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35万颗心汇成爱的暖流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6年11月07日 13:36:20

  “妈妈,快看!志愿者!”走在街上,一声清脆的童音吸引了刘晓蓉的注意——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走过来对刘晓蓉说:“阿姨,我在电视上见过你们。等到2008年奥帆赛时,我也要做一名志愿者。”

  在不久前举办的2006青岛国际帆船赛的赛场内外,活跃着1300多名像刘晓蓉一样的志愿者。他们在为赛会服务的同时,也形成了这座海滨城市里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国际帆联副主席大卫•凯利特说:“青岛应该为此次赛事的志愿者感到骄傲,他们的微笑给所有外国友人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当志愿者

  类似的志愿服务活动,在青岛已成为常态,并正在走向专业化、公益化、社区化和国际化。

  在即将到来的“十一”黄金周,假如你到青岛旅游,无论在车站、码头,还是在美丽的海滨,肯定会有“志愿向导”为你热情服务。 2000年,团青岛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了“志愿向导”活动。至今,这项活动已连续坚持了6年,期间共有5000多名志愿者参与服务。每天,青岛市60万数字电视的用户只要打开电视,就可以从团市委在数字电视平台上开设的“互助频道”里得知最新的志愿服务资讯,并可以很方便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按照“无缝隙覆盖”的目标,青岛形成了由180余个协会理事单位、27家志愿者一级注册机构、200余个规范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站、24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35万余名注册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工作运行管理体系。随着大批中老年志愿者的踊跃加入,“青岛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牌匾上如今已悄然抹去了“青年”二字。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青岛市市长夏耕等领导也主动加入到注册志愿者队伍中,并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市财政每年拨付50万元经费专项支持志愿者工作。

  团青岛市委提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注册为志愿者,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志愿服务。”

  所有200多个社区志愿者服务站都按照“六有一能”的标准进行建设,做到“有标志、有场地、有人员、有队伍、有项目、有制度,能长期开展服务”。市南区湛山街道新湛二路社区有126座居民楼,10050名居民。该社区居委会主任李爱国说:“如果光靠居委会的6名工作人员,手再大也捂不过天。”

  目前,该社区已拥有正式注册的党员志愿者、法律志愿者、社会义工志愿者、扶老助残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等9类志愿者共1000人左右。小区居民金平安是一名72岁的退休干部,也是一位藏书家,家里有5000多册图书。在注册为志愿者后,他主动把这些书贡献出来,免费让小区的孩子们借读。金老还策划了社区青少年读书活动、读书知识竞赛等,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让志愿服务成为和谐社区的一种生活方式

  9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市北区延安路街道延安二路社区居委会。在这里,恰巧碰见志愿者蔡琳正帮助75岁的于乐福老人在一台“缴费通”上交费。老人高兴地说:“太好了,谢谢您!有了这台机器,我再也不用大老远跑银行了……”

  市北区是青岛市的老城区,在延安二路社区,有2550多户共6558名居民,其中老年人有1000多人。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王文娟介绍说,以前,社区大大小小的事全靠5名居委会干部,想照顾老人也是有心无力。2004年,小区建立志愿者队伍以来,志愿者不仅担当了照顾老人的重任,而且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等,使小区的风貌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

  目前,该小区拥有注册志愿者485名,以社区青年、大中学生、社区党员为主。“缴费通”就是蔡琳等几个社区青年志愿者与一家银行多次协商后,由该银行在小区无偿安装的,可以缴纳水电费、煤气费、电话费,为公交IC卡充值等,为小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今年年初,延安二路社区82号院成为该小区创建“和谐楼院”的第一个试点。该楼院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老楼,很多居民是回迁户,可是从平房搬进楼房后,邻里之间的关系反而生疏了。

  社区志愿者发动该楼的教师、律师、园艺工作者、裁缝、家电维修人员等,建立“邻里互助台”,就近为居民提供相关的服务。

  “现在,我们楼从原来各管各家,又回到平房大杂院的邻里亲情中了。”82号院二单元101户的王大爷说。

  “一个社会的和谐,离不开社区的和谐。”延安二路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王文娟说:“志愿者可以根据人们生活的需要提供服务,形成互帮互助、邻里互信的氛围,同时带动更多的人加入这个队伍,使志愿服务成为和谐社区的一种生活方式。”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志愿服务,有时需要艰苦的付出,有时则只需要举手之劳。现在,城市里的空巢、独居老人越来越多,有些年迈多病,长期足不出户,“死了都不会有人知道”。团组织号召社区志愿者开展“爱心敲门”活动,每天至少有一个人敲开这些老人的家门问候一次,有事就顺手帮个忙,没事心里也能踏实。让志愿服务真正回归社会

  走进青岛市崂山区“无言阁”茶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218志愿者服务社”的牌匾,以及墙上巨幅的青年志愿者的标识。

  “1218志愿者服务社”以雷锋诞辰(1940年12月18日)纪念日冠名,由青岛市公、检、法系统的有识之士共同发起,这是全国第一个专门帮扶聋人的志愿者组织。该组织的发起者、政法界人士刘先生告诉记者,聋人的犯罪率近两年来有所增高,主要问题是他们无法和正常人沟通,生活局限在很小的圈子里,不少聋人青年因缺乏谋生手段而误入歧途。“1218志愿者服务社”希望通过推广中国手语、开展技能培训和才艺展示活动、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等,帮扶聋人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与文明进步。

  今年24岁的陈冲是“无言阁”招收的第一位聋人员工。记者见到这个小伙子时,他戴着一顶“青岛志愿者”的蓝帽子。目前,“无言阁”已先后招收了9名聋人,店里其他员工也多半会用手语交流。在同事的帮助下,陈冲高兴地教记者用手语比画自己的名字,“说”他非常喜欢现在的环境,工作很开心。

  “在每个社区建立志愿者服务站,这个站里至少需要一名专职的服务人员。这个专职的人怎样招募?团组织先后尝试过找政府要钱买岗位、找企业赞助发补贴等种种方式,但都只有一时的效果,难以持久。”团青岛市委副书记陈飞说,“后来我们想明白了,只有让志愿服务真正回归社会,才能更长久,更具有生命力。我们一分钱不出,在一个社区里公开招募一位愿意无偿为邻居们服务的热心人,难道还招不到吗?招十个、二十个都不会有问题!”

  因为他们相信,从事志愿服务不仅是一种奉献,而且也是人们内心的一种需要。志愿服务组织所要做的,就是激发这种需要,发现这种需要。

  毕业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高义堃,大学期间经常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毕业后,从事IT工作的他,在网上发起成立了一个名为“绿飘带”的志愿者组织,经常开展环保、扶老助残等活动。目前,已有100多人加入到这个民间自发的志愿者团队,并正式注册为团体志愿者。

  “从今年7月以来,我们每周日都有10多名会员到青岛的著名景点栈桥捡垃圾。”个体经营者狄晓东便是“绿飘带”组织的忠实会员。他说:“作为一个青岛人,让青岛的‘脸面’干净一点,心里觉得很舒服,很快乐。”

  “有时间就做志愿者,有困难就找志愿者。”这是越来越多的青岛市民生活中的一种快乐。

  “在青岛,以青年为主体,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式、特色化的志愿服务格局已经形成,志愿者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支积极的推动力量。”团青岛市委书记陈启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力度,动员更多的市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奉献社会,帮助他人,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 孙晔 郑燕峰 刘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编辑: 顾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