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铝加工厂要革命,要学法国、美国的方法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7-02-17 17:42:07
 

  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在4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东轻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辉煌于时代的潮头,成为“祖国的银色支柱”。

  五六十年代有这样一句话,叫做“要看国家建设成就,就到一O一厂去。”这足以说明当时东轻厂在国家建设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了。据不完全统计,40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80多人先后到东轻视察达51次。从建国至今,一个企业能够得到如众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东轻人可谓是得天独厚了。

  在东轻人的记忆中,来厂视察次数最多的中央领导,就是邓小平同志。

  1958年仲秋,当时的东轻厂正式投入生产还不到两年,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新队伍,面对新设备、新技术、新的环境,一切都很生疏,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东轻厂这株稚嫩的幼芽,需要的上培育和扶植。正式投产第一年,只生产出2000多吨铝材,产品质量就没法说了,用老厂长的话说,这是练兵的一年。第二年预计年产9000吨,研究再三,还提出个“亏损640万元”的口号,这显然是落后于当时国家工业建设的步伐的。正在此时,1958年9月17日,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李富春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李雪峰、候补书记刘澜涛及蔡畅等领导同志来到了工厂,在了解了工厂的实际情况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东轻厂的建设发展情况给予了热情的关怀与鼓舞,打消了工厂领导思想上的顾虑。之后,工厂向全厂职工发出了“为了不亏损而斗争”的号召,立即得到了全厂上下的热烈响应,当年不但没亏损,还盈利100多万元。东轻人用实实在在的经济成果证明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真理。

  然而,历史刚进入60年代的时候,原苏联援建的一些工程忽然中途而止,如工艺管、锻压件等,专家撤走了,资料带走了,留给东轻人的是半截子工程。这时,我国国民经济也出现了新的困难,这一双重压力落在东轻人的肩头,能否撑得住,党和国家怎能不予以关注。1960年5月10日,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全国妇联主席蔡畅等领导同志第二次来到东轻厂,表达了党中央对东轻厂的亲切关怀。全厂职工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高举鞍钢宪法大旗,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誓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了一批新的车间,搞成了一批国防军工建设急需的铝镁合金材料。

  1964年,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东轻厂几经磨难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承担起一家供全国的光荣任务,处在一个崭新历史发展阶段。同时,还要担负起为我们国家筹建第二个铝加工厂的任务。值此关键时刻,1964年7月14日,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中共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杨尚昆等领导陪同下第三次来到东轻厂。邓小平同志视察了车间现场,登上操纵台看望了工人,受到了车间职工的热烈欢迎。对东轻厂未来的路怎么走,对如何搞好第二个铝加工厂的建设,邓小平同志作出了明确指示,他说:“教条主义产生保守”,“搞教条主义、搞保守是苏联的路子”,“多数干部认为厂愈大愈好,人愈多愈好,愈光彩,这是由于知识缺乏,思想不解放所造成的。”他还说:“搞第二个铝加工厂要革命,要学法国、美国的方法,不要学苏联的。要收集英法资料,结合自己条件,不能再搞翻版。”结合邓小平的这些指示精神,依据当时中央的一些方针、政策,工厂领导带领全厂职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狠抓管理,提高队伍素质,使东轻厂跨入了一个新的征程和新的起点。

作者:    来源: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 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