啊!”话语间流露出对黑龙江为国家建设和增强综合国力所作贡献的赞誉。邓小平对这批企业的殷切期望和嘱托,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了黑龙江装备工业在国家建设和增强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邓小平亲切关怀下,黑龙江的动力,机械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国家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辉煌业绩,也使黑龙江装备工业逐步发展成为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产业。

  对黑龙江动力、机械和能源工业的建设和发展,邓小平始终倾注着极大精力,几乎每一次来黑龙江都进行视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按照邓小平的思想,黑龙江的动力,机械等装备工业和能源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黑龙江的装备工业得到了新的生机。特别是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黑龙江及其装备工业重振雄风,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尤其是面对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重工业化阶段完成后的产业转移,黑龙江要真正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动力、机械等装备工业基地这一大立省优势,最大纵深地承接世界新一轮产业转移,最大纵深地扩大在国家重工业化阶段的发展空间,并通过高新技术改造、升级和现代化集约式管理,运用自主核心技术创新和以我为中心的产品分拆与部件生产企业群体建设,千方百计地防止黑龙江装备工业优势出现递减趋势,以适应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历史已经证明,黑龙江在计划经济时期的辉煌,是按照“重重”即重视动力、机械等重工业之路,在建设和发展装备工业中实现的;黑龙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辉煌,也只有按照新型工业化的“重重”之路,在进一步把黑龙江建设和发展成为国家现代化装备工业基地中才能实现。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建议:我省要大力推进装备工业的信息化、知识化和数字化;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市场经济指导下的宏观调控中的支持力度,并进一步推进和保护微观或企业空间的市场化。

  (三)粮食生产是黑龙江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国家商品粮基地,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邓小平一贯重视黑龙江的粮食生产,几次视察都作了重要指示。1961年7月,当他了解到黑龙江粮价有上涨趋势时曾明确指出:“只要粮食稳住,整个都易稳住”,才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1983年8月,邓小平视察黑龙江垦区。当得知红兴隆一个管理局每年可以向国家提供6亿斤商品粮时,他高兴地说:“你们有贡献,还要做大贡献”。邓小平的期望和嘱托,成为黑龙江省建设国家商品粮基地的强大动力。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要发展第二产业,而且要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学习邓小平关于粮食问题的重要指示,应当进一步认识到,农业是黑龙江又一大立省优势。民以食为天,对于一个占世界近1/4人口的中国来说这更是一个天大的问题。实践证明,“谁来养活中国?”是否耸人听闻,决定于我们能否始终把粮食看作“天”。本来我国已实现了粮食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但由于粮农积极性受挫、耕地占补失衡,致使1999至2002年,国家粮食总产由5.08亿吨下降到4.57亿吨,2003年又有较大减产。于是,惊天动地,总理呼吁:“国家大粮仓,拜托黑龙江!”自身需要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决定着黑龙江必须把粮食生产作为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因此,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粮食生产的主题地位仍不可挑战。

  黑龙江的辉煌,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离开过这个主题,是在“重重”同时“重粮”, 即重视粮食生产中实现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仍需在“重重”同时“重粮”中实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建议按照科学粮食观,进一步修改《农业法》或专门制定《粮食法》,把国民经济分配结构调整,国家应当用于农业,特别是粮食发展的支付法制化,以保证这一永恒主题的永恒发展。

  (四)不断加强对俄开放合作是黑龙江对我国和平崛起肩负的地缘责任。邓小平视察黑龙江,特别强调实行对外开放合作,他多次亲赴“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并反复指示要学习外国搞得好的经验。1978年9月,他在听取黑龙江省委汇报时,强调一定要通过对外开放,大量吸收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些重要指示,是党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思想基础。

  对黑龙江来说,邓小平强调的对外开放合作的一个重要对象是俄罗斯。黑龙江地处祖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的边界线约占中俄边界的4/5以上,加之双方经济结构互补的空间大、时间长。这一独特的地缘特点,为黑龙江架构了第三大立省优势,长期影响着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使黑龙江在我国对俄开放合作中独居战略地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棋盘上一颗具有重要意义的棋子。邓小平曾说:“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许多在中俄边界工作的干部体察到,俄罗斯人往往通过黑龙江来看中国。他们深感中国改革东西越多,并常问中国实行的是什么主义? 当我们回答是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他们不由地说:“邓小平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因此,黑龙江的对俄开放合作,对于我国和平崛起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实际树立与体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形象和中国特色社会上义友好融入世界的宗旨;二是有利于在双赢中为国家吸取各种崛起资源;三是有利于国家营造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因此,继续大力推进对俄开放和经贸科技合作,包括建设中俄黑龙江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不仅是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而且是黑龙江省对国家和平崛起肩负的地缘责任。

  对于黑龙江来说,计划经济时期是在“重边”即重视对原苏联开放合作中实现了历史的辉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也必须在“重边”即重视对俄开放合作中,才能创造新的辉煌。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黑龙江的地缘作用,建议国家吸收黑龙江省领导定期参加中俄总理会晤机制,以更好地应对普京第二任期重点发展国内经济、开发远东为我省带来的机遇。

  (五)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是黑龙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1961年7月,邓小平视察黑龙江时,就强调企业要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1964年7月,邓小平视察时针对黑龙江基础工业经济效益低的问题,特别强调基础工业必须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黑龙江工业的经济效益问题,邓小平一直十分关注。1978年9月,他在视察中听取省委汇报时指出: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人浮于事,机构重叠,官僚主义发展。1985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讲话中明确说:“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发展是硬道理,硬在哪里?是硬在发展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上,特别是硬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提高上。因此,黑龙江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核心是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率,要从项目选建、经营和结构调整、升级以及市场营销、资金引用等各方面、各环节形成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中心的运行、监督和激励、制约机制。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只要抓住这一关键,黑龙江就能以“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步伐实践邓小平视察思想,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在此,我们建议国家适时制定经济增长与物质资源消耗、知识投入和生态成本的总体比例标准,逐步改变我国目前高物质资源消耗下的经济增长状态,以便各省市区遵循。

  (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邓小平在视察黑龙江的一系列指示中,虽然没有完整提出科学发展观,但却蕴涵着许多关于以人为本、重视科技和生态平衡等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师、邓小平已预感到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必然提出的“城市化”要求。早在大庆由“先生产、后生活”向全面建设转变时,邓小平就以战略家的敏锐性提出了这个问题。当大庆经过“干打垒”式的艰苦奋斗须转入全面建设、而又怕被说“丢掉革命传统”时,邓小平亲赴大庆,惊世骇俗地提出:建设美丽大庆!一举打开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源地区发展中的“城市化”之路。

  邓小平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明确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问题。早在1961年,他就在视察时指示省委:你们的西部防护林带搞成了,再有20年就是很大的一笔财富,森林就是最好的水库。事隔17年,他在1978年视察中听取省委关于开荒问题汇报后尖锐地指出:开荒引起气候变化,发生黑风暴、风沙,东北本来降雨量就少,这事要非常慎重!同年,他在视察大庆3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时又明确指出:一定要把“三废”处理好,我们的化学工业“三废”问题没有解决好,污水放到海里,鱼都没有了。后来出现的一系列破坏生态平衡事件,特别是近年的沙尘暴等,雄辩地证明了邓小平视察黑龙江讲话思想的远见卓识和深谋远虑。

  今天,在实施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时,我们应当重温邓小平视察黑龙江重要活动,重学邓小平视察黑龙江重要讲话,切实做到邓小平视察指示和体现的“一先”、“三重”、“两坚持”,进一步明确黑龙江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黑龙江的立省优势,牢牢把握中央对黑龙江的底线,千方百计地扩大黑龙江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发展空间,并为争取实现“黑龙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国振兴”而努力奋斗!

  (参加此文研究写作的还有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周宏学,车迎坤、臧轶姝)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