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7日电近日,中华文学基金会“育才图书室”工程又将爱意延伸到了宁夏。13万册新书,从北京起程,经无数双手的传递,落地西吉。这一天,秋雨蒙蒙,凉风嗖嗖,而县城飘舞的彩旗,高悬的红幅,身着白衣蓝裙孩子们的欢呼雀跃,却让人心里发热。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100所中小学的图书室将由此创建、充实,47000多孩子将在文明的阶梯上放飞心灵的梦想。
这是“育才图书室”工程继云南、安徽、内蒙古、甘肃等地之后,第八次向西部等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赠图书。至此,价值1400多万元的图书犹如一粒粒火种,撒向700多所中小学,为140多万孩子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贫瘠中的渴望
西吉位于宁夏南部,是回族集居区,国家级贫困县。当年左宗棠曾说此地:苦瘠甲天下。由于贫穷、干旱,这一带被称为是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曾经有一部小说叫《苦土》,写的就是这里的苦和穷。
西吉现有400多所中小学,10万多学生。许多学校教室和设备十分简陋,没有图书室,孩子们无课外书可读。吉强镇羊路小学是西吉教学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是在一间10平方米大小的图书室里,我们看到仅有4个小书架,还有两个是空的,另外两个只稀疏地摆放着一些小学语文、算术课本,以及一些找不到出版时间的小册子。即便这样,这些书也被一双双小手翻得卷起了毛边,有的封面被磨得发亮。当都市中的孩子将MP3、DVD、电动玩具满处扔,父母抱着一堆书恨不得成天逼着孩子看的时候,西吉孩子的双眸只能满载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和想象。
我们去的那天,孩子们正一边上课,一边等着拉书的车回来。知道学校将接到1500多册新书,孩子们的高兴无以言表。他们早早来到学校,将每间教室、每张桌椅都整理得干干净净,并在展览室里摆满了他们精心制作的手工制品。
捐书仪式上,一位学生代表的发言令人动容:这些书将伴随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引领我们探究“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倒”的真谛。你们的捐献我们无以回报,但每一片爱意,都会在心里长成一片绿荫,将浸润温暖我们一生的精神家园,我们会将爱心蔓延、传递下去。
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刘仲说,懂得爱孩子的人,都是有远见的人。你们不辞劳苦的无私捐赠,是雪中送炭,对促进宁夏教育的“双基”攻坚有着实实在在的帮助。
让爱写满西部
作家是既能抒写时代华章,又能铁肩担起道义的知识群体。近年来党中央的一系列号召: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像火把,燃起他们关注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热情。
据统计,我国西部等贫困地区有近10万所中小学没有图书室,孩子们常为买一本3元钱的课外书而发愁,更有孩子不知道什么叫课外书。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能上学,有书读,2004年,以93岁高龄的季羡林为代表的55位作家,联名向全国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发起倡议:捐助西部等贫困地区中小学建立“育才图书室”。“育才图书室”工程由此拉开帷幕。倡议犹如一颗石子扔进水面,激起千层波浪。文学界和社会各界积极响应,迄今已有上百位作家捐款,上千位作家捐书,社会各界捐款逾700万元。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作家的情怀深深感动,对工程给予高度重视,称赞作家“急党和政府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办西部贫困地区孩子们之所需”,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政治热情。
日前,工程已在贫困地区创建了700多个“育才图书室”。文学、科普、历史、政治、体育和工具类等数千个品种的图书让孩子们欣喜异常。王蒙、邓友梅、张炯、李存葆、铁凝、吉狄马加、张贤亮、陈忠实、贺捷生、刘震云等发起倡议的许多作家,跟随“育才图书室”的工作人员,先后走进贫困地区,为孩子们送去精神食粮。作为这一活动的牵头人,70多岁的作家张锲回顾两年多的活动历程,感慨万千,激动不已:没想到这么多人参与,没想到人们这么慷慨热情。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境界。他相信涓涓细流终将汇成大海。
心灵的震撼和升华
在和学生座谈交流时,做有良知、有良心的人,热爱生活,热爱生你养你的这块土地,是作家向孩子们的赠言。而孩子们带着渴求眼神挤满了会议室,散会后追着作家探讨的稚嫩面庞,让作家心生感动,久久难忘。作家刘震云对西吉这块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创作兴趣,他说将在这儿生活一段时间,为孩子们写出更好的作品。作家白描说,这儿的人民经济贫穷,但精神富有,这样的民族大有希望。作家们在西部和贫困地区获得的丰厚回报和馈赠,与当地人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与对接互动,将成为他们精神生产的巨大动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李东东说,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经济上差别很大,但有一样东西没距离,就是精神。无论是繁华与荣辱、艰辛与坎坷,唯理想的坚强生命才会闪耀永恒的光芒。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将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灯点亮,人类的未来将多一份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