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7日电题:从野猪想到了青藏铁路上的藏羚羊
近几日,我省关于对部分地区实行有限度捕杀野猪的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百姓们有支持的,说野生资源应科学利用,百姓利益要及时保护。也有反对的,一些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还走上街头,征集签名来声援可怜的野猪。
野猪数量开始增多,这是事实。伤害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也是事实。但问题的关键是解决方式。难道非得捕杀不可吗?笔者的态度很坚决,是站在反对的阵营里面。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保护野生动物的历史欠帐很多,在近年来各方面的努力下,一些野生动物的种群开始恢复,这是可喜的成绩。但是,从整体来看,这些成绩还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更为重要的是,民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观念还是十分脆弱的,这一点从各地野味餐馆无法根除的事实就可得到证明。因此,如果贸然开禁,可能虽保护了少数百姓的利益,却可能使多年好不容易形成的保护共识毁于一旦。这无论从经济帐还是从社会帐上算,都是得不偿失之举。
在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胜利通车了,在回顾这一伟大工程时,有一成绩值得大书特书,那就是对当地野生动物无微不至的保护。从建设过程,到工程设计,国家宁可多花出去几亿元的资金,也要将工程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点。如为野生动物迁徙而主动让工期,在藏羚羊活动地增设了15个涵道,实现人与动物的立体交通等。这些善举不仅造福当地,更对全国都有教化意义,引导人们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更务实、更敬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省的野猪虽然没有藏羚羊的保护等级那么高,但民众在保护意识上不应产生差别。何况专家已经指出,野猪是东北虎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种群的暂时性过剩,在将来东北虎数量恢复后就可解决。这在侧面也善意地批评了我们在保护东北虎工作上的欠缺和作出捕杀决策的草率。
应该说,对野生动物进行捕杀,是一种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在此之外还可以有许多其他解决之道。如可否将捕杀改为捕捉,通过绝育等措施,对这些野猪的种群进行干预;或者采取异地疏散,降低野猪种群的密度;对于一些“猪患”严重的地区,应加强退耕还林工作力度,只有在这些工作都做到位时,才可以开捕杀的口子。如果这些工作都不去做,而是大笔一挥,“杀”!那么这种“懒政”不仅难以服众,弄不好还容易导致新一轮滥捕滥杀的开始。
|