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际.中国特色.中国需要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7-02-17 17:42: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政治条件,但在本质上却是一脉相承,那就是都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就是始终不能离开“中国”谈中国,而是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结合中国国情、结合中国人民的需要和要求。

  毛泽东思想主要形成于中国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时期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初期,但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初期,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将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当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征途中,尽管受到了无数次来自王明、陈独秀以及苏共代表等的左、右倾思想和人物的影响,但是,毛泽东及他的战友们,没有被这些不切合中国实际的思想和人物所左右,也没有迷信于外国代表的思想框框,更没有把马列主义生搬硬套到中国,而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有机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战略思想。实践证明,这一战略思想是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的,也是中国人民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在夺取中国革命胜利以后,为了改变中国解放以后一穷二白的面貌,也为了不受制于其他国家,更是结合中国实际,毛泽东又及时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力争依靠中国人民自身的力量,发展经济,建设祖国。虽然在以后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过度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使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但是,解放初期的几年中,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方向还是对的,也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因此,毛泽东思想所贯穿的“中国实际”这一主题,是中国人民夺取全国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成就的主要原因。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当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于1978年9月17日考察辽宁时时强调:不恢复毛主席给我们树立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而正是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他适时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设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既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推行市场经济,只是推行的市场经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符合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虽然在推进市场经济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阻力,但是,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人们的观念不断转变,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过渡。既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也没有使中国的经济遭受太大的波动。相反,苏联等国家由于采取所谓的休克疗法,实现全盘私有化,试图从计划经济一步跨入到市场经济,结果,不仅国家分裂,而且经济也陷入了困境,社会陷入了混乱状态。所以,坚持中国特色,坚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正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在邓小平为首的领导集体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正是坚持了中国特色,中国的经济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引领了世界,中国也才在短短的三十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的情况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又按照中国发展和中国人民的需要,适时地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伟大目标。如果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让人民当家作主,邓小平与他们的领导集体们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让人民群众开始走上幸福生活大道的话。那么,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则是在前人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发展和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从真正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出发,从符合世界潮流的发展出发,从中国的未来出发,提出了一条新的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新路。这条新的路的立足点就是以民为本,这条新路的目标就是社会和谐。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围绕以民为本、和谐社会提出的具体的战略措施。因为,只有科学发展,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才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可以这样说,无论是科学发展观、统筹发展,不是以民为本、建设和谐社会,都是结合中国需要而提出的,都是结合中国人民的需要而提出的,是新时期中国实际、中国特色的进一步反映、进一步发展。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都是通过“实事求是”这条主线来展开的,虽然都具有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但殊途同归,其目的都是为了中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民族的振兴。

  实事求是,永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归宿;符合中国国情,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作者: 艾 琳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